張帆,邸泰霖,韓克松
(河北中石油中心醫院 普外科,河北 廊坊065000)
結直腸癌(colorecta carcinoma,CRC)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發病人數約100萬、死亡人數約50萬,在我國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有報道稱我國每年新發病人數高達15 萬[1-2]。該病的5年生存率不到50%,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目前,CRC 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由于腹腔鏡技術具有組織創傷小、臟器干擾少、手術應激反應小和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于CRC 手術[2-5]。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較傳統開腹手術輕,有一定的免疫保護作用[6],且可以減少術后復發。機體對腫瘤免疫以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為主,T淋巴細胞通過參與調節蛋白質抗原引起的免疫應答過程,可清除細胞表面抗原,或改善細胞內微生物效應[7]。國外有研究[8]表明,CRC 術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T 淋巴細胞有一定程度的關聯,而國內外相關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擬通過檢測患者術后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細胞和CD4+/CD8+比值)的水平,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變化,以探討經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后的免疫狀況對CRC患者復發的影響及其預測價值。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CRC 的患者120 例(結腸癌78 例,直腸癌42例)。按術后是否復發分為復發組和非復發組。未復發組96 例,其中男57 例,女39 例,平均年齡(56.32±10.79)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4.46±2.95)kg/m2,腫瘤最大直徑(4.23±0.87)cm,術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為(20.83±4.69)μg/L,CA19-9 為(56.08±15.52)u/mL,術后行FOLFOX4化療方案49例,氟尿嘧啶單獨給藥47例。復發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 例,平均年齡(58.34±9.67)歲,BMI(23.72±2.39)kg/m2,腫瘤最大直徑(3.86±0.74)cm,術前CEA(22.89±4.82)μg/L,CA19-9(88.24±13.62)u/mL,術后行FOLFOX4化療方案11例,氟尿嘧啶單獨給藥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BMI、臨床分期、術前CEA、CA19-9 和術后化療方案)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1 納入標準①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CRC 者;③接受腹腔鏡術治療者;④符合根治性手術指征;⑤術后能參與隨訪者。
1.1.2 排除標準①合并內分泌系統疾病和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有急性感染和慢性炎癥性疾病的患者;③術前影像學檢查提示發生廣泛轉移者;④有腹部手術史者;⑤術前行化療或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術后隨訪3年,觀察患者術后復發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經腹腔鏡治療術后第1 天CD3+、CD4+、CD8+及CD4+/CD8+的水平以及是否進行放化療等。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數據處理采用SAS 9.4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行χ2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復發組術后第1 天CD8+水平高于未復發組,而CD3+、CD4+和CD4+/CD8+水平低于未復發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α入=0.05)表明,血清中CD8+細胞水平(=1.14 >1,95%CI:1.05~1.23)是影響CRC 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而CD3+(=0.82,95%CI:0.75~0.90)、CD4+(=0.91,95%CI:0.85~0.98)和CD4+/CD8+(=0.20,95%CI:0.06~0.59)是影響CRC 術后復發的保護性因素。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術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T-lymphocyte subset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T-lymphocyte subset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未復發組(n=96)CD3+/%65.78±7.10 CD4+/%39.06±6.66 CD8+/%24.89±5.52 CD4+/CD8+1.65±0.49復發組(n=24)t值P值57.09±7.03 5.37 0.000 34.88±6.95 2.73 0.007 29.44±6.60-3.47 0.001 1.29±0.59 3.09 0.003
ROC曲線顯示:CD3+、CD4+、CD8+和CD4+/CD8+對CRC 患者術后是否復發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均P<0.05)。CD3+、CD4+、CD8+和CD4+/CD8+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813(95%CI:0.706~0.919)、 0.671 (95%CI: 0.543~0.799)、0.732 (95%CI: 0.610~0.855) 和0.740 (95%CI:0.619~0.860)。當CD3+=57.602%時,診斷靈敏度為0.667(95%CI:0.463~0.871),特異度為0.917(95%CI:0.863~0.971);當CD4+=34.643%時,診斷靈敏度為0.583 (95%CI:0.501~0.665),特異度為0.771(95%CI:0.618~0.924);當CD8+=26.344%時,診斷靈敏度為0.750(95%CI:0.681~0.819),特異度為0.667(95%CI:0.581~0.753);當CD4+/CD8+=1.599 時,診斷靈敏度為0.917 (95%CI:0.902~0.932),特異度為0.542(95%CI:0.500~0.584)。見表4和附圖。

表3 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表4 術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對CRC復發的預測效能分析Table 4 Predictive efficacy 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peripheral blood T-lymphocyte subsets on recurrence of CRC

附圖 T淋巴細胞亞群的ROC曲線及對CRC復發預測效能分析Attached fig.ROC curve of T-lymphocyte subsets and the predictive efficacy analysis of CRC recurrence
腹腔鏡手術治療CRC 不僅能減輕副損傷,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難度[6,8-9]。與開腹手術相比,除明顯減少出血量和損傷外,還能快速恢復患者術后腸功能,使患者進食時間提早,及時改善腸屏障功能,有效提升患者免疫能力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10]。有研究[11]表明,手術創傷的大小與機體免疫功能的抑制和應激反應程度呈正相關,而這兩種因素對患者術后癌癥轉移、復發及轉歸均有嚴重的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選擇行腹腔鏡手術治療。
CRC是復發率高且預后較差的惡性腫瘤。盡管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較小,但患者術后局部復發率仍較高,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這也是導致患者術后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能早期對術后復發轉移情況進行預測的指標在臨床上尤為重要。
目前,有許多預測診斷CRC 患者術后復發的方法,各有優缺點。糞便潛血和血清中CEA 作為非侵入性篩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術后早期檢測CRC 的復發或轉移,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12],仍存在一定爭議[13]。鋇灌腸、結腸鏡檢查和18F-FDG PET/CT具有更高的特異性,但對于無癥狀的一般人群大規模篩查的可行性差[14-16]。
細胞免疫為機體抗腫瘤免疫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已將其應用于腫瘤早期診斷、病情監測、療效評價和預后評估等方面[17-19]。
有研究[20]發現,不同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的免疫功能異常,從而導致臨床結局不同。機體抗腫瘤的主要機制是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因T淋巴細胞亞群的生物功能具有多樣性,常作為判定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優劣的指標。有文獻[21]報道,腫瘤患者免疫細胞在數量或功能方面均存在一定異常,主要表現為T淋巴細胞亞群數量的失衡或功能損傷,其中CD3+、CD4+和CD8+細胞等是近年來發現與腫瘤免疫密切相關的亞型。
CD4+/CD8+比值代表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穩定與否,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時,CD4+/CD8+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本文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表明,CD4+/CD8+細胞水平是影響CRC 術后復發的保護因素(=0.20 <1,P<0.05),且未復發組CD4+/CD8+比值明顯高于復發組。正常情況下,CD4+/CD8+比值應大于1.4,低于1.4則反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22]。本研究復發患者的CD4+/CD8+比值低于1.4,說明細胞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進了腫瘤的增殖[23]。隨著CRC 的進展,癌組織中CD4+/CD8+水平逐漸降低,識別和殺傷突變細胞的能力下降。 ROC 曲線分析發現, CD4+/CD8+的AUC=0.740,說明CD4+/CD8+可以作為CRC術后預測復發的指標。
CD8+細胞為抑制性T 細胞或細胞毒性T 淋巴細胞,能抑制機體的免疫應答[24]。本研究發現,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表明,CD8+細胞水平是影響CRC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1.14 >1,P<0.05),復發組明顯高于未復發組(P<0.05),這提示:由于術后腫瘤免疫調節功能受抑制,復發組患者的腫瘤免疫耐受狀態加重,加速了癌細胞的進展,導致復發概率增加,與馮國麗等[25]的研究結果一致。經ROC 曲線分析發現,CD8+的AUC=0.732,表明CD8+作為預測CRC患者術后是否復發的指標具有一定的意義。
CD4+細胞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在抑炎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分泌相關的細胞因子,輔助其他免疫細胞,增強機體免疫系統的耐受性,完成抗腫瘤免疫[26]。本研究結果顯示,CD4+是術后復發的保護性因素(=0.91 <1,P<0.05),且復發組明顯低于未復發組,可能是在惡性腫瘤的進展過程中,產生或分泌的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作用增強,阻止了CD4+細胞的形成和成熟,使機體免疫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導致了腫瘤的進展[27]。ROC 曲線分析結果發現,CD4+的AUC=0.671,表明CD4+細胞水平作為CRC 術后預測復發的指標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CD3+是成熟的T淋巴細胞,它的數量直接反映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狀態[28-29]。正常情況下的T細胞總數處于相對平衡狀態,CD3+細胞總數降低時,表示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本研究發現,CD3+是保護性因素(=0.82 <1,P<0.05),復發組CD3+水平明顯低于未復發組(P<0.05),這說明:由于腫瘤的進展,使復發組機體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導致患者CD3+水平降低[29]。ROC曲線分析發現,CD3+的AUC=0.813,提示CD3+細胞水平可以作為預測CRC術后復發的標志。
因此,CRC 患者術后CD3+、CD4+、CD8+和CD4+/CD8+水平與術后復發有關,其中CD8+是CRC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而CD3+、CD4+和CD4+/CD8+是保護性因素。
綜上所述,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對于判斷CRC 患者的免疫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其作為預測術后復發的指標,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