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提起銀行,誰都知道,那是辦理存款、貸款、匯兌這些業務的金融機構,人們的日常生活誰也離不開它。
今兒個要說的“小銀行”和上面說的銀行雖說沒太大關系,可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0世紀70年代之前,不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通縣,各個單位都有“小銀行”,俗稱互助會。
互助會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東漢末年名士龐德公所發明,但是如何創立的并沒有留下什么詳細記載。另一種說法是起源于魏末晉初的7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竹林七賢,在江蘇、安徽等地曾盛行過七人倫會的七賢會。還有一種說法是起源于福州民間,后來傳到了溫州,有了發起人和會員,發起人一般是為了做生意,而會員入會是當急需用錢時,能得到互助會的幫助,不用再向他人借錢。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說法。
那會兒,在通縣的工廠、機關、學校、醫院、商店等單位內部,自發形成的民間互助組織,就是人們常說的互助會。
打我記事起,常聽父母和老街坊說起互助會,還提到借錢什么的。參加工作以后,我才知道大人們常說的互助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75年春天,我被通縣工業局分配到喬莊村南的通縣五金廠,我所在的白鐵車間有三四十人,每次發工資,都是車間會計從廠財務股領回錢,再分發給大家伙。
第一次發工資的時候,車間會計向我介紹了互助會,這才知道互助會原來是職工自發組織起來的互助組織,又是一個民間“儲蓄所”,或者說是“小銀行”。當職工有了急事或難事,或者是手頭緊了用錢的時候,可以從互助會借錢解決燃眉之急,但數額不能過高,還錢期限不能超過半年,避免別人借錢的時候沒錢可借。
入會的錢數可多可少,沒有固定的數,每個人可根據經濟條件自己選擇。可以不固定臨時交,每月的錢數不一樣也沒關系。也可以每月固定一個數,由會計按月從工資里扣除。讓大家特別認可的是,借用互助會的錢是不用付任何利息的,類似如今為有困難的人建立的互助基金,專款專用。
車間會計專門有一個賬本,已經加入互助會的人,存錢、借錢和還錢都有記錄,而且要本人簽字。借錢還要有借條,上面要寫清所借錢的數額和還錢計劃什么的。
沒有入會的職工,是不能從互助會借錢的。實際是極少有人不入互助會,可能因為誰也不能保證遇到什么急事難事,要用錢救急。而且,自己有事可以借錢救急,沒事還可以幫助工友,一舉兩得。
當然,也有不少人每月都往互助會交錢,可他們從沒有從互助會借過錢。正如古話所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每月15號,車間會計要忙活發工資和互助會的事,要把互助會的錢存入銀行的活期存折里。他們平時不穿“大褂兒”,也有生產定額,只有這一天可以沒有生產任務,集中精力發工資、忙活互助會那些事。平時,管理互助會,為大家伙服務,他們都是盡義務。
誰有急事難事或者急需要借錢的時候,不用請示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提前和車間會計說借多少錢、還錢的方式和數額,車間會計在下午完成生產定額,早走一會兒,去縣城的銀行取錢,第二天保準給帶到廠里來。平時,車間會計也備著一部分現金,怕有人因急事借錢,來不及去銀行取,耽誤了人家的事。若是遇到特急的事兒需要用錢的,車間會計手里的錢不夠,人家會馬上騎車去縣城的銀行把錢給你取回來。
過去,借錢的人都是很講信用的,有借有還,一般幾個月,最多都不超過半年,誰也不敢言而無信,壞了自己的名聲。如果借錢人不按時還錢,會招人不待見,往后自己過得也不舒坦。
向互助會還錢的方式也很靈活,可以按月從工資里扣除,在承諾的期限內還清。也可以有了錢分幾次或一次性還清。借錢人還錢以后,遇事還可以再借。車間會計會很好地把握,保證互助會的錢能正常運轉,發揮最大的作用。
互助會里的錢是一年一結清,到了年底,車間會計會把本金發給大家。利息也按照每個人交納錢的總數計算發給大家。剩個毛八分的,仍然存在折子里,轉入下一年。
小小的互助會看著不起眼,可的確幫助許多人解決了不少難事,在職工之間架起了一座友愛互助的橋梁。
我的一個同學家里兄弟姊妹多,家里還有老人,全靠他父親以蹬板兒車為營生養家糊口。他從農村插隊回城進了工廠,剛出師不久,掙得也不多。一家子生活過得緊緊巴巴。屋漏偏遇傾盆雨,一天早上,他年邁的爺爺在院子里摔倒,造成右手手臂骨折,他寫了請假條,托工友交給車間主任。他和父母都想趕緊送老人去醫院,又怕帶的錢不夠,正犯愁時,沒想到車間主任和工會組長一起來了,車間主任說:“看了你的假條,想著你爺爺住院要用錢,你不是入了互助會嗎?你先從互助會借100塊錢,趕緊送老人去醫院。回頭再幫你辦困難補助。”說著,遞上來100塊錢,讓他現場簽了字。他和父親向車間主任他們道謝后,用板兒車送老人到縣醫院治療。
我也向車間互助會借過一次錢,那是我的對象和她父母來我家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一共借了30塊錢,給對象買了那時流行的高跟皮棉鞋,還買了兩瓶酒、兩條煙、一個點心匣子,讓他們回家的時候帶著。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互助會也在不經意間完成了它的使命。
如今,互助會并沒有遠離我們,它茁壯的根還在,只不過變換了各種形式罷了。比如慈善救助、愛心助學、職工保險,等等。服務方式已經非常豐富了,服務內涵也拓寬了籌款渠道。它們都是“平時注入一滴水,難時擁有互助情”的人間真情,這種真情是不是也說明了中華民族的善根日漸根深葉茂,扶危濟困的社會保障日趨完善呢?有了完善作主心骨,互助精神就是愛的手拉手,世界上還會有什么事難倒這個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