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
【摘要】拓展性作業的設計,要聯系實際,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找到與生活的切入點,培養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生活是學習化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化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化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拓展性;化學作業;科學素養
一、課題研究背景,擬解決的核心問題
“素質教育”“減負增效”一直是熱門話題。把減負與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學生素質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統一起來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初中生自學能力較差,沒有預習的習慣,不懂得預習的重要意義,因此往往簡單地認為預習就是念一遍課文。這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們深知,必須要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尤其是在學生的學法指導上做文章。要在一節課上達到高質量的教學目標,必須做好學生的課前預習作業設計,幫助和引導學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
初中化學是化學入門的啟蒙學科,要學好這門全新的課程,就必須明確學習化學的意義,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特別要抓住化學的學科特點,掌握其科學的學習方法。新課程理念下,化學作業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的延伸性、拓展性學習活動。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雙基,還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創造力,進而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作業設計必須與教學的三維目標相匹配。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強調素質教育,強調通過素質教育,培養青少年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審美等基本素質。其中“學會學習”是中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這一課題的研究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設計素養,更新化學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前預習作業,可以精心備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使學生擁有終身有益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參加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應用的聯系,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勤于動手,積極參與。該綱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要求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一舉措要求各中學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相比傳統作業,拓展性作業、專心研究的作業更能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研究目標
對教師來說,有效拓展性作業的設計會促進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的習題,可以精心備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對學生而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拓展是一種學習能力提升的心理準備,為上課打好思維定向的基礎。盡管拓展的題目是教師設計的,但對學生來說,知識的新領域還是自己率先闖入的,學生就有“讓我先去試試,探個究竟”的欲望。這一課題的研究將有利于所有學生盡可能發掘自主學習潛能,表現出更高的學習水準,使學習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做到高質量、輕負擔,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四、研究內容
1.設計探究型的拓展性作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把作業的功能發揮最大化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最佳載體。人教版初中化學新教材上下冊一共設置了192道練習與應用,與舊版(2006版)相比,有點“少而精”的感覺,這些習題除了鞏固課堂知識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若能在原有這些教材習題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作業的價值,設計一些探究型的拓展性作業,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2.設計游戲型的拓展性作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
成功始于興趣。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事半功倍。游戲就是激發興趣的良好載體。因此,教師在設計一些拓展性作業時,應盡可能設計成一些形式活潑、帶有游戲趣味的作業,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
3.設計實踐型的拓展性作業,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實踐性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設計一些實踐型的拓展性作業,讓學生有機會利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統計匯總、分析數據、解釋信息等活動,不但能鞏固學科知識,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4.完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的措施和策略
結合實踐教學和學生特點,該模式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完善:①以導學案教學。為了緩解學生多門課程預習的難題,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安排學生自學;學生以重點、難點為主要方向,積極主動查閱資料,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及時指導和引導,學生在不斷思考中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在嘗試中獲取知識,完成每節課教師定的學習目標。②敢于質疑和釋疑。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質疑及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同桌探討、小組與小組交流及師生交流等途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絕大部分學生參與,從多角度、多層次辯證解答,達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效果,盡可能相互啟發,消化學生存在的疑點。③歸納總結。通過討論消化疑點,可以讓學生代表面向全體學生講解和歸納總結。若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可以以個案為重點,講清思路,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進行總結歸納,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④形成知識網絡化、結構化。化學的知識零散,實際內容較多,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歸納,把知識梳理成線,形成網絡,及時消化,特別是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內容、規律定理和解題技巧、方法,及時復習鞏固,實現知識的結構化。
通過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應用在化學課堂中的利弊的分析及采取的一些措施,對實踐教學過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實現課堂高效率,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的學習中,發揮“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相信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走得更遠,效果更佳。
五、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本課題組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設計有效性拓展作業的方法和思路,努力做到“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
(2)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組采用兩個班試行有效拓展性作業的布置,調查這兩個班的作業情況,采用有效地方法檢測拓展性作業的效果,爭取促進學生能自主積極地完成作業,從而達到課堂中的高效。
(3)問卷調查法
課題研究之初,本課題組對拓展性化學作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對研究之后的教學主體狀況跟蹤調查,為研究順利地進行提供了事實依據和第一手材料。
參考文獻:
[1]楊強.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
[2]蔡雪梅,喬金鎖.新課程下化學作業教學的現狀與思考[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2).
[3]劉玉林,馬應華,太國惠.對二甲苯側鏈氯化產物的分析[J].云南化工,1980(03).
[4]郄祿和.通過實驗進行復習的嘗試[J].化學教育,1980(1).
[5]張鴻蘭.在畢業班進行化學實驗復習的做法[J].化學教育,1982(1).
[6]黃有誠.對化學教學方法的體會[J].化學教育,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