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映峰
摘要:校史積淀著各個時期的學校文化生活,記載和延續著學校的學術傳統和文化精神,是支撐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根源和核心載體,蘊藏著巨大的育人能量和價值。東林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資源可以為校史文化育人的深度開發提供豐富的精神支持和保障:傳承校史精神,順應時代變革;挖掘校史資源,打造校本課程;深化校史研究,促進德育創新;體悟校史價值,提升文化認同。
關鍵詞:校史文化 育人價值 精神根源
校史是各個時期學校文化生活的積淀,記載和延續著學校的學術傳統和文化精神,是支撐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根源和核心載體,蘊藏著巨大的育人能量和價值。無錫市東林中學毗鄰東林書院,深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家國文化精神浸潤,至今已有115年的深厚歷史。1905年,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侯鴻鑒先生懷著熱忱的愛國之心投資創辦了影響深遠的東林中學,從此滋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東林師生。多年來,學校與東林書院長期合作共建,深受東林書院“讀書、講學、愛國”的書院文化影響,凝聚成“慎獨的道德風范、濃厚的家國情懷、可敬的擔當精神、不屈的舍身精神”這一學校和書院共同推崇的“東林精神”。顯然,東林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資源可以為校史文化育人的深度開發提供豐富的精神支持和保障。
一、傳承校史精神,順應時代變革
一所學校的歷史和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辯證分析這兩者的關系,可以清楚地看到,學校的歷史推進是由文化的層累、積淀構成的,這樣的文化包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歷史不但為文化生成演變提供了時空尺度,而且對文化做出了觀照式記錄。同時,文化給歷史賦形,并成為歷史的應然內涵。這就是學校歷史文化的基本特性。
無錫市東林中學原名私立無錫競志女學,是無錫地區最早的一所現代意義的中學,當時即躋身全國僅有的五所女學之列。學校以啟迪民智、培育新人為宗旨,不僅成為無錫現代教育的先響,而且開江蘇女子教育的先河。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學校在教育改革布局調整的過程中,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東林書院,同時在辦學精神上也深受東林書院文化的影響,2000年,更名為無錫市東林中學。
一所學校的歷史,總蘊藏著我們應當珍惜的教育財富和教育資源。一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傳承,既成為東林師生的幸運,同時也賦予學校重要使命——如何從歷史的留存中傳承文化,展示、傳播和創新學校精神,發揮校史文化優勢,涵養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要想完成這樣的使命,刻苦求索的過程必不可少。
20世紀80年代,學校在改革大潮中經略發展,通過江大預科班的辦學實踐,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方經貿人才;同時,學校開展外語教育的多語種教學,逐步確立了無錫市唯一一家外語特色學校的地位。進入21世紀,學校又在教育布局調整中開拓藝術特色教育的新領域。如今,外語和藝術特色不僅是學校聲名遠揚的品牌,也是學校走向國際化的橋梁。特色辦學的逐步推進,切實而持續地開闊了學校的國際視野。2016年,學校成為無錫市首批國際理解教育特色品牌立項項目初中校。
回顧探索之路,我們深刻地領會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國際的”的道理,同時也認識到,深入挖掘和整合校史資源在當下意義深遠——校史可以全面反映學校的辦學傳統、文化氛圍、名師風采、校友事跡,并且能以特有的方式構筑起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二、挖掘校史資源,打造校本課程
在學校發展進程中,校本課程的作用與地位日益凸顯,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出現了以北京市十一學校為代表的一批校本課程建設標桿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繁榮的大背景下,也存在校本課程建設隨意性大、缺乏科學理性的布局、為課程而課程的弊端。甚至出現有些校本課程不能正常用于教學,淪為檢查、評比佐證材料的尷尬。毋庸置疑,校史是一種課程資源,充分發揮校史作為課程資源的教育作用,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行動落腳點。
從學校校史資源出發,開展微課程模式的研發,教師為主導,在教學實踐中分析、設計、開發,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開放性生成,突破時空,從而構建學校校史文化課程資源庫。以校史為開發資源,從讀史、讀人、讀景、讀事四個方面策劃“讀校記”活動。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解”,將德育活動與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下鮮活生動的校園生活整合,形成學生感興趣、愿參與的活動,引導師生去尋找、發現、挖掘、感悟,形成對學校精神文化和理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達到優化德育過程和內容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競志精神,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推進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活動課例。如依托校園標志性景觀推出的“銀杏節”系列課程就是其中之一。東林中學校園內有兩棵古銀杏樹,樹齡均已超過270年,承載了代代東林人的文化記憶。這兩棵古銀杏樹,是東林中學的“校樹”,更是東林人的精神文化圖騰。目前開發的“銀杏節”系列課程,既能引導學生探尋銀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銀杏的藥用與食用價值,又可以引發學生以各種方式體悟銀杏之美?!般y杏樹下”音樂會成為此課程中最受師生歡迎的內容。
校史傳播的多元整合包括傳播內容、傳播途徑以及傳播者的有機融合。傳統媒體環境中,校史傳播多依靠“紙媒”,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而在全媒體環境中,校史傳播必須打破時空限制,全面利用好各類傳播載體在記錄、保存、呈現、傳承上的巨大優勢,深入地挖掘、研究和整理校史資源,加快校史資源教育實效的轉化。校史文化微課開發,同樣也是一種有效的載體開發;學校微信公眾號的校史內容加載,讓校史文化傳播更及時、方便、快捷、高效。
三、深化校史研究,促進德育創新
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德育水平,基于東林中學的整體發展規劃和學生成長需要,學校以東林豐厚而獨特的德育資源為依托,致力于促進初中學生優良思想與實踐品格的塑造和完善。通過系統梳理東林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家國情懷精神,我們發現,仁愛、擔當和競志是東林精神的核心文化內涵。基于此,學校結合現實問題和德育要求,以校史研究為抓手,圍繞仁愛、擔當和競志開展了諸多的德育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