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達
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要求,上海從3月2日起開始“空中課堂”線上教學。此次“空中課堂”的視頻課是由上海市級名師集體完成的優秀教學資源,對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廣大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產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筆者以上海市普陀區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實施線上教學過程中和在后續教育教學中對視頻課的應用為例,總結視頻課資源的應用模式、方法等經驗,并思考在后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創新應用視頻課,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視頻課資源的應用
筆者將視頻課資源的應用界定為學生居家學習期間,教師、學生對視頻課資源的應用。它在課前教師的備課、課中師生的觀看學習、交流互動中的分層教學和課后的復習回顧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課前教師的備課資源
上海共有地圖版、華師大版、多飛版三套初中信息科技教材,視頻課在設計和錄制時采用了基于課程標準,整合教材、兼顧進度的思路,完成的視頻課內容并不和任何一套教材完全相同。為了做好線上教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提前一天登錄平臺觀看視頻課,成為教師們備課的必選途徑。
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預估學生可能遇到的典型問題,并做好相應準備;有經驗的教師還會思考如何對視頻課的學習難度進行適當的調整;還有的教師會根據視頻課中的思考與任務要求,提前為學生準備好作品素材或半成品等資料。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充分應用好網課資源進行有效備課,才能真正落實教學要求,并為后續的線上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2.課中師生共同的學習資源
視頻課將日常一節課40分鐘的知識傳授壓縮在20分鐘內完成,一般還會有3~5個需要學生思考或實踐的小任務。有些學生反應較慢,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而教師則往往不知道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這就會給后續的交流互動帶來一定的問題和困難。
經過一周“空中課堂”的實施后,部分教師嘗試在思考與實踐任務時,通過線上教學平臺語音功能,提醒學生重點從哪個方面思考,任務完成中可能要注意哪些問題。同時,教師還開始重視學生在線上教學平臺留言區的反饋留言,做好問題記錄,準備好針對本節視頻課的調查問卷,發放給學生,找出集中問題、典型問題,在后續的交流與互動中有的放矢地進行深入交流。
3.交流互動中的分層教學資源
在交流與互動環節中,原班教師會對學生集中問題、典型問題進行講解,同時對個別有需求的學生進行輔導。但受網絡帶寬和平臺功能限制,教師很難同時對多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間也很難進行有效交流。因此,教師們充分應用現有的視頻課資源,在備課時將視頻錄下來,挑選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部分或思考任務裁剪成若干個小段的微視頻,在班級群內播放。沒有問題且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嘗試完成更高階任務,存在小問題但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觀看視頻片段,有較大困難的學生則由教師進行輔導。應用資源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使輔導更具針對性,進而提高了交流與互動的有效性。
4.課后復習回顧資源
在當天的線上課程播放后,教師可下載視頻,將依舊存在的集中問題裁剪形成視頻切片,在下一次“空中課堂”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給有需求的學生進行拾遺補缺。
在居家學習階段,區域教師們對視頻資源的創新應用,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線上教學的實施,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二、視頻課資源的再應用
筆者將視頻課資源的再應用界定為學生們返校復課后,教師、學生對視頻課資源的應用。盡管學生已經正常上課,但“空中課堂”的視頻課程還是按照課程表繼續播放,師生們依舊可以觀看和下載相應的視頻課資源,并在學業考試準備、制作微課資源、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等方面開展創新應用。
1.學生返校復課后的復習資料
初中預備年級學生在返校復課后僅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參加信息科技學業考試,時間緊張。因此,視頻課資源無疑成為幫助學生復習迎考的重要工具。
從實踐來看,教師主要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指導有需要的學生回家后觀看視頻課的復習課,記錄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再找教師答疑。二是通過對歷年考試真題的分析,尋找出現頻率較高,且前期“空中課堂”學習中較為集中的問題,再將視頻課裁剪提取為視頻切片提供給學生進行復習。
2.提取精華制作微課供日后教學使用
“空中課堂”的視頻課還能在后續教學中繼續使用。將一節20分鐘的視頻課按照教學內容或學習任務切割成若干個4~5分鐘的微視頻,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原有的任務進行適當調整,再配套增加學習任務單、評價表等資源,就可以形成一套微課資源,在日后的教學中長期使用。這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將信息科技學科的學習從線下拓展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3.學習視頻課提升教師自身專業水平
視頻課由市級骨干教師拍攝而成,可以作為優秀的示范課,供廣大教師學習。區域教研中,筆者主要嘗試了兩種應用方式:一是要求全體教師開展對視頻課Scratch模塊化編程的學習。視頻課中,授課團隊將Scratch作為第一、二單元,共錄制了8節課,完整包含了變量與運算、事件與響應、偵測模塊等內容,為后續學校教師實施Scratch教學提供了樣板與范式。二是要求職初教師通過對視頻網課的觀摩、教師語言表達的整理、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進行分析與學習,發現自己與專家之間的差距,進而夯實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實現快速成長。
三、網絡視頻課資源的思考與展望
1.進一步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
“空中課堂”的實踐是一次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嘗試,網絡視頻課則為這次嘗試提供了核心資源,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協同工作與知識分享,為將來使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開展學習奠定了基礎。后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繼續應用網絡視頻課資源或自制視頻課資源,借鑒“空中課堂”實施中的經驗,嘗試將混合式學習模式融入學科教學,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與學習內容,在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同時,實現教材指定學習內容與創新拓展內容的有機融合。
2.進一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空中課堂”的網絡視頻課讓全市學生都能夠同等享受到市級名師的優質資源,從而縮小了區域間、校際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空中課堂”實施中先集中觀看視頻課,再由原班教師組織交流與互動的方式,又可以理解為雙師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兩者都為未來教育資源均衡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開展對“空中課堂”不同教學模式效果差異的研究
根據筆者對所在區域教師的調查問卷和訪談,區域中有72.5%的初中學校采用了先集中觀看視頻課再交流互動的模式,但也有27.5%的初中學校采用了全部由原班教師進行授課的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學生學習效果中是否存在差異,具體的差異在哪里,不同模式更適合哪一類學校、教師、學生,兩種模式各自有什么優點與不足,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4.不斷豐富配套資源建設,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
本次“空中課堂”準備時間倉促,僅僅錄制了視頻課并通過各平臺發布給學生觀看。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來看,線上教學平臺具有能夠記錄學習數據的先天優勢。如果能讓學生登錄平臺學習,就可以記錄下學生觀看視頻的時間、教師發布問卷調查的結果,乃至師生交流過程中的文字語音。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與挖掘,就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從而實現基于大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