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生活教育理論是由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的。他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卻很少關注所授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否聯系,從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如何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聯系,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此,我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積極、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1.教學語言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多以嚴謹、刻板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容易讓學生對數學產生畏懼或抵觸心理。因此,改變呆板抽象的教學語言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直白語言來授課,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這樣,學生易于理解,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高。此外,在教學一些數學概念時,還可以采用兒歌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生活化兒歌總結角的概念:“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指角時,要牢記,先指頂點再指邊;要知角的大與小,只看張口不看邊。”又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1—4的乘法口訣”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口訣,可以采用這樣的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通過兒歌來識記具體的數學概念,能夠有效減輕學生對抽象知識的厭惡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有效結合生活元素
教學中要善于尋找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加以運用,將生活元素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將教學內容與真實的生活合理地結合在一起,課堂就成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再將學習內容融入情境中,有利于學生化解緊張陌生的情緒,形成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學生更愿意融入課堂,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些軸對稱物體進行引入,就如蝴蝶、蜻蜓等小動物。學生對這些小動物是非常熟悉的,因此愿意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是軸對稱的。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出陌生的數學知識,將學習內容與生活有效結合,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巧用游戲、故事造境
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在教學中巧用游戲和故事造境,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就能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例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比較數的大小”時,教師可以創設松鼠和兔子撿貝殼的情境:“第一天松鼠撿了8個,小兔起得早撿了20個,問誰撿得多?”自然地引出數位多的數就大。接著創設情境:“第二天小松鼠早早起床,想趕上小兔,于是松鼠撿了25個,小兔偷懶就撿了24個?!币鍪幌嗤膬晌粩当容^。“第三天小松鼠又早早起床,采了46個貝殼,小兔依舊偷懶,只撿了38個貝殼?!币鍪徊幌嗤膬晌粩当容^。教師和學生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滲透要努力、不偷懶的德育思想,讓學生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4.善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多媒體,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
例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元、角、分”時,問“1角可以換多少分”,可以設置這樣一個環節:電腦先逐個出示1分直至10分,然后10分中2個1分合并起來變成2分,于是1角就可以換5個2分,接著10分中5個1分又合并成5分,所以1角就可以換2個5分。借助多媒體技術,對生活場景進行多方面的創新,將數學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學生就如身臨其境,印象深刻。
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的學習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再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這樣的認知過程,有助于學生實現數學知識的建構,促進知識結構的最優化。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中,有一個單元是認識人民幣。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大面值的人民幣并不陌生,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就很難理解了。而人民幣單位之間的換算又尤為重要,是本單元的重點。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感到一籌莫展。其實這么貼近生活的問題,就要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布置一個為期一周的任務——去菜場買菜。學生在買菜的過程中感知付錢與找錢的關系,同時也對人民幣的單位換算有一個初步印象。此外,在學完整個單元后,可以在學校組織義賣活動。學生們有的負責買東西,有的負責賣東西,在吆喝、找零及付錢等購物環節中,體驗生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加強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學習,對數學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又如教學100以內的數后,教師可以進行數數游戲,讓學生用簡單快捷的方式數一數班上的桌子數量、椅子數量、本子的數量、柜子的數量和圖書角書本的數量等,通過比賽讓學生找到最方便的數數方式。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數數是很常見的,單一的數數方式是不夠用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數數方式。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元素,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體會數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