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是教育過程的主要行動者。
正因為教師角色的重要,尤其是對學生成才的引導和熏陶作用,教師的專業成長一直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從內容看,專業成長是教師職業生涯中基于自身經驗、依據職業發展規律不斷提升、拔高自我,以順應職業發展需要的過程。雖然當前人們從眾多成功案例中提煉了很多有用的經驗,但這些經驗的推廣并不像文檔的“復制粘貼”那樣簡單,需要兼顧教師個人的知識積累、思維方式、生活閱歷,還要結合職業的專業性、實踐性和獨立性。其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類關系。
一、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對教師個人而言,專業成長得好,除了理論修養、業務能力、課堂駕馭水平等獲得顯著提升以外,在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等方面也能夠獲得一定的反饋,這無疑是多數教師希望看到的理想結果。但也并非所有專業成長得好的教師,最終都能達成理想的目標,取得理想的結果。換言之,專業發展的結果未能如期望的那樣。部分教師在成長過程中,經過一次次“陣痛”,體會到專業發展的不易,容易失去最初對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從斗志昂揚走向碌碌無為,這對個人、學校、學科乃至學生來說,都是一種遺憾和損失。
要解決這個問題,從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角度出發,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造更多條件讓有為的教師“有位”,讓其付出與收獲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平衡。教師自己也要擺正心態,從業之初就要明確成長過程和成長結果的關系,要以“重過程輕結果”的心態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二、里子與面子的關系
教師成長是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時間的積淀,也需要“關鍵事件”的激勵。就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雨露和一定的周期,教師從經師向人師、從人師向名師、從名師向明師的遞進,也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梢哉f,一名真正走專業成長道路的教師,到頭來既能獲得應有的“面子”,也會擁有實打實的“里子”。固然,教育工作者要在腳踏實地的同時做到仰望天空,但仰望天空的前提只能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一味在意外在的包裝,試圖通過表面的喧囂來掩蓋內在的能力恐慌,這樣的成長也是虛幻的,是教育發展的“肥皂泡”。教師只有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學生成長、課程開發上,才能為日后的發展積累經驗,為自身教育風格的形成、教育理念的提出奠定現實基礎。換言之,只有經得起檢驗的“里子”,才有可以展示的“面子”。
三、出力與出彩的關系
所謂“天道酬勤”,在教師成長這件事上,也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規律?,F實中,有的教師在職稱達到某個層次后,自認為沒有再往上晉升的空間,便收起原有的勁頭,甘做“佛系教師”,這種情況勢必造成懈怠情緒的蔓延,更會挫傷很多上進者的積極性。也有少數教師,奉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原則,只愿做風光的、回報率高的工作,對日常教育教學中的細碎瑣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愿出力,只想出彩。這些不和諧的現象都與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對有志于發展自我、成長自我的教師來說,要理性看待整個教育生態中還需要完善的狀況,更要相信成長發展的主流環境是好的。更何況,如果自身具備“出力”的基礎,這本身也是“出彩”的一種表現。
四、套路與新路的關系
在功利思想的影響下,教育也受到商業化的影響,一些所謂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思想在“快餐文化”的催化下層出不窮。深究這些“新”內容,就會發現是新瓶裝舊酒,是網絡上所謂的“套路”。還有少數教師,言必談創新,卻習慣用經驗辦事,忽視了學生實際和教育環境的變化。這些做法都試圖用“套路”代替新路,是對創新的回避和選擇性忽視。發展與創新,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尤其是教育工作,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順應師生成長的需要,與現實相契合。教育創新更應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配以堅定的實踐,并且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最終找到最適合的路徑。橘生淮南才是橘,生于淮北則可能變成又小又酸的枳。教師要想成長得更穩、更好,應拒絕套路,多一些基于現實的新路,新路走多了,才能發現更多的教育風景。
教師要獲得專業成長,除了要處理好上述幾種關系外,還要注意“內容與形式”“內因與外因”“過去與現在”“過去與將來”等關系,在理論與實踐的螺旋式交匯中,實現個人專業水平的提升,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