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清昌 史文東 許永濤
學習平臺“統分結合”
市級平臺統籌。吉林市的在線教學采取統一利用市互聯網學校平臺,集中組織開發全方位在線課程,統一提供課程資源的方式。這些優質網絡課程,通過集中平臺每周固定向全市學生免費推送。
學校平臺自選。教育局制訂市級集中平臺推薦引導方案,學校根據信息化基礎設施和資源情況,通過對其他線上學習平臺的測試,利用直播間或其他社交平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互動方式和機制,按原班級對學生進行輔導和管理。
學習資源“定補結合”
市級層面定制保底。市教育局從市級層面定制統一的覆蓋全市中小學的課程。從2月24日起,按照“同年級同課程、同學科同老師”的原則,組織教育局直屬高中、初中和小學的部分優質學校錄制全學段、全學科在線課程,采取“大兵團”作戰方式,開設名校“空中課堂”。吉林市互聯網學校平臺每周新增600余節優質在線課程,并以課程計劃和學習指南形式向全市學校和學生提前發布。
學校層面個性補充。各學校的學科教師組織本班學生參加相應課程的聽課,課后通過自選的互動平臺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市級定制資源不足部分,由學校整合國家、省市其他教學資源,做好個性化需求的補充。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還組織開發、應用了校本課程資源開展線上教學。
師資選配“主輔結合”
骨干教師集中錄課。為充分保障在線學習的質量,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市直屬學校的優秀骨干教師按課程標準進行課程錄制、資源提供和線上教學指導。全市700多位名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錄制完成4000余節課程。
全體教師輔導答疑。線上教學時采用“雙師”課堂教學模式,教育局組織各學校教師以多種方式廣泛參與學生線上學習指導、答疑和家校溝通等工作。全體學科教師制訂個性化的在線學習輔導方案,確定與集中的“空中課堂”的銜接時段,合理錯開不同班級群輔導答疑的時間,保證了在線學習的有效性。
課程內容“博專結合”
優化課程學習,強化專題教育。市教育局采取“提優補缺,滿足需要”的原則,定制個性化專屬課程內容清單。在線課程就不同年級、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由家長和學生自愿選擇,并適當延后無法采用在線方式教學或在線教學效果不好的課程。文化課之外,各學段還新增12類在線課程,全方位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家也能享受優質的課程資源。
學習條件“管扶結合”
規范管理“減負”。為規范線上教學行為,市教育局通過統一錄制課程減輕教師負擔。不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不留打印作業,避免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同時依托全市教育大網絡工程和“互聯網+鄉村教育”網絡精準幫扶工程,帶動全市230所農村學校,覆蓋268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為農村學生的線上學習創造了條件。
精準幫扶“兜底”。通過組織力量對每個貧困戶家庭學生學習條件進行全面摸排,協調社會捐贈和政府“兜底”保障等方式解決學生困難。通過扶貧部門累計為483名建檔立卡學生發放了免費流量卡,為52名貧困學生送去了智能手機和電腦等終端設備。
學習效果“補促結合”
市教育局還組織開設了名校“空中課堂”,全部由名師授課,匹配本地的考綱和學情需求,借助互聯網學校平臺進行知識拓展和練習延伸,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效果。同時,針對高中畢業班學生推出“高三領跑助力”系列在線活動,并開展在線心理輔導,通過“網上答疑”等形式為學生查漏補缺。
吉林市教育局源于學情、基于教情,利用互聯網學校積極做好延期開學期間的“家校教育大合唱”,切實把“停課不停學”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