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睸
近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宣布科學院負責定點扶貧的4個國家級貧困縣均已實現脫貧摘帽,成績令人振奮。
中國科學院有100多個院所,遍布全國各地,包含各個學科,取得過許多國際領先的成果。“高大上”的科學家們深入山村,帶農民脫貧致富,會不會“水土不服”?
會,也不會。
說會,是因為中科院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實施科技扶貧工作,最初也曾有人試圖把“高大上”的技術推廣到貧困地區形成產業,后來發現貧困地區交通運輸等綜合成本高,一些產業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甚至有的產業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說不會,是因為聰明的科技工作者們迅速作出調整,依據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根據各扶貧點的特點,系統地實踐了“易地搬遷扶貧”“易地股份制扶貧”“技術引進扶貧”和“依托野外臺站長期駐守扶貧”等發展模式,為科技扶貧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開辟了新途徑,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各種因地制宜的實踐中,科技優勢被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科技扶貧,優勢在哪?
是精準扶貧和長遠脫貧。
科技扶貧面向長遠,以科技創新為貧困地區營造“造血”功能。“上天入地下海”“宏觀微觀貫通”“頂天立地結合”,科技創新可以讓人類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順勢而為,走出可持續發展之路。對貧困群眾,科技“扶智”又“扶志”,讓他們從心理上隔斷“窮根”。對生態退化區,科技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生態治理相結合,讓山更綠水更清,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消除貧困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夢寐以求的美好理想,精準扶貧則是新時期扶貧攻堅“克敵制勝”的法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離不開科技支撐。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科技扶貧要持續發力、奮勇向前,助力攻克貧困堡壘,確保全面脫貧任務如期完成。未來,要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科技創新還將繼續承擔鞏固脫貧成效和推動鄉村振興的任務。
把論文寫在扶貧第一線,讓科研成果變成田間地頭的“金果果”,這正是人民群眾與科技工作者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