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羽 劉娟娟
《辛氏三秦記》載:“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
《山海經·海內經》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
這是中國古代的兩個神話故事。“大禹治水”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勇敢;“魚躍龍門”體現出勞動人民的希冀與期望。兩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今天的河津市龍門村。
數千年過后,這里依然續寫著傳奇,成為全國掛號的黨建引領、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先進典型。
產業:展開強健翅膀
創建于1988年的龍門科技集團是一個村辦集體企業,當年靠著一座年產2.5萬噸焦炭的紅旗三號焦爐“起家”,通過以集體為主體,以個人、聯戶、民營、國有參股等模式,多輪驅動,滾動發展,目前擁有煤焦化、建材、電力、鐵路發運、交通運輸、房地產、旅游七大產業,已成為國家級企業集團,名列山西省“企業百強”和“制造業百強”,還被確定為運城市“虎榜企業”和“龍榜培育企業”。
龍門村黨委副書記、龍門科技集團總經理原新力,介紹了企業的發展軌跡。他說,龍門集團在發展中致力于優化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現已形成60萬噸煤焦化配套精細化工、100萬噸水泥熟料、150萬噸水泥、100萬立方商砼、15兆瓦煤氣發電、4.5兆瓦余熱發電,以及運輸、房地產、旅游、5萬噸黑鈺顏料、3萬噸炭黑等產業集群,構建起煤焦化—炭黑—黑鈺顏料、焦化—煤氣—燃氣發電、建材—余熱發電—商砼—房地產開發等3個循環經濟鏈條。
科技與智慧,讓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全部實現了資源化利用。焦化冷卻系統的熱水用于居民樓及辦公樓采暖;焦爐煤氣用在了商業出售、水泥原材料烘干、電力公司發電、居民生活中;自有河沙、建筑石料利用于房地產。產業之間相互支撐、互為利用,把有限資源榨干吃盡,最大限度實現了降本增效。
龍門村有著百億產值、百年企業的宏偉藍圖,目前正全力實施172萬噸焦化項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河津市委、市政府2020年確定的重點工程,占地面積516畝,總投資30億元,包含焦爐、化產、LNG液化天然氣、干熄焦及余熱發電、污水處理五個工藝單元。
文旅:鋪開融創畫卷
龍門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晉陜大峽谷的出口,山高溝深,龍門古渡曾是晉、陜、甘、蒙、豫五省貿易重地;
龍門是黃河中游濕地的源頭。湖泊縱橫,綠野千里,可以領略魚躍鳶飛田園牧歌的樂趣;
龍門是現代橋梁博物館,自1949年9月架起第一座橋開始,至今建成五座規模獨具、姿態各異的橋梁,濃縮了現代橋梁發展的歷史……
近年來,龍門村依托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開發黃河濕地公園,打造黃河大峽谷山水畫廊,挖掘禹門口紅色基因,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遺余力地鋪開文旅的融創畫卷。
禹門口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龍門東岸,從禹門口向南至大石咀六公里的河段內,湖泊縱橫,植物茂盛,是野生水禽的天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灰鶴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區內建設的禹門口公園,以“園”為主題,構筑了養生休閑健身公園;以“玩”為主題,打造了少年兒童文化娛樂中心;以“水”為主題,建設了水上運動休閑區;以“灘”為主題,打造了植物多樣性與灘涂交匯的濕地體驗。
正在實施的龍門古鎮文化工程,沿大禹廟西布置,占地40000平方米。鎮中心大街以晉陜黃河大峽谷中的老牛灣開始,自北向南布置磧口古鎮、乾坤灣、壺口、孟門、石的微縮景觀水軸,以文昌閣為中心點,周邊布置龍門書院、民俗客棧、琴棋書畫古玩街、西式及地方特色美食、商品購物五大功能區。
民生:敲開幸福大門
穿過寬大新穎的村門,但見32棟住宅樓整齊地排列在龍門大街兩側。街心公園、魚躍龍門文化園、益壽園,林蔭曲徑、泉水淙淙,襯托著花海翠樓。而黨建展覽館、龍門展覽館、民俗博物館、中國名村館、警示教育館、圖書館、大禹文化館等,則浪花般分布在文化活動中心、新龍門客棧以及龍門廣場周圍,閃耀著各自的光亮,形成了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小城鎮。
龍門村村民的幸福指數很高,早在多年前,該村村民就可優先到集體企業上班,憑工取酬。每年村集體還拿出部分紅利給村民分紅,并投入100萬元補貼教育事業,對優秀教師、優秀學生予以重獎,全面建立了醫療、養老保障機制。村民養老、醫療保險全部由集體買單,村民住院看病新農合報銷之后剩余部分由村集體報銷。
2019年,龍門村人均純收入達3萬元,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全面邁進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