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蕊

拔罐法又叫“吸簡療法”,古代稱為“角法”。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造成皮膚充血、瘀血,產生刺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于后世的火罐療法。直到唐代的《外臺秘要方》才正式把拔罐當作一種療法來記述。
現在不少人會選擇找中醫拔罐以調養自己的身體,認為拔罐可以去體內的濕氣和寒氣。那么,拔罐到底有什么作用?
罐的種類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此外,還有銅罐、鐵罐。家庭常見是抽氣罐,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氣。
中醫操作火罐法目前最為常用,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并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內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內部分空氣,使罐內氣壓低于外面大氣壓造成局部負壓,借以將罐吸著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
火罐的吸拔力和我們操作的方法密切相關。如罐具深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進入罐內較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操作時用鉗子夾住酒精棉球或用紙卷成桶條狀,點燃后在火罐內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罐扣在施術方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療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火罐的操作方法還有閃罐法:適應于肌肉比較松弛、吸拔不繁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將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度,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還有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拔罐后將罐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起皰灼痛。
還有走罐法,又名推罐法、飛罐法:一般用于面積較大的背部、大腿等處。
還有藥罐法:將配制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分鐘。使用時吸拔在治療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癥。常用藥物為麻黃、艾葉、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等。
身體的經絡、穴位和五臟六腑相連相通,所以通過外來的吸力,會刺激身體表面的穴位,進而通過筋骨經絡,使得人體內部器官得到相應的調理,讓人氣血暢通,強身健體。拔罐療法因為以負壓吸拔體表的穴位,不僅能夠開腠理、散風寒,而且還能調整臟腑經絡的作用,鼓舞人體的正氣,也有助于體內致邪氣的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雖好,但拔火罐之后,腠理疏松,在短時間內切記不要洗澡,不要著涼,若不注意反倒容易誘發疾病。拔罐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皮膚會起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