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教育醫療資源緊張等“城市病”越發凸顯,城市治理路在何方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時代之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為未來城市治理發展方向提供了前進指針。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著城市生活面貌,今天的我們正在體驗著尼葛洛龐帝20多年前描述的數字化生存。數字治理已然成為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的關鍵一招,引領城市未來發展新方向。
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要超越依靠簡單技術推動的傳統模式。城市治理體制“條塊分割”與治理主體“碎片化”,導致在城市治理尤其是超大型城市治理中常常出現“看得見的管不了,管的了的看不見”、“八個大蓋帽管不了一個破草帽”的奇怪現象,這也是當前城市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的形象寫照。城市數字治理是城市治理與數字治理的最新“融合”,區別于傳統城市治理,跳出單純依靠技術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窠臼,強調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在城市治理重要作用基礎上,倡導政府城市治理職能基于數字化“再整合”,通過數字化方式逐步彌合城市治理不同部門間“信息鴻溝”,打通各個單位“數據孤島”,最終破解城市治理難題。以治理對象數字化為基礎,實施機構改革全面整合“放管服”改革、政府實體大廳、網上大廳、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政府網站和政府熱線等多項工作內容,在政府網站即可實現政策信息“一網通查”、市民留言“一網通答”和政務事項“一網通辦”,是未來城市發展和治理新的模式和思路。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落實。黨中央在規劃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時格外注重城市化戰略問題,提出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正是城市數字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城市數字治理強調基于數字化多方參與,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城市治理模式全面變革,主要涉及政府與民眾、政府與企業、政府與政府、政府運行等多維度。在政府與民眾關系方面,通過一站式服務和在線服務等形式向民眾提供便捷信息服務,通過民眾反饋了解民眾需求,及時改善公共服務質量;在政府與企業關系方面,通過信息平臺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信息,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信息互動,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在政府間關系方面,最大限度實現不同層級政府間無縫對接與充分溝通,協調政府間關系,推進公共事務合作;在政府運行方面,運用自動化流程、渠道分流、顧客細分、非中介化以及開放管理來優化電子政務,不斷增強政府自身行政與服務能力,更好履行城市治理主體責任。基于數字化網絡平臺構建起政府、企業、第三方及民眾之間的雙向溝通與互動機制,實現城市治理多元主體之間的信息資源雙向流動,為實現城市治理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要增強透明度和回應性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透明度和回應性是政府城市治理能力的關鍵要素。透明度是民眾有效監督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的先決條件,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中公共決策的科學性。回應性反映了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群眾路線的基本態度與積極程度,有助于優化過程來推進城市治理。而城市數字治理能夠顯著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實現“陽光行政”,也能迅速提高政府的回應性,實現“回應性政府”,共同提升政府城市治理能力。
數字治理是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是緩解“城市病”的一劑良藥,卻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運用不當也會出現數字鴻溝、數字碎片化、數據安全、信息孤島、數據割據等問題。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數字治理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看做技術問題,而要樹立起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觀念,對其“雙刃劍”的兩面都有客觀清醒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