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芝霞
關鍵詞山丹縣;氣象科技;為農服務;工作思考
近年來,山丹縣氣象災害頻發,種類也在不斷增多。氣象科技服務可有效發揮趨利避害的功能,農業生產防災減災高度依賴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及時、準確發布。山丹縣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小農經濟”正向規模化經營轉變,農業生產要素實現跨界配置,物聯網的應用使傳統農業更具“智慧”。在此基礎上,縣氣象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依托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用新技術、新手段開展全方位、多樣化的氣象為農服務,從完善機制體制中尋找動力,從技術革新中發掘實力,從轉變服務內容和方式中提高效益,積極探索出“互聯網+氣象+農業”的服務路徑,為全縣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1氣象科技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實踐
1.1農業氣象預報
氣象預測工作的順利展開有助于做到不違農時,科學布局農業投產規劃。預報就是基于氣象科學理論,借助氣象觀測儀器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氣情況演變趨勢和具體數據進行結果預估,優化本地農作物選種和種植時段安排。本年度的氣象數據和往年的相比較,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本地基本農業氣象規律和氣候變化。預報的依據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生物學規律、農業氣象要素持續作用于生產的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狀況和外界氣象條件反應的前后相關性、外界氣象條件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作用的不等同性。為了提高準確性,必須對預報內容進行農業氣象鑒定,分析當前農業氣象條件。
按預報內容可分為農作物適宜播種期和收獲期預報、土壤水分(包括灌溉期和灌溉量)預報、牧區牲畜放牧期和放牧條件預報。按防災減災又分為小麥干熱風預報、農作物越冬凍害預報、旱澇趨勢預報等。2020年11月,山丹縣氣象局與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丹縣分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建立雙方信息共享和高效聯動機制,拓寬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延伸服務,如實現農業氣象預報信息共享,為農業災情勘察、災害評估、定損理賠等防災減災工作開展提供參考,氣象與保險行業的合作創新對于當地農業生產來說,是提高農業生產應對風險能力的有力保障。
1.2衛星遙感監測
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可破除空間局限,展開對農作物生長和土壤質量變化情況的監測,為種植戶提供精準的氣象信息,及時采取農業補救措施。氣象衛星的估算應用十分廣泛,可監測農作物長勢、病蟲害和凍害,估計災害面積,估算農作物收成。山丹縣已在天氣系統中開展了遙感綜合測產項目,針對農作物的估產具有迅速、宏觀、準確等特點,可以彌補傳統農業估產時間長、效率低等不足。
1.3農業氣象情報
農業氣象情報是分析過去和當前天氣條件并鑒定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專業氣象情報。編制情報需要有充足的農業氣象資料做支撐,再依據相關指標對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鑒定其對當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提出趨利避害的決策建議,以簡練的文字形成書面報告,必要時附上圖表。農業氣象情報有助于農業部門根據氣象條件合理展開農業生產規劃,降低不利天氣條件的影響。例如,在土壤含水量較低時,及時分析原因并進行報道,有助于農戶及時采取灌溉和抗旱措施。
對氣象災害災情進行調查分析,可為相關部門安排救災提供依據。農業氣象條件分析和所附資料也是本地農業生產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必要參考資料。農業氣象情報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過去和當前(如前5天、1旬或1年等)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天氣條件及其對作物、牧草生長發育、禽畜的合飼、放牧以及各項農事活動等影響的鑒定;(2)未來天氣條件展望及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估計;(3)建議應采取的農業技術措施,附有必要的氣象與農業氣象資料圖表。例如,2013年9月-2014年3月下旬,山丹縣降水量僅為5.1mm,且溫度持續偏高,土壤失墑嚴重,山丹縣氣象局結合全縣土壤墑情觀測及通過實地調查,制作農業氣象情報,提醒廣大農戶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積極做好春耕春播關鍵時期的防旱抗旱工作。
2氣象科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對氣象服務的依賴度很高。傳統農業一般是農民根據自身經驗,通過觀察風云變化和人為推算,采取簡單的災害防御措施。這種只憑借經驗主義推測客觀天氣規律變化的方式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有時甚至延誤防御時機,反而導致額外的人力投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現代化氣象科技服務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獲取氣象信息的效率,進而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活動質量。
氣象科技服務是一項綜合性工作。一方面和研究測量、觀察地球大氣的物理化學特性和大氣現象相關,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另一方面又關乎信息傳遞和輿情服務,具有社會性、人文性。復雜的情況必然導致氣象科技服務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氣象信息傳輸過程中會出現和原有信息或標準相比發生偏差的情況,表現為天氣形勢演變預測失誤、預測手段不當和傳達失誤等。在大多數情況下,計算機終端難以對大氣運行實際狀況進行準確模擬,且氣象分析和預測過程中離不開工作人員的主觀意見,其過往經驗和判斷方法必然會對原始信息的處理產生影響。第二,氣象信息的傳達有時延誤。氣象信息最重要的價值便是時效性,氣象信息的傳遞不能錯過預警最佳時機。氣象科技服務成功與否,氣象信息員的作用至關重要,在關鍵時刻氣象信息員要堅守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在重大氣象災害發生期間若出現氣象信息傳遞貽誤,將不能為各級黨委政府部署防災減災和人民群眾避險贏得先機。第三,氣象科技服務針對性不強,科技服務產品略顯單一,內容常規,缺乏有效針對性。第四,科技服務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山丹縣地勢三面環山,自然條件相對惡劣。村落分布零散,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環境差,缺乏優秀技術人才深入基層和偏遠山區。在基層氣象觀測和數據處理流程中,一些工作人員知識素養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天氣情況,導致預測誤差較大,科技服務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
3山丹縣氣象科技服務改進措施
3.1針對本縣特色農業開展服務
在春播春耕關鍵期,配合市氣象局,根據天氣氣候預測及土壤墑情綜合分析制作制種玉米適宜播種期分析與預報。制種玉米作為山丹縣特色經濟作物,每年提供的玉米種子占全國市場份額位居前列。縣氣象局秉持優質高效的服務理念,大力提升氣象預報預測及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借助自動土壤水分監測站和多要素區域自動觀測站開展制種玉米觀測業務,啟用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加強鄉鎮精細化天氣預報為基礎的農業災害性、關鍵性天氣預報、玉米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預報及農用天氣預報工作。研發以制種玉米為主的特色氣象綜合服務系統。針對制種玉米播種期、抽雄開花期、收獲期等關鍵生育期以及病蟲危害期、產量形成期開展田間調查、專題預報制作及服務工作。環環相扣的氣象科技服務制種玉米生產項目滿足了制種玉米生產對氣象工作提出的高要求。
3.2改進氣象觀測條件
為全面掌握氣候變化對農業示范園農作物生長狀況的影響,山丹縣安裝了多個農田小氣候觀測儀對農業示范園內風向、風速、氣壓、空氣溫度、空氣濕度、降雨量、光合有效輻射、土壤溫度、土壤含水量等農業生態環境關鍵要素進行全天候觀測,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實時氣象數據,并指導農戶根據氣象要素變化情況適時進行灌溉、施肥、通風等田間作業;還可根據農戶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組配,增加小型蒸發、二氧化碳濃度、實時圖像等相應采集設備并開展要素觀測。農田小氣候觀測儀的投入使用,將有利于開展經濟作物各個時期的農業氣象指標庫建設,對研究氣象要素變化對農作物成活率和生長狀況的影響以及實行農業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氣象支撐,進一步凸顯氣象對現代農業生產和為農服務的科技支撐作用。氣象觀測條件的改善減輕了邊遠地區氣象觀測壓力,使工作人員更能集中精力提高專業知識,專注數據處理,提高氣象信息傳達的有效性和實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