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的融入不僅有助于教師向學生傳遞正面的價值觀,拓寬學生的學習認知面,還可以為課程教學帶來很好的輔助作用,很大程度優化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德育時,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材內容,也要善于進行適當的教學延伸,多挖掘一些和課本學習主題相關的課外素材。這樣會有更好的德育融入效果,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也會有保障。
首先,教師可以嘗試創設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讓歷史課程的學習變得更加多樣化,為德育的融入打下良好的基礎。一些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理論性較強,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共鳴,因此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不夠投入。教師要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并采取合適的教學優化與革新方法來化解這些實際問題。教師可以多將學生帶到課外,讓學生參觀各種歷史博物館與展覽館。如果條件有限,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找尋相應的歷史背景資料供學生觀看。這些都會很大程度地擴大課程教學的范疇,會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學習印象。
比如教師在講到《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內容中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讓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發生的事件。如果無法去紀念館,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看。看完這些內容后,教師要及時讓學生撰寫小論文,主題可以是“作為一名當代中國青少年,如何看待這段慘痛的歷史?”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段歷史的意義,加深對學習主題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要想讓德育有更好的融入效果,教師應當多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認同,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學習主題,并且激發其內在的積極情感。教師要讓歷史課程的分析更加生動直觀,盡可能避免單一的理論知識解讀,而是多利用實例、范例等來說明具體問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不僅如此,學生也會對不同歷史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狀態有更好的情感共鳴。
比如課本中《偉大的抗日戰爭》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過去日軍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極大災難,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應該讓教學的內容更加多樣化,可以給學生播放當時的紀錄片,讓學生看到當時中國人民經歷過的深重疾苦,以此激發學生內在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并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而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帶給學生更深刻的學習印象,學生不僅會受到感染,也會默默在心里立下為國做貢獻的志向。
課本由于容量的限制,對一個具體的教學主題的內容設置往往相對簡潔。但是,不少學習內容其實都值得學生做更深入細致的探究。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擴大課程教學的范疇,進行合適的教學延伸,將課外的一些相關內容引入課堂。這不僅可以為教學主題的分析帶來輔助作用,學生也有機會接觸一些課本中沒有的內容。教師可以多嘗試這種教學組織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歷史課程學習的多元價值,構建歷史思維。
比如《“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這一節內容主要講述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為了加深學生對這個學習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圖書館、網絡查找大量有關香港回歸以及二十多年來香港飛速發展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并利用多媒體設施播放給學生。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歷史知識的動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課下自主查找和閱讀相關的素材,在下節課中分享,教師再在旁邊進行補充。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帶給了學生更加多樣化的學習體驗,也讓學生更能夠體會到“一國兩制”的偉大,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會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