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對于小學數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加強課堂的實際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利用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用生活經驗建立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因為生活是數學形成的根本來源,也是數學知識得以施展的主要場所,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也符合當前社會對于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
生活化教學并不是在課堂中引入幾個與生活有關的問題,而是根據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針對實際的數學目標以及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掌握數學知識之后再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然而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有少部分教師并沒有設計出完善的生活化教學方案,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方式來講解數學的知識。
由于教學實踐的重要載體是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必須對當前的數學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設計和創新,讓課本的知識能夠和實際生活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并且通過設計問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課外觀察生活以及體會生活。
因為學生在抽象思維能力上還存在著不足,對于數學上的某些概念沒有具象的了解,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相對具體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對所學到的知識建立明確的認知。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還能夠提高當前的教學效率,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包含非常多的數學知識,教師在聯系生活的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容易進入這一情境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夠將掌握的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而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教材本身出發,找出生活中與教材內容相近的素材進行創設。一些學生會因在課堂上接觸不到相關的物品,不太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展現,不僅能夠將數學課堂變得妙趣橫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
在教學《簡易方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一些和生活有關的例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課本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杭州灣大橋全長大約36 千米,比香港青馬大橋的18 倍還多0.8 千米,香港青馬大橋全長大約多少千米?這個問題是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的,可以將課堂的氛圍活躍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要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感悟理解這一題目的含義,就可以算出正確的答案。教師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掌握新的數學知識,還能夠讓他們直觀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僅要實現材料上的生活化,還要將教學模式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從傳統中的沉悶課堂氛圍中解放出來,在全新的活躍課堂環境中自主探索數學知識。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要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能夠使課堂的氛圍變得更加融洽,還能夠使教學效果更好。
比如在進行“垂線與平行線”中的“距離”的教學時,學生必須對最短距離這一概念有著明確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先設置兩個點,然后提出問題,比如:從a點到b點要怎樣走才最節省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接著,對于學生想出來的各種方案,教師要一一進行驗證,只有這樣才會讓他們對所學的數學內容有更加具體的認識,利用這一方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他們對于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漲。
另外,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標規定的培養目標之一,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更便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故為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之后,設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比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周長相同的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和圓哪一個面積是最大的?學生對于這個問題肯定都有各自的觀點,在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使用相同長度的線來拼成不同的圖形。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通過操作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際的驗證,最后引出圖形的面積公式,得出結論:周長一定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是最大的。通過這樣一步一步引導教學就可以讓學生對于這一知識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還能夠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