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學校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存在趕進度的現實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短期內全面學習數學知識,使其逐漸達到應試水平,確保學生順利通過各類重大考試。在這種狀態下,部分教師經常會使用講授法來講解數學知識,監督學生全面摘抄課堂筆記,且要求學生在課后反復背誦所學知識。漸漸地,小學生便養成了惰性學習行為習慣,無法及時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限制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主動利用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數學教學活動,逐步突出學生的能動學習行為。
利用信息技術豐富預習指導。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經之路,可以很好地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逐步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來監督并指導學生進行預習,使其積極遷移已有認知來探究數學新知,為課堂教學打基礎。
比如在“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課堂教學開始之前,筆者就監督學生設計了自主學習計劃,要求學生在課前展開自主學習。實際上,小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許多小數,如自己的身高、水位的高度、物體的重量等,在不同的情境下,這些小數都有了現實意義,故他們可以直接遷移生活經驗來探究數學新知。為了確保每一個小學生都能自主完成課前預習任務,筆者通過QQ 群讓學生家長拍攝小學生預習數學新知、做前置性作業的過程,由此獲取學情信息,由此判斷該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知識。另外,小學生也可發送語音、文字留言。
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課堂。課堂教學一直都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但是過去一些老師的“灌輸式”教學活動只能讓學生產生膚淺的數學認知,難以全面發散學生的學科思維,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解放學生,使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豐富教材知識,使用多媒體投影設備展現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其將聽講、思考結合起來,由此改善教學互動情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元、角、分與小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信息技術展現了線上購物的平臺畫面,借此喚起學生的消費經歷,使其認真識讀這些商品單價,由此引導學生認讀小數。然后,筆者繼續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現不同的人民幣面值照片以及人民幣的變化史,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意識。接著,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逐步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如此,小學生也不必在課堂上忙著摘抄筆記,可以全面參與數學探究活動之中,然后在課下利用多媒體課件整理重點筆記,由此實現先學后教,讓小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利用信息技術完善作業訂正。數學作業是讓學生及時遷移數學知識,有效訓練學生解題能力的必經之路,必須及時整理錯題資源,引導學生自主訂正數學作業,使其積累有效的數學解題經驗。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突破教學時空限制,可通過現代遠程教育整理各道錯題的錯因分析與訂正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有針對性地掃除自己的知識盲區。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完善作業訂正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如在“倍數與因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主動利用信息技術整理了與因數、倍數知識有關的數學習題,按照解題難度劃分了作業層次,鼓勵本班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任務,及時鞏固數學知識記憶。待小學生做完作業之后,筆者便在班級QQ 群中上傳正確的作業答案,讓學生自主訂正作業答案。接著,學生便可在QQ 中留言,寫下難以自主訂正錯誤思路的題目題號。對此,筆者發送了多段語音,詳細解釋了各道習題的解題思路,由此幫助學生訂正數學作業。之后,小學生也可通過私人對話闡述自己的個人疑問,筆者會直接發送語音通話邀請,由此組織有效的解題指導活動。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分層教學。學生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知識基礎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數學教學中分出層次,以此實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能夠讓處于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獲得發展機會,這樣的教學形式改變了傳統數學課堂“一刀切”的教學弊端,學生能力不同、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更需要個性化教學。而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支持下,學生可以分層選擇、自主選擇,以此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例如,對于數學課下作業的布置,教師可以使用網絡作業平臺為學生布置網絡作業,“一起作業”App 就是學生普遍應用的作業平臺。網絡作業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興趣愛好等選擇相應的題型,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基礎作業的情況下自主選擇拓展作業,如數學成績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知識拓展”版塊的內容;成績一般的學生可以選擇“試試我能行”版塊的內容;數學成績偏下的學生可以選擇“我不掉隊”版塊的內容。不同作業內容的選擇充分體現出“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理念,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學習樂趣,從而實現“玩中學、學中玩”的課后作業特色,依托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要從形象思維轉換到邏輯抽象思維是一個非常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教師必須通過恰當的電教手段,將已得知識與新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而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就解決了這一難題。運用動畫、圖片等形式呈現知識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教師再結合語言描述對學生進行啟迪、引導,長此以往,就能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比如,教師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設計一個動畫,將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再把圓柱切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讓學生觀察拼成的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和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和圓柱的高的關系,最后通過以前的舊知(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寫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能直觀、形象地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把這形象思維慢慢轉化為邏輯抽象思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潛在的培養和提升作用,實現數理認知的信息整合,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常規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實現教師科技興教的重要手段。打造學生喜歡、質量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是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掌握技術手段,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創建快樂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促使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轉變。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來組織學科教學活動,由此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互動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故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整合線上輔導與線下探究,為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切實優化數學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