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如果以教師為主、以學生為輔,會導致學生缺少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因此,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科學圖繪”這一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駕馭學習方式,多層次地促成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通過探討研究過程,用自身的活動去體驗,用自我的頭腦去改進,用個性的方法去記錄。如今的學生個性張揚,若是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會使得課堂單調枯燥,不但制約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還會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造成阻礙。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除了部分實驗需要指導學生使用比較規范的文字記錄,還可以采用圖繪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破教學思維定勢,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引導學生采用個性化的圖繪記錄方式,使思維更加靈活、敏捷。
圖繪俗稱“圖畫”,是指用繪畫反映各種自然事物的形象及特點。本文的“圖繪”是指結合小學科學課程的具體特征,運用圖畫的手段來表達和描繪所體驗的事物和自然現象等。而圖繪記錄是指在有效圖繪的基礎上,佐以文字表述或分析。一般情況下,圖繪記錄的內容大多是一份比較直觀的歸類資料,滿足學生開展創造性的藝術研究和科學探索的需要。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圖繪對促進小學生有效記錄與分析方面的作用尤為明顯和重要,同時對于激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豐富教學情景和教學拓展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圖繪記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駕馭學習方式,多層次地促成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
第一,促進學生記錄習慣的養成,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科學運用繪圖、文字、符號等相結合的記錄形式,把學生的思維展現在紙上,是學生思維的一種高度提煉,對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和創新,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螞蟻》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依照生活經驗積累去思索,學生能夠從溝通中了解螞蟻的結構特點。從學生的圖示可知,他們對于螞蟻的頭、胸以及腹的構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認識,但對于螞蟻的細微之處的認識仍然比較模糊,如不清楚螞蟻有幾只足,不明白螞蟻的足生長在哪個地方。而經由多幅螞蟻圖畫的描繪,學生就會發現對于相同的螞蟻每個同學所描繪的細節可能都不相同,這就有利于引起學生認識螞蟻正確圖繪的興趣,繼而有進一步探究螞蟻的愿望,包括對螞蟻的足等細微處的研究,目標自然更加明確。
第二,捕捉生活實際經驗,強化學生抽象思維。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指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認識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唯有掌握學生的前概念,才能確立教學的起始點,以學定教,以學促教。
在講授“點亮我的小燈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圖繪方式,挖掘出他們的潛在意識。首先,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讓學生根據個人回憶嘗試描繪小燈泡。然后,讓學生觀察教師展示的燈泡,會發現實際的小燈泡與自己所繪制的小燈泡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小燈泡的具體構成。這無形中極大地激起學生對小燈泡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小燈泡里面有哪些東西?通電后小燈泡是如何“點亮”的?……就此,教師可以把真實的小燈泡傳給每個學生看看,讓學生一邊認真細致地看,一邊完善原先的圖繪,并適當配合文字描述來記錄新的認識,為下一個探究——“點亮小燈泡”打下扎實的基礎。
實踐表明,因為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的制約,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對研究對象通常有認知上的偏差。科學教師要主動引領學生使用圖繪方式把抽象的前概念展現出來,發掘學生的求知興趣,拓展學生固有的思維,有效構建核心理念,使課堂教學活動真正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開拓學科教學思路,創新學生思維發展。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一定的常識,其中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這時候需運用科學圖繪記錄來呈現學生儲存在大腦中的已知信息,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空間想象力有待提高,畫圖是一種比較好的思維拓展方法,故引導學生開展科學圖繪記錄,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
比如在“它們吸水嗎”這一課中,學生需研究一滴水在不同物體表面上的變化情況。活動中,學生雖然知道水已經滲透到紙、木頭這類材料中,但具體很難用文字表述清楚,且直觀性也比較差。這時候教師指導學生繪制圖畫,效果就顯而易見了。圖繪中,可以先描繪出剛開始一滴水在金屬、紙、木頭以及塑料四種物體表面的情況,接著描繪60 秒后的變化,然后描繪實驗完成后的這四滴水在這四種材料上所表現出的不同。通過不同的圖繪,清晰明了地呈現水滴滲入紙和木頭中的現象。教師在低年級學生中合理利用圖繪記錄的形式,無形中會使得學生的觀察更具有操作性、思維更具有拓展性。
事實表明,圖繪記錄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它重視學生自我觀點和思想的表現,反映了學生寶貴的探索精神,同時它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思維向敏捷方向發展。科學教師要善于利用機會為他們提供展現圖繪記錄的平臺,并進行合理的指導和評估,以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富有想象的記錄熱情,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養成。
第四,豐富科學教學素材,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教材中不但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闊,而且涵蓋的內容相當多,還包括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點。這些教學點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更為具體地理解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地位;另一方面是更便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講授。
比如在開展“雨水對土地的侵蝕”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因為侵蝕是一個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累積的過程,所以若是僅簡單地對學生講解侵蝕對地表和地貌的干擾,學生無法完全理解。這時可以選用沙堆來制作一個沙盤,讓學生開展“土地侵蝕”的實驗探究,并用圖繪形式把其過程記錄下來。首先,使用一定量的水慢慢地沖刷有植被保護的土地,觀察其變化情況,然后再用等量的水沖刷沒有植被保護的土地,將兩者變化情況進行全面對比研究。通過多個對比實驗,學生最后得出結論:降水量、植物覆蓋情況、土地的坡度等都與土地被侵蝕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多張圖繪,并比較每張圖的不同點。這種實驗不僅在圖繪記錄的探討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促進學生更為具體地理解課本知識點,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科學圖繪記錄是學生學習科學很好、很直觀的學習方式,學會圖繪記錄,就是學會思考、學會觀察。教師在教授科學課程的過程中要持續強化,真正把圖繪記錄這一環節落到實處,不斷探索和豐富科學記錄方式。尤其是在學生思維的拓展方面,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真正地使得科學課程教學更加有趣、更加豐富。
總而言之,圖繪記錄模式作為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形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不但能夠使課堂教授效果得到提升,還能夠讓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得到鍛煉,繼而為其后續更為深奧的科學探究打下堅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