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桂林 狄建強 夏承海
1.宜興市第二高級中學, 江蘇 宜興 214200;
2.宜興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宜興 214206;
3.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何謂八卦掌?《中國武術大辭典》對八卦掌概念界定有二:一種拳術;一種套路名稱。武術拳種以八卦掌命名屢見不鮮,比如少林八卦連環掌、形意八卦掌、八卦太極掌、武當八卦掌等。姜容樵在其著作中對八卦掌的定義為:八卦掌是一種把攻防招術和導引方法融合于繞圓走轉之中的拳術,原名“轉掌”,后稱“八卦掌”,亦稱“八卦轉掌”“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陰陽八卦掌”“八卦連環掌”。[1]歷來關于八卦掌緣起眾說紛紜,真偽難辨。舊說之一,八卦掌由八卦拳易名而來。劉勇在對八卦拳與八卦掌內容的考證與分析的研究結論中提出:八卦拳與八卦掌在起源、內容、風格、理論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八卦拳與八卦掌是兩種獨立的拳術體系,不存在同拳異名之說。[2]舊說之二,八卦掌由陰陽八盤掌易名而來。舊說之三,八卦掌創始于張三豐??蹈晡浣淌谠诎素哉圃戳髦芯恐袑σ陨先N舊說均予以否認:八卦掌早于陰陽八盤掌,張三豐不會拳術。[3]舊說之四,八卦掌來自八卦教。時傳霞,尹洪蘭在八卦掌源流的探討指出,八卦教中有八卦掌,八卦掌來自八卦教,其結論根據兩則材料斷定。[4]材料其一,“孟燦,究州人,勇鷙兇悍,嘗因爭博,以一掌斃其徒,亡命至楚,素與樊偉善,聞逆謀,潛返。王倫倚如左右手,跬步不離。破壽張、陽谷、堂邑,得其力為多者。[5]材料其二,“(嘉慶二十年) 杜連城供,來家莊有個教師,問他姓名,說是叫劉如金,又說叫劉如容,會打磨、錘字、畫虎、玩拳,百步外可以打人,刀槍不怕,盤問劉玉隆,說是八卦拳。”[6]核心意思是王倫的清水教和林清的天理教中都有八卦拳的存在,然而筆者根據康戈武教授的史料考證及劉勇對八卦掌及八卦拳的研究認為,八卦拳并非八卦掌,也非出自八卦教。根據史料記載和八卦掌起源相關學術論文研究,澄清了各種流傳舊說,在董海川之前沒有八卦掌。八卦掌雛形為轉掌,轉掌為董海川所創。董海川自幼習武,游歷吳越巴蜀,受啟示于浙江東南部道士的一種修行方式——“轉天尊”,董海川將掌法與轉圓圈結合在一起,稱其為轉掌。轉掌有八式,分別為:八卦掌起式、陰陽魚掌、柔球掌、下沉掌、猴形掌、指天劃地掌、抱月掌、太極掌。轉掌在社會性實踐中展現其技擊價值和健身功效,符合武術的本質及當代人的需要,在武術大師們共同努力下轉掌演變成為八卦掌流派。然而,董海川師從何許人也?董海川為何自宮入肅王府?沒有文獻記載,缺乏史料考證,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另一方面,董海川眾弟子中哪一派傳承的八卦掌最全面?董海川晚年由史計棟贍養二十余年,晚年是一個人思想的頂峰,能否從史計棟的史料記載追溯董海川之前的一段歷史,值得我們研究。
八卦掌有“三寶”之說。首寶,攻防謀略。八卦掌不同于其它拳種直來直去的行動軌跡,而是效仿宇宙天體運動來達到天地同春的長壽運動,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并以圓圈的走轉作為攻防謀略,如逢強走轉,避正打斜,式無定式,勢無定勢,有影無形,脫身換影,得機得勢,返身回攻等均屬于上乘之高超謀略,是其它拳種所不具備的。民間俗語:“形意三年打死人”、“太極十年不出門”、“八卦六年走天下”,是對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練習者的真實表達,三種拳術的攻防謀略各不相同。形意正中,形意拳乃由岳家槍法的開、合、發(也叫攔、拿、扎)演變而來,行動軌跡為直來直去,以切中門為主,故稱“形意正中”。太極空中,太極拳以防守避讓、不招不架和順帶借力打力為主,以空出打擊距離、待對方舊力已盡新力未出之際再進行順勢打擊,稱之為“太極中空”。八卦變中,八卦掌的思想理念與策略是“變中”為好,我時時變換中門,使對方打擊無“門”,逢強走轉、式無定式、渾身是圓、處處是空,沉閉名門丹田,六合迸發。二寶,內勁功力(內功)。八卦掌是內外兼修的拳種,所有動作都離不開“意、氣、力”的運用。所謂意,即思想,或想做什么;氣,即呼吸產生的氣在體內的流動;力,即有意識的用勁。初練八卦掌應學會習慣性用力,變僵力為巧力,用最小的力把掌送到應到的位置。“力氣”二字說明,雙方技擊不僅用力而且用氣,只是力表于外而氣行于內。腰部是氣與力轉換的核心,氣貫穿于腰的旋轉之力、肩的前送之力、掌的擊打之力。八卦掌威力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內氣充足,功架也很重要,好的功架能保證身體重心的動性平衡,利于內功的爆發。三寶,攻防技法。八卦掌技法原理總結為四個字:八要九論。[7]

表1 八卦掌技法八要
通過表1和表2分析得出,八卦掌技法有別于太極拳和形意拳。太極拳要求松膝、圓襠、開胯,重在保持身體的虛實變換;形意拳要求扣膝、扣胯,重在保持身體的簡捷明快,發勁充實;八卦掌要求扣膝、收胯,重在保持步如趟泥、身如擰繩、轉如磨磨。[8]八卦掌功法高超全面,內涵豐富,技法多變,招招相扣,式式連環,運動不息,變化不止。有七七四十九種掌法和六六三十六種腿步法,是其它拳種所望塵莫及和無法超越的。八卦掌有單練、對練和散打等形式。根據老拳譜記載,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羅漢手、七十二暗腳、七十二截腿,八卦散手,但目前很少傳習,八卦系統所有器械有刀、槍、劍、戟等,練法仍體現隨走隨變、械隨身走、身隨步換、勢勢相連的特點。另外,還有鴛鴦鉞、雞爪銳、風火輪、判官筆等短小的雙器械,這在其他拳種中較為少見。

表2 八卦掌技法九論
通過對近30年來八卦掌健身效果的學術性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純理論性的體悟式研究過多而交叉學科的實驗性研究缺乏。凌昆,楊維論八卦掌健身機理與健身功效的研究立足于簡化健身八卦掌的公轉與自轉運行機理并結合醫學理論指出,八卦掌有病能醫、無病能防。[9]袁新國在從健康體適能談武術健身的研究中指出,傳統武術包括八卦掌無論是從運動方式、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還是從運動持續時間和漸進性原則,只要掌握一定的鍛煉方法和原則,經常性練習,都有助于體適能的提高。[10]于君玲在八卦掌中的傳統養生之道研究認為八卦掌通過姿勢、呼吸、意念的整體鍛煉,結合陰陽五行傳統養生理論,有助于人體“三高”及精神問題的緩解。[11]商秋華,馬玉馨在劉派八卦掌八大樁功養生功效探究中以劉派八大樁功為出發點,重點闡述了八大樁功的練習要點及其相應的養生之道,認為八卦掌符合老年人健身養心的需求。[12]馬芳,龐海帆通過對20名老年人分性別進行為期3個月八卦掌練習及跟蹤測試,研究結論認為,八卦掌有利于加強老年人步態穩定性,防止老年人摔倒。[13]康戈武教授組織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生理、解剖、運動醫學等專業領域13位教師對60名60-82歲經常習練八卦掌的男性老人及30名退休未習練八卦掌的健康職工進行了胸、腰、髖部 X 線攝影,脊柱和髖關節活動度、肌肉工作能力、平衡機能以及四肢緯度等多項醫學、生理學指標的測定,測試結果顯示,經常練習八卦掌能夠增強人體各系統的機能,延緩老年性退行性變化,證明八卦掌是一項有益于健身延年的運動,值得在人民群眾中普及推廣。[14]剖析八卦掌八種掌法運行機理發現,每掌均有扭轉腰部的動作姿勢貫穿其中,并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傷害雜病論》第三篇六氣主客記載,人之腰部最為重要,腰乃腎之府邸。[15]腎藏先天之精華,是臟腑陰陽的根本,為生命之泉源。八卦掌力出于手而主宰于腰,既符合武術“練功需練腰”的共性要求又迎合了人們養生的渴望。
八卦掌健身效果雖明顯,但缺乏科學論證。眾所周知,綜合就是創造,轉移就是突破。在科技飛速進步的社會大背景下,八卦掌當捷足先登,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搞好自身科研工作,綜合運動人體科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醫學等領域,完善八卦掌的科學化研究,建立科學的、嚴謹的、合理的量化練習方式,促進八卦掌更好的服務于人體健康和國際化傳播??v觀八卦掌健身效果方面的學術研究,純理論性的體悟式研究過多而交叉學科的實驗性研究缺乏,“體悟式、經驗式、散亂式”的研究現象嚴重,難以突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傳統思想困境。八卦掌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當重視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健全協作機制,構建多層結構、縱橫聯系、動態發展的主體網絡,爭創研究的重大突破,有效的提高科研運用于實踐的整體效益,促進八卦掌的科學化健身發展進程。[16]

表3 八卦掌近36年研究現狀調查表
通過中國知網查詢近36年來八卦掌的學術研究得出結論:(1)比較太極拳僅2017年1月份至9月份就361篇的論文數量,八卦掌36年的學術論文數量累計都遙遙不及,令人堪憂??v觀八卦掌科研數量,1982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1篇,1992年至2001年平均每年1.5篇,2002年至2011年平均每年3.5篇,2012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8篇,喜之科研論文產量呈遞增發展趨勢,憂之科研總量匱乏。(2)八卦掌研究學科領域狹窄,多集中于人物傳記方面,核心論文發表數量屈指可數,交叉學科研究滯后??v觀八卦掌的研究,大多體現在八卦掌流派、傳承、技擊和健身機理等方面,基本停留在基礎研究層面。橫向比較太極拳研究,在中國知網主題欄查詢太極拳學科分類,太極拳研究領域涵蓋體育、文化、醫學、宗教、經濟等各個方面。其中,交叉學科研究成為太極拳研究趨向,且交叉學科研究論文多發表在核心期刊,影響力可見一斑,截至2017年9月份太極拳中醫學研究524篇、特種醫學188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171篇、臨床醫學126篇、心血管系統疾病105篇、內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103篇、呼吸系統疾病36篇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知網收錄的第一篇太極拳論文便是1958年王登超發表在《中國防癆》太極拳在肺結核醫療上的應用,對太極拳的后續研究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3)八卦掌研究基金項目少。八卦掌科研基金項目共計6項,分別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3項、山西省教委基金1項、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1項、山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1項。準確的講,八卦掌研究基金項目2012前并無任何立項,此6個研究基金項目均為近5年立項。再次比較太極拳研究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00項之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各省自然科學基金近200項、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基金及各省教委基金不勝枚舉,科研對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功不可沒。武術無科研不成,科研無武術不美,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離不開科研的助力。八卦掌科研匱乏,嚴重阻礙了八卦掌的傳播和發展。以史為鑒,當以八卦掌為主體,融合“傳統”和“現代”兼有的“一體兩翼”發展范式,[17]一方面繼承優秀的人文傳統,包括尊師重道、止戈為武的和諧社會觀和大車以載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八卦掌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文化內涵研究;另一方面打破傳統的研究模式,全國各地八卦掌研究會應當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論壇活動,隆重邀請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領域專家參會,變“以武會友”為“以文會友”,集思廣益,逐步推進八卦掌的交叉學科研究。
如何讓八卦掌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讓傳統武術這一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寶貴文化遺產轉化為每一個武術追夢者走向成功的舞臺,這是我們肩負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談發展就不得不談繼承與創新,三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談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談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談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也無法繼承。繼承是前提,創新是關鍵,發展是目的。繼承是一項長期、艱巨、需要耐心的任務,繼承首先要梳理八卦掌本門本派的師承、源流、拳理、拳法、等等,然后才能把本門本派的東西全面、完整、系統、科學的繼承,才能得以繁榮、興旺的空間和市場。創新是關鍵,是靈魂,是繼承的升華。自古迄今,武術自身的發展歷程就證明的這一點。無論任何一個門派,任何一個拳種,只有不間斷打破條條框框,不斷破舊立新,才有出路,才能煥發出無限蓬勃的生機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2015年,黨中央制定和頒布了體育產業向全社會放開的相關政策,鼓勵全民發展體育產業,這為武術走產業化之路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策支撐。產業化之路,是一條武術健康發展的陽關大道。以史式八卦掌為例。史式八卦掌第三代傳人狄兆龍,史式八卦掌代表性人物,師承楊榮本,緣起宜興海會寺,武德崇高,武藝精湛,是武術界公認的武術大師。狄兆龍為江蘇溧陽人,1988年2月18日在溧陽成立史式八卦掌研究總會,并迅速在南京、上海、徐州、無錫、杭州等地設立史式八卦掌研究分會。狄兆龍已不是一個單純意義的武術人物,而是一個蘊含著巨大的具有“核裂變”能量的文化元素和“經濟礦藏”。[18]我們當抓住時機,充分利用好這個“核元素”,乘勢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