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瑜,周玉蘭,謝嘉敏,黎靜雯
醫療、護理既是知識密集型行業,又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發展護理事業對于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健康需求,醫學診療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護理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入職規范化培訓是護士畢業后接受繼續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培養和發展護士崗位核心能力,確保病人安全極為重要。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制定了《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以指導各地醫療機構規范開展新入職護士培訓工作,因我國護理繼續教育多元化的特點,致使我國尚無相對統一、規范的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評價體系[1-2]。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一般由醫院護理管理者主導,制定的計劃基本遵從培訓大綱。事實上,規范化培訓應充分考慮新畢業護士的需求,基于其視覺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才能增強培訓效果。本研究通過對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其需求內容,為管理者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調查選取廣東省13所三級甲等醫院671名入職3年內的護士。納入標準:①已取得護士執業證書或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②2015年7月1日以后入職;③應屆畢業生;④年齡≥18歲;⑤同意參與本研究。共發放問卷671份,回收有效問卷660份,有效回收率為98.36%。
本研究采用電子問卷調查法。組建研究小組有11人,小組成員全部取得廣東省護士協會舉辦的教育護士資格認證,其中碩士2人,本科9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9人,護師1人;小組成員所在科室分別為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中心重癥監護室、婦科、兒科、急診、骨科、腫瘤科。小組成員共同整理文獻,參考《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設計了關于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的調查問卷,問卷包含3部分:①新入職護士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工作的醫院、工作的科室、入職時間(0~3個月、4~18個月、19~24個月、25~36個月)、第一學歷、最高學歷。②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量表。為保證取得新入職護士視覺,設計了關于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的半結構性采訪提綱。使用該提綱對新入職護士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每采訪完1位護士就對其訪談記錄進行整理,根據訪談結果補充新的調查項目或剔除無效調查項目,然后再對下1位新入職護士進行采訪。共采訪10位新畢業護士,采訪至第10位新畢業護士后,訪談不再產生新的信息,采訪提綱調整結束。根據調整后的采訪提綱設計了新畢業護士培訓需求的調查問卷。問卷正式定稿前,組織了1次由某院20位新畢業護士進行小規模問卷測試,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修正,包括是否有錯別字、語法不順、題意不清晰等,同時為保證問卷的表面效度,邀請5位相關領域護理教育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評價,5位教育專家年齡40~54歲;工作年限18~33年;副主任護師3名,主任護師2名;護理學院教授1名,科護士長3名。護士長1名。專家對條目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問卷條目的內容效度指數(I-CVI)為0.89,所有條目的平均內容效度指數為(S-CVI/Ave)為0.93。護理培訓內容共23個調查項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按非常需要、比較需要、需要、有點不需要、完全不需要依次計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數越高表示需求度越高。問卷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產生4個公因子,分別為護理職業素養培養(7個條目)、護理知識與技能培訓(8個條目)、護理規范培訓(4個條目)、個人能力提升培訓(4個條目)。4個因子共解釋了總變異的67.775%;該量表整體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937。適用于本研究。③教學方式評估。包括每次培訓時長、集中培訓時間段、考核方式3項內容。在取得醫院相關部門同意后,通過電子問卷形式,由醫院統一發放,回收問卷671份,剔除無效問卷11份,有效回收660份問答,有效回收率為98.36%。


表1 新入職護士一般資料 (n=660)
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量表中,各條目均分均>3分,表明新入職護士對規范化培訓的需求大,條目均分最高的為護理知識與技能[(3.77±0.59)分],其次為個人能力提升[(3.70±0.64)分],詳見表2。

表2 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的需求程度各維度得分情況 (n=660) 單位:分
在護理知識與技能中,基礎及專科護理操作技能、護理文書書寫、急危重癥的搶救及護理在不同階段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職時間越短,需求越高。在個人能力提升中,個案管理能力、臨床帶教能力、科研能力在不同階段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職時間越長,需求越高。詳見表3。

表3 入職不同階段護士對規范化培訓的需求分析 單位:分
41.2%的新入職護士認為培訓時間控制在30~60 min,27.3%的護士認為培訓時間控制在1~2 h,19.4%的護士認為可以集中培訓幾天;75.6%的護士認為考核方式以筆試/問卷星及臨床綜合能力分析為主;48.5%的護士認為集中培訓時間最好在17:00以后。詳見表4。

表4 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教學方式分析 (n=660)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重點開展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提升護士服務能力[3]。近年來,隨著優質護理的不斷完善,護士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角色,如健康教育者、健康管理者、護理管理者、護理研究者等。因此,對護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入職護士進行規范化培訓是提高其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重要途徑,我國現階段對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還處于探索階段,全國各地都沒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國家衛計委頒布的《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提到,規范化培訓基本理論知識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規范標準、規章制度、安全管理、護理文書、心理溝通、醫學人文、職業素養8個項目,總培訓時長為2年。這是從國家層面上提到的總的培訓內容,缺乏分階段、分層次的培訓計劃。教育需求評估是開展臨床護理教育的第一步,為衡量教育目標是否能實現提供客觀依據。教育需求評估應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本研究自制基于新入職護士視覺的規范化培訓需求問卷,使用前已進行信效度檢測,能較好反映研究目的。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護理職業素養、護理規范、護理知識與技能以及個人能力提升4個維度的條目均分均>3分,表示新入職護士對規范化培訓需求程度屬于中等偏上,其中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需求最大,這可能與新畢業護士進入工作后深感自身知識與護理技能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有關[4-6]。因此,如何讓新入職護士勝任崗位,仍然是護理管理者考慮的重要問題[7-8]。個人能力提升(帶教、科研、個案、評判性思維)的培訓需求也較大,本研究納入的660名新畢業護士中,第一學歷為專科及以上的人數占82.1%,最高學歷為中專的僅占1.4%,隨著學歷水平的提高,護士對自我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升[9-10]。護士有較強的科研培訓需求,與既往的研究結果[11]一致。醫院可以考慮從新入職護士著手,積極開展循證護理實踐培訓及個體化護理科研項目,對提高護士科研能力有重要作用[12-14]。評判性思維是高級思維方式,與科研能力密切相關,兩者能形成有效循環,相互促進[15-16]。
2017年版廣東省護士能力進階中提到,入職3年內的護士為新護士,對新護士的要求是運用所學知識融入分管病人中,實施所分管較輕病人各級護理工作,熟練完成各項基礎護理和部分專科護理工作,為病人制定安全措施,“負責”及“安排”病人的基礎護理,為了滿足要求,各級醫院對新入職護士進行為期3年的規范化培訓。筆者所在的醫院,新入職護士培訓嚴格執行規范化培訓的指導意見,但具體的內容是由護理部制定。教育需求評估是開展臨床護理教育的第一步,為教育計劃的制定、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客觀依據。教育對象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充分考慮新入職護士對于規范化培訓的需求,從而制定適合本院發展的計劃。本研究顯示新入職護士處于不同的階段,對培訓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基礎及專科護理操作、護理文書書寫、危急重癥搶救及護理在入職0~3個月的護士中需求最大,可能是新入職護士由校園到臨床,需要盡快掌握基本的技能以適應工作;而入職25~36個月后,新手護士已掌握一定的臨床經驗,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這時候護士通過自身能力的提高來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14]。本研究還顯示,41.2%的新入職護士認為培訓時間應控制在30~60 min,75.6%的護士認為考核方式以筆試/問卷星及臨床綜合能力分析為主;48.5%的護士認為集中培訓時間最好在17:00以后,提示管理者應合理安排培訓時間,考慮采用綜合能力分析評價護士。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數據局限于某省,全國各地開展規范化培訓的情況不盡相同,存在地域差別。因此,建議將來可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抽樣調查,了解新入職護士培訓需求,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為新入職護士的規范化培訓提供循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