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旻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上海 201799)
2型糖尿病是我國占比最高的一種糖尿病類型,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作為主要發病人群。該病的發生與過勞、精神刺激、運動少、肥胖等因素相關,且以胰島功能障礙為主要特點[1]。由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持續升高,可出現口渴、乏力等癥狀,并隨著病程的進展易誘發大血管、微血管的病變,使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2]。由于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糖藥物對血糖進行控制,所以對用藥的安全性有著較高的要求。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恩格列凈與格列美脲兩種藥物展開對比研究,旨在分析其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雙模擬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43~65 歲,平均年齡(56.38±5.52)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8.73±2.54)年;體質量指數(BMI)24~41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8.04±3.76)kg/m2。對照組中,男性31 例,女性29例;年齡42~63歲,平均年齡(56.26±5.74) 歲;病程1~16 年,平均病程(8.65±2.39)年;體質量指數23~42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7.53±3.81)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以WHO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依據,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圍,其中空腹血糖正常范圍為3.15~6.19 mmol/L,餐后2 h血糖正常值≤7.8 mmol/L;②患者經運動治療、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1個月后,而血糖水平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糖化血紅蛋白≥9%;③患者無認知障礙或精神系統疾病,能夠積極配合本研究;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主動簽訂書面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③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④存在糖尿病并發癥者;⑤合并有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⑥患有自身免性疾病及肝、腎、心臟等器官嚴重衰竭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包括運動鍛煉、飲食控制,同時口服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 藥 準 字H20023370,規 格:0.25 g×100片),0.5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加服恩格列凈[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德國),國藥準字J20171073,規格:10 mg×10粒],10 mg/次,1次/d。對照組患者加服格列美脲(四川普渡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704,規格:2 mg×12粒),起始劑量1 mg,1次/d,待患者適應后再逐漸增加劑量,最高為4 mg/d。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治療3個月。
①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血糖指標檢測,指標包括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b)。同時,檢測治療前后BMI、血清瘦素、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酸(UA)、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舒張壓(DBP)、收縮壓(SBP)水平變化。②以血糖指標檢測結果為標準,評定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為餐后2 h血糖≤7.8 mmol/L,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有效為餐后2 h血糖在7.9~11.0 mmol/L,空腹血糖在6.2~7.0 mmol/L;無效為餐后2 h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1 mmol/L。③統計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低血糖、體質量增加。④統計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的藥費。
采用統計學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糖化血紅蛋白(%) 餐后2 h血糖(mmol/L) 空腹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9.15±1.65 6.73±1.28* 14.78±4.55 9.79±2.03* 9.48±1.56 6.69±0.81*對照組 60 9.32±1.43 7.26±1.34* 14.51±4.82 11.85±2.27* 9.27±1.25 7.82±1.52*t 0.603 2.215 0.316 5.239 0.814 5.082 P 0.548 0.029 0.753 0.000 0.417 0.000
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BMI、DBP、SB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LDL-C水平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LDL-C及血壓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LDL-C及血壓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BMI(kg/m2) LDL-C(mmol/L) DBP(mm Hg) SBP(mm 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8.04±3.76 23.61±1.47* 3.32±1.25 3.24±0.67*79.63±4.25 77.45±3.18*139.71±8.45 131.74±2.84*對照組 60 27.53±3.81 26.83±1.65* 3.39±1.17 3.12±0.86*80.13±4.26 79.73±3.57*140.06±8.36 138.52±2.75*t 0.738 11.287 0.317 0.853 0.644 3.694 0.228 13.285 P 0.462 0.000 0.752 0.396 0.521 0.000 0.820 0.000
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瘦素、mALb及TG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瘦素、mALb、UA及TG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瘦素、mALb、UA及TG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血清瘦素(μg/L) mALb(mg/L) UA(μmol/L) T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3.05±4.92 18.37±4.12*67.45±39.45 25.43±20.84*383.61±49.51 344.51±45.82*24.35±0.48 1.63±0.24*對照組 60 23.14±4.75 20.63±4.51*67.82±38.36 43.85±16.34*382.93±50.45 348.15±46.34*24.82±0.57 2.05±0.37*t 0.102 2.866 0.052 5.388 0.075 0.433 4.886 7.377 P 0.919 0.005 0.959 0.000 0.941 0.666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1.6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兩組患者均有肝、腎功能損傷的情況發生,其中觀察組發生胃腸道反應2例,低血糖1例,體質量增加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而對照組發生胃腸道反應3例,低血糖5例,體質量增加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5,P=0.032)。
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所花費的費用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費用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費用比較(±s)
組別 n 單價(元/盒)用量(盒) 藥費(元)觀察組 60 65.00±3.70 8.00±2.50 520.00±9.25對照組 60 29.00±5.90 9.00±3.50 261.00±20.65 χ2 41.546 1.801 88.664 P 0.000 0.074 0.000
我國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10%左右,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的胰島B細胞會逐漸衰亡,易造成患者心血管、神經系統、腎臟、眼部等器官的損傷,誘發全身性并發癥,使患者的致殘率及死亡率提高[4]。患者與健康者相比較少10年左右的壽命,因此,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血糖控制,以改善患者的預后[5]。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胰島素抵抗,包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提高,胰島素分泌量的異常,胰島B細胞功能代償性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等[6]。臨床上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藥物為二甲雙胍等,該藥物可通過對體內糖代謝能力進行干預,以提高機體的葡萄糖攝取量,加速胰島素分泌,從而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7]。雖然此類藥物對首次患病的患者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針對病情復雜、年齡較大的患者,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8]。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恩格列凈治療的觀察組與應用格列美脲的對照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水平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臨床治療有效率方面高于對照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以上結果均說明了恩格列凈比格列美脲能更好地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且患者低血糖、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同時還能調節患者的血壓及血脂水平,保護腎功能。究其原因,由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體形肥胖,且以腹型肥胖為主。而腹部過多的脂肪細胞會影響內脂素、脂聯素、瘦素的分泌,進而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加重胰島素抵抗,此外,長期口服常規降糖藥,如格列美脲等,易造成體質量增加,從而降低了降糖效果。
綜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中,恩格列凈與格列美脲均發揮了較大作用,而以恩格列凈的血糖控制效果更為理想,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用藥安全性更高,但是費用高于格列美脲,因此,臨床應用中需要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