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獻林 賈和田 陳玉明 李春杰 劉東科
(涉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涉縣 056400)
連翹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西部、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太行山區是連翹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常生長于海拔300~1800m的山坡灌叢、林下或草叢中,在山谷、山溝疏林中也有分布。
涉縣地處太行山深山區,是連翹的道地產區,2016年“涉縣連翹”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2018年“涉縣連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推進涉縣連翹產業發展,針對連翹生長中存在的同種類型花自花不孕以及現有生產方法中存在的結實率低、產量低、操作繁瑣、效果差、成本高等問題,我們在河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的指導下,通過試驗研究,創新了連翹嫁接技術,即在一個連翹品種的集中分布區按照比例均勻嫁接另一品種(即在長柱花品種集中分布區嫁接短柱花,或短柱花集中分布區嫁接長柱花),通過合理布點,嫁接不同品種,改善野生分布群體比例,提高連翹的結實率,進而提高連翹果實產量。這里所說的嫁接比例是指嫁接株數占連翹集中分布區總株數的比例,一般為15%~20%。
在自然條件下,連翹分長柱花類型和短柱花類型2種,呈片狀分布,通過種子散落和枝條彎曲入土生根而擴散成片,每個連翹品種生長集中成片,甚至一面山坡都為同一品種,而單個類型的連翹品種一般不能授粉結實,在野生環境和人工種植中,連翹的自花授粉結實率極低,約占4%,人工種植,需要2種類型交錯種植,才能正常結實,保證產量。
目前,提高連翹結實率的主要方法有:一是人工輔助授粉,此方法用工量大,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同時授粉時間要求嚴格,必須在開花盛期實施,要求花期一致;二是2個品種相間種植,即在長柱花分布區內栽植部分短柱花,或在短柱花分布區栽植長柱花,可有效提高連翹的結實率。但是連翹繁殖一般采取種子育苗或扦插育苗繁殖,連翹苗通常3~5年后才開花、結實,此時,一旦發現栽植的連翹苗都是長柱花或都是短柱花,結實率將很低;此外,在長柱花區或短柱花區栽植相對應的短柱花或長柱花,既費時費工,又難以見效。
據試驗,連翹通過嫁接,改善了單一品種的分布群體,使連翹的結實率大大提高,其結實率可達65%~70%,較自然情況下的結果率提高了18%~23%,產量顯著提高。現將連翹的嫁接技術介紹如下:
2.1 品種的確定。在實施嫁接的前1年開花期,調查連翹集中分布區的面積,確定是連翹長柱花類型多還是短柱花類型多;在長柱花連翹區,嫁接短柱花,在短柱花連翹區嫁接長柱花。
2.2 接穗采集。當年2月下旬,在日均氣溫3.0℃~3.5℃,連翹芽萌動之前,選擇健壯的長柱花或短柱花連翹植株,然后在所選的連翹植株上剪取健壯、無病蟲害、直徑0.6~1.2 cm的1~2年生枝條;再將剪取的枝條剪成長度為10~12 cm的接穗;將接穗用石蠟封條,即將接穗的一端在煮沸的石蠟中迅速蘸一下,使半個接穗枝條蘸有蠟液,取出,迅速甩掉多余的蠟液,然后再蘸接穗另一端,使整個接穗覆上一層薄薄的蠟面,并用保鮮膜包裹,標明種類、日期,置于0℃~5℃的條件下保存;接穗至少有2~3組(對)芽眼,上部芽眼距剪口1~1.5 cm。將接穗用石蠟封條的目的是防止水分散失,利于保存。
2.3 嫁接株選擇。在連翹集中分布區,每間隔4~5株,選取1個嫁接株,做好標記。
2.4 嫁接。3月中旬,當地白天氣溫回升到10℃~12℃,連翹芽剛剛開始萌動時,在嫁接株上選留4~6條長勢健壯、枝芽飽滿、直徑1~2 cm的2~4年生枝條作為砧木,距分枝20~40 cm處剪掉,截面要平整,然后用嫁接刀從截面正中間的髓心處,垂直向下切深度為3~5 cm的切口;將采集的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切成的斜面長為3~5 cm;迅速將接穗的楔形斜面插入砧木的切口中,兩面對齊,再用塑料綁繩將嫁接處纏牢綁緊,同時用塑料綁繩將接穗裸露的部分包裹。
2.5 嫁接后管理。10~20 d后檢查成活情況,如果接穗上的芽萌動,或長出新葉,即為嫁接成活;此時除掉砧木上的萌芽,解除接穗上包裹的塑料綁繩,露出接穗上的萌動新芽;當接穗新芽梢長至5~10 cm或更長、嫁接處已完全愈合時,解開嫁接處包扎的塑料綁繩。
連翹不同品種之間的嫁接,不存在排異反應,嫁接易于成活,嫁接成功率達95%以上;接穗攜帶方便,每人每天能嫁接200~300個枝條,遠勝過人工移植的速度,效率高;連翹嫁接不用人工造墑,也不用移植后澆水,省去大量人工和開支,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