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傳志 劉洪山 劉昭陽
(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 河北 易縣 074200)
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于2017年承擔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太行山瘠薄山地造林技術推廣,在易縣流井鄉采用密度控制、多樹種混交配置技術營造防護林1 500畝。本項目依托承德市林業技術推廣總站完成的 《瘠旱山地聚水節水植被恢復技術研究技術》研究成果,因地制宜確定防護林類型和造林模式,以耐旱鄉土樹種為主要造林樹種,集成抗旱綜合配套技術,建立生態示范林,通過示范帶動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多種形式獲得了明顯的成效。
項目實施地點位于洪崖山林管局建新村林區,位于易縣流井鄉,地理坐標東徑115°24′12″~115°31′06″,北緯 39°28′31″~ 39°33′28″。氣候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少雪寒冷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5℃,極端氣溫分別為41℃和-23℃,年均降水616.0 mm,年均蒸發量1 162.7 mm,無霜期為160 d。主要喬木有油松、側柏、皂角、黃櫨等,主要灌木有荊條、山桃、山杏等。林區總經營面積為46341畝,海拔300~1 390 m,實施區域土層瘠薄,巖石裸露,山勢陡峭,施工難度大,傳統造林模式不易成活。
2.1 技術路線。堅持成果應用和技術創新相結合,適地適樹與樹種多樣性相結合,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結合,耐旱鄉土樹種優先、容器苗優先等原則。通過對瘠薄山地進行立地條件分析,選擇不同樹種進行搭配,采用魚鱗坑徑流整地技術,積極應用抗旱材料進行示范造林。
2.2 造林模式
2.2.1 水土保持林。主要栽植欒樹、刺槐、花楸、連翹,按株行距3 m×3 m進行整地。栽植樹種采用小容器杯苗,每穴雙株。混交方式有塊狀混交和行間混交,該模式適用于土層較薄坡位中上部的陰坡區域。
2.2.2 水源涵養林。主要栽植油松、五角楓、黃櫨、連翹,按株行距3 m×2 m進行整地。栽植樹種采用大容器杯苗,每穴1株。混交方式有塊狀混交和行間混交,該模式適用于土層較厚坡位下部的陽坡區域。
3.1 選擇優良耐旱鄉土樹種。根據造林立地條件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因地制宜確定造林樹種及樹種配置比例,選擇多樹種造林,充分利用耐旱鄉土樹種,積極引進優良樹種。選擇油松、欒樹、刺槐、花楸、五角楓、黃櫨6個喬木樹種,連翹1個灌木樹種,草本為林區自然萌生品種,無需種植。
3.2 就近培育容器苗。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結合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距離項目實施區域最近的、水利條件優越的洪崖山林場苗圃育苗(距離造林地不足3 km),選用可降解容器,合理調配容器基質。采取就近培育容器苗的方式,大大節約造林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
3.3 整地技術。首先在各個作業區確定栽植密度,根據造林密度沿等高線方向帶狀割灌,帶寬約1.2 m,茬口不高于5 cm;在割灌后的場地內采取魚鱗坑整地,魚鱗坑的兩側外沿留出水槽,以利于自然聚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挖大穴,魚鱗坑的規格為50 cm×50 cm×40 cm。整地時間提前一季進行,整地時注意盡可能減少對原有植被的破壞。
3.4 造林時間。項目實施區不具備澆水條件,只能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在春秋季雨后播種,以及在雨量充沛的7~8月份進行苗木栽植,是保證苗木成活率的關鍵。
3.5 苗木要求。選苗時嚴把苗木質量關,選擇優種壯苗;起苗時間與造林時間相銜接,做到隨起、隨運、隨栽植;起苗時輕拿輕放,保持容器內基質完整、不松不散;嚴禁用手提苗莖;對根系生長到容器外的苗木進行必要的修剪。以栽植量最大的油松為例,選用4年生一級容器苗,苗高50 cm以上,冠幅豐滿,有頂芽,生長健壯。
3.6 栽植技術。每個造林地塊以1種喬木為主,搭配其他品種的喬木,或帶狀混交或塊狀混交,同時種植連翹等灌木。栽植過程中,若為容器苗,需要先在種植穴中撒施保水劑(具體方法及劑量參照說明書使用),然后放入栽植苗木,容器不可降解的需要去掉容器,容器可降解則直接放入;再次回填土,注意不要將碎石回填,而是就近取山皮土回填;最后栽植完成后踩實,整理好集水穴面,集水面要求外高內低,使降水集中在苗木根部。
3.7 播種。在地勢較高不易造林的地塊,采用播種造林,主要樹種為欒樹、洋槐。播種一般在春秋季雨后進行,播種前先局部割灌挖穴播種,每穴均勻撒播5~10粒種子,然后覆土2~3 cm,壓實后略低于地面;上面覆草來保持土壤的濕度,以利于種子萌芽。
3.8 覆蓋技術
3.8.1 覆膜。用無色透明膜覆蓋,栽植完成后整理穴面,具體方法:沿苗木向外整平,清除石塊和雜草,形成外高內低鍋底形,覆膜整平,四周壓實,膜上壓土,以延長地膜使用時間。覆膜一般選擇在有效降水后進行。覆蓋地膜可提高地溫,保持墑情,控制雜草。3.8.2 覆草。將雜草覆蓋在栽植穴面上。就地取材,一舉兩得,既清除了多余雜草,又能充分利用雜草保墑。
3.9 撫育管理
3.9.1 撫育措施。栽植后幾年內通過人工干預改善幼樹生長環境,促進幼樹生長,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局部割灌、中耕除草及修整水沿等工作。
3.9.2 病蟲害防治。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巡護和監測,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防止病蟲害的傳播蔓延。
3.9.3 封山禁牧。主要是對項目實施林區進行封山禁牧措施,在必要地段架設圍欄減少人畜破壞,充分利用自然力量促進植被恢復。
項目從規劃設計、作業實施到撫育管理,堅持少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在不影響正常施工的情況下優先保留原有的喬木樹種和灌木樹種,盡量減少對草本的破壞,積極應用以上綜合造林技術,促進作業區盡早郁閉成林,可有效增加有林地面積,改善林區景觀。應用該技術成果可實現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不需要補植,與一般造林措施相比,每畝地可節省補植費用100元以上,該項目的實施共計可節省15萬元。
通過應用新成果,推廣新技術,積極做示范,能有效解決太行山瘠薄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難題,加速太行山綠化步伐,對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我們對造林區域實施封山育林技術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力量和人為促進更新,最終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喬、灌、草混交造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