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乙,李吟楓,肖 雪,黃桂玉,江慶華,江 賓,張 健,王國蓉
(四川省腫瘤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自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來,疫情迅速在全球各地蔓延,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1]。全國各省陸續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以確保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2020年1月30日WHO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作為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針對疫情,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一系列指南方案,且已將該疾病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防治[3]。腫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化療、手術等影響,全身免疫受到抑制,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且預后不良的風險會增加。與此同時,WHO提出,疫情期間,各醫療機構應根據患者病情,向其提供不間斷的醫療服務[4]。基于此,四川省腫瘤醫院采取“兩步走”的防控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做好發熱門診、普通門診的管理,另一手抓醫療服務,做好病房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現將我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措施總結如下。
四川省腫瘤醫院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公立腫瘤專科醫院,編制病床1 500張,實際開放1 590張,設有外科中心、內科中心、放療中心等33個臨床科室(病區),2019年上半年門診量共計270 676人次。醫院現有3棟住院大樓,各病房均設有中央空調。2020年1月25日—2月14日醫院共收治989例患者,分布于26個科室,其中放療中心433例,外科中心361例,內科中心182例,危重醫學中心13例。全院每日在崗護理人員約330名,超出國家三級醫院評審標準護患比為 0.4∶1.0 的要求。
由于疾病、手術、放療及化療等影響,腫瘤患者往往處于機體免疫力較低的狀態,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較差,較其他人群更易患上傳染性疾病。疫情期間,各地區及各醫療機構雖然通過開展線上隨診、網上咨詢、電話隨訪、患者微信群交流等方式,方便了患者回訪與就診,但對于部分患者,在適當的條件下仍需盡早接受住院治療。因本院住院大樓入口處無門禁系統,使得在疫情期間做好人員的管理及篩查成為病房管理的重點。疫情期間病房的護理工作重點為盡早甄別、及時管控住院病區風險,保障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預防交叉感染,確保各項防控措施、防控環節無“死角”等。
3.1 制訂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基于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點、易感人群、防控風險、傳播途徑等制訂相應管理制度,確保防控工作有序開展。具體措施如下:立即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和防控領導小組,下設應急指揮辦公室;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5]《突發衛生事件應急條例》[6]《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二版)》[7]等政策,結合病房管理的實際情況,制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和防控應急工作預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期間住院患者管理要求》等;制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應急處置流程》《醫務人員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處理流程》等[8]。
3.2 設置住院通道“四級”管控為避免交叉感染,實施住院通道“四級”管控制度。包括:①實行進出口制度,工作人員持工作證件進入醫院,患者及家屬持身份證件、健康識別卡進入醫院;②門診設置單向流動線,患者持預約門診號分時段進入門診就診,簽署《新冠肺炎門診首診流行病學史調查誠信承諾書》,并由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開具入院證及陪護證;③各住院大樓設置單向流動通道,工作人員持工作證件進入,患者及家屬持當日入院證、陪護證及《新冠肺炎門診首診流行病學史調查誠信承諾書》進入住院大樓;④病房分別設立患者通道和工作人員通道,且在距離護士站1.5 m處設置預檢入院處。疫情防控期間,全面采取預約診療、分批辦理入院(精確到時間段)、建立患者外出病房登記表等限制人員流量。辦理入院后,患者原則上不可離開病房,但因病情需要進行相關治療或檢查時,應在病房預檢入院處,需填寫患者外出病房登記表(內容包括姓名、病案號、床號、離開病房時間、離開原因、預計返回病房時間、實際返回病房時間、電話號碼等),患者需持治療或檢查預約單方可離開病房。如患者未按預計時間返回病房,需立即聯系患者。普通患者原則上不留陪護,但對于高齡、行動不便、病情危重者,可固定1名陪護人員。此外,原則上取消探視制度,但考慮到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需求,對于有陪護的患者,不安排探視,無陪護的患者,每日16:00—17:00允許1名家屬探視。
3.3 設置“四級”預檢防控“四級”預檢防控包括:①來院就診者必須戴口罩,接受體溫監測和流行病學篩查,對篩查合格人員發放健康識別卡(當日有效);②進入門診大廳的患者,需再次接受體溫監測和流行病學篩查;③所有進入住院大樓的人員必須戴口罩,接受體溫監測和流行病學篩查;④進入病房的人員必須戴口罩,并在病房的預檢入院處,使用水銀體溫計進行腋溫監測。預檢入院處由專門護士負責辦理預檢,且該護士嚴格按照防護要求進行穿戴[9-10]。為了保證病房預檢的同質化、標準化和完整性,制作統一查檢表指導流行病學史問診。查檢表內容包括:體溫、臨床癥狀、來院方式、流行病學史等。無異常者方可進入病房,異常者由專人護送至發熱門診進行處理。同時,病房每日對所有人員進行體溫監測和流行病學史登記、上報,內容包括:姓名、體溫、有無發熱、發熱原因、流行病學史。醫院每日統計并進行通報。
3.4 開展 “醫院-學科中心-病區”網格化培訓模式為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病房人員的防護,醫務部、院感辦、護理部等多部門聯合開展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和防控工作系列培訓,防控基本要求以實際應用和崗位需求為主,實行“醫院-學科中心-病區”三級網格化的培訓模式。醫院培訓內容以診療指南、政策法規等為主,主要采用“釘釘”直播的方式;學科中心培訓內容包括患者轉運及防護、管理實踐分享等,培訓形式以“釘釘”平臺為基礎,進行線上直播培訓和視頻回看學習;病區培訓內容以穿脫防護服等實際臨床操作為主,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網格化的培訓方式更能保證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3.5 設置隔離病房,做好“首診”負責制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治療方式對住院病房進行分類管理。3人間病房最多安排2名患者,兩人間病房安排1名患者;術后患者、白細胞少于4×109/L等病情特殊者安排在單人房間,以預防交叉感染。同時實施“首診”負責制,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立即與普通患者分開,并安置在隔離病房,由專人負責,診療物品專室專用[9-10]。且按照 《臨床病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處置流程》,上報病區主任、中心主任,并組織完善相關檢查、安排會診,如無法排除則逐級上報,仍無法排除疑似病例,則應在2 h內進行網絡直報,并按規定由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采集相關標本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2020年1月25日—2月14日,本院共接收2例疑似病例,經采樣、流調,均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3.6 分類管理防護物資,加強消毒隔離由院感辦、設備部、護理部建立應急物資目錄,根據疫情防控需求、防控儲備、消耗情況對防護物資進行分類管理。N95口罩、醫用防護服作為嚴密管控物資,實行雙人管理,專柜加鎖,并做好登記。根據科室和崗位工作性質確定防護級別,實施物資差異化調配,杜絕不合理使用。另外,按照相關指南[11-12],根據環境場所及對象,確定消毒劑類型、消毒方式及消毒頻次。普通病房物體表面使用消毒劑類型: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75%乙醇、一次性消毒濕巾;消毒方式:擦拭或浸泡;消毒頻次:中低風險區1~2次、高風險區≥2次。地面、墻面使用清水濕性清潔,如有污染時,需使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消毒,終末消毒時需清潔后消毒;消毒頻次:中低風險區1~2次、高風險區≥2次。室內空氣消毒采用自然通風、空氣消毒機或紫外線燈消毒。衣服、被罩等感染性織物用橘黃色垃圾袋密封收集,由專人運輸至漿洗房清潔消毒。
3.7 實施三線值班,彈性排班實行一線、二線和三線護士值班制度,具體措施如下:①護理部迅速優化全院機動護士庫,機動庫的護士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并接受了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強化培訓;②對全院護理人員實施動態管理,對護理工作量進行動態評估,根據工作任務、工作風險,確定全院病區人力調配等級。發熱門診、隔離病房作為第1等級,調配機動庫護士;急診、ICU作為第2等級,調配具有相應科室工作經驗的護士;普通病房作為第3等級,調配全院護士。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年限、個人能力、職稱、學歷進行分組,安排高、低年資護士彈性組合搭配,實現護理人力效率最大化。
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落實以上防控措施,我院工作人員和住院患者均“零”感染。病房作為疫情防控的前線,醫務人員需不斷總結臨床經驗,以便形成更為完善的腫瘤專科病房疫情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