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劉博巽 錢思穎 孫偉
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我國已將COVID-19定為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的乙類傳染病。
后勤管理作為醫院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實現了由平時轉為戰時再轉入常態化防控的不斷轉變。一定程度上說,后勤管理與保障是否全面、科學、及時和精準將會對醫院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帶來深刻影響[1]。本文將從不同時期、不同流行狀況,結合我院疫情抗擊實際經驗,從后勤保障、后勤工作流程、后勤隊伍等多個方面,探討疫情下后勤制度的制定與維系,及其對臨床工作的影響。
COVID-19作為一類新發傳染病,存在潛伏期長、非急驟起病、非特異癥狀多、傳播較快、診斷困難等特點。老年人是COVID-19的易感人群。以意大利為例,作為歐洲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早期COVID-19病人的中位年齡為80歲,且多為危重癥病人;雖然意大利國家衛生保健系統完備,但其重癥監護病房(ICU)病床數量很少(每10萬人中僅有8.4張),因而疫情很快造成ICU病床供應緊張,加之后勤保障不到位,物資奇缺引發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醫院運營逼近崩潰,并導致大量醫務人員感染,疫情迅速加重[2-3]。老年人群的感染,不僅為醫療機構帶來巨大的壓力,疫情對老年群體的沖擊更是明顯。老年人因COVID-19疫情退下工作崗位后,不僅會損失退休金用于保健、治療,若重返工作崗位則將面對更大壓力。疫情造成許多政策與公共服務方式的改變,相比年輕人,將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更大的沖擊;特別是醫療政策的影響,會對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帶來直接沖擊。更為復雜的是,COVID-19疫情期間,各國均實行了強度不一的封鎖政策(lockdown)、強制隔離(mandatory quarantine)或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隔離、孤獨增加了老年人心理障礙的風險,如抑郁與焦慮癥狀,更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4]。
COVID-19疫情給醫院和公共衛生機構帶來了艱巨、復雜的抗疫挑戰。為了有力抗擊疫情,實現COVID-19病人的“應收盡收”,綜合醫院如不實現后勤管理模式的轉變,物資的迅速耗竭、生產商產能不足和供應商缺失將會造成后勤保障的全面崩潰。如果醫院后勤管理體系不能及時全面轉型、適時調整,醫院很快將面臨醫務人員個人防護裝置(PPE)缺失,醫務人員感染,進而使醫院運營無法維系的困境。在韓國大邱、意大利倫巴第大區的疫情早期中均有類似教訓。
因此,為了有效防控疫情,后勤管理有諸多重要問題需要探討和解決。常見的問題包括:醫院是否應該建立戰略物資儲備來應對大型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甚至是未來新型冠狀病毒卷土重來;如何建立平戰結合的物資管理和使用思維,構建物資供應鏈上下游戰時應急保障機制;如何解決物資、設備緊急采購暴露出的問題,如缺乏明確的緊急采購流程等,這些問題使得后勤工作改革在醫院防控COVID-19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醫院后勤部門全面負責醫院的水、電、氣(汽)供應、空調、修繕、環境衛生、綠化、洗滌、物業、餐飲、用車等后勤保障工作,擔負著全院醫療、教學、科研安全運行的服務與保障責任,是醫院正常運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系統。在疫情發生之后,由于疫情防控和院感防控水平的大幅度升級,對醫院后勤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后勤部門的反應速度和處理能力直接關系到整個疫情防控的成效。本文結合江蘇省人民醫院在疫情流行區和后方的后勤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經驗總結如下。
2.1 疫區醫院的后勤管理模式 2020年2月12日晚,我院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即“醫療救治組”)的通知,連夜組織了204人規模的援武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癥監護病房;35天后,醫療隊在完成武漢市第一醫院援助任務后,再次轉戰金銀潭重癥監護病房25 d。上述醫院作為COVID-19危重癥病人定點收治醫療機構,面臨極大的診療壓力;醫療隊結合當地醫院設施條件以及本次COVID-19疫情特點,制定了一系列戰時后勤管理制度,包括《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防護物資管理制度》、《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生活物資管理制度》、《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物資領用規定》、《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捐贈物資管理規定》、《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洗衣機管理制度》、《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車輛使用管理制度》、《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考勤的規定》等,從生活以及醫療物資等多個方面實現后勤管理轉型。
2.1.1 生活物資保障:生活物品準備遵循從快從簡的原則。保障組根據隊員具體需求、結合當地氣候,經領隊批準后,向前線指揮部、大后方和當地指揮部申請購買。物資到達后,立即進行清點、造冊登記、入賬、最后分發給隊員,隊員接收時同樣進行登記。
2.1.2 防護物資保障:醫療隊對物資接收、保管、發放、盤庫、采購、上報、質控等多方面嚴格管理。物資接收與保管方面,所有物資到達即刻進行兩人清點,核對標簽、有效期、包裝無誤后登記入帳,并按照規定做好分類、定點存放,保證存放場地的通風、干燥、安全,并做好標識。物資發放方面,實施定期發放和臨時發放相結合,每周固定2次按照防護用品的標準配置,發放固定數量的防護用品。按照優品先用的原則,發放時仔細檢查物資包裝的完整性、核對數量、兩人清點后做好出庫登記,相關人員來領取時再次核對,無誤后簽名領用。臨時領用的物資,由護士長同意領用后按照要求發放,同時做好登記。對于訓練使用的物資,按照保證訓練為原則,2 d發放1次、每次3套,由訓練負責人定人領用,做好登記。對物資每2 d進行1次盤庫清點,將入出帳、庫存數量進行清點核對;當物資數量不足或者暫缺時,經隊長批準按不同路徑進行申請購買。對于緊缺物資如N95(1860)口罩、正壓呼吸器及相關配件,向離開的醫療隊、前線指揮部和后方醫院爭取支援,多種渠道,多方尋找貨源,全力保證一線醫護人員的使用,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
2.1.3 物資管理制度:迅速建立各種臺賬,分門別類進行登記、出入庫管理。每日向領隊報告重要物資的使用情況和接收捐贈的數量,每日向指揮部報告重要防護用品每日的使用數量及庫存數量。及時匯總接收捐贈的明細,按要求向前線指揮部和醫院紀委進行報告。定期在醫療隊管理例會上通報物資的接收、使用情況,做到公開透明。此外,質控方面,對于重要的防護用品,每次更換型號、品種前都請感控專員嚴格檢查把關,確定無誤后方能讓醫護人員使用。
2.1.4 住宿與餐飲管理:將隊員統一安排至同一個酒店,并在每個樓層設立樓長制,負責檢查每層樓的衛生和安全,做好登記和上報,同時每天2次監測記錄隊員的體溫,做好生活物資的發放工作。與當地駐酒店的保障人員和供餐志愿者溝通協調,豐富食品種類,改善隊員伙食,保證食品安全和送餐車輛衛生。
2.2 后方醫院后勤管理模式 病房是醫院防疫的主戰場,病房基礎設施準備是臨床診療工作的基本前提。結合以往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后勤管理部門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騰挪改造出符合要求的隔離病房、規劃院內病人轉運路線等。首先,隔離病房的選址要求相對獨立、有通暢的轉運通道,充分利用已有的病房建筑設施而非通過臨時建設。隔離病房的制定原則是病人入口(污染)與員工入口(清潔)獨立,物理隔斷(內部相互隔離,隔離病房與外部隔離)并及時完成施工。另外,院內轉運路線包括:預檢分診→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檢查科室(胸部CT篩查專間)等區域。轉運車和轉運電梯上實現專用專管,防止院內交叉感染與病毒傳播。確診的重癥病人,由專車轉運至地區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集中救治。其次,需要做好明確的標識標牌,因為正確的標識能夠指引院內人員的正確流動,降低院內交叉感染風險。根據疫情防控的新規劃和隔斷需要,第一時間明確各類標識標牌。標識內容包括隔離病房雙通道地標,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地標,轉運路線路標與箭頭指示地標,專用轉運車與專用電梯隔離標識,發熱門診等區域病人候診時的間隔地標,醫療廢物處理專用標識等。同時,要及時對院內員工尤其是后勤服務崗位人員宣教,要求嚴格遵從醫院規定開展疑似病人和確診病人的診治與轉運工作。第三,要合理配備與調用后勤物資。由于疫情暴發在春節這一特殊時期,全國范圍內均面臨醫用防護物資匱乏的現實問題。醫院后勤管理團隊如何調動院內外資源,保障后勤物資供應是關鍵舉措。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醫院便對后勤庫存物資進行了補倉,啟動院內物資申領應急流程,所有物資納入醫院統一協調,避免臨床科室恐慌性物資申領;同時,第一時間與廠商協調,積極爭取外部支援,與上級主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上報物資儲備及短缺情況,取得支持。第四,嚴格醫療廢物管控與清潔消毒。根據國家緊急下達的各類COVID-19的防控診治文件及《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要求,醫院對醫療廢物進行嚴格的分類管理與處置,包括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病理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和化學性廢物5大類。在本次COVID-19疫情防控過程中,結合其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特性,對相應病人接觸或使用過的醫療廢物及生活垃圾嚴格進行管控。對COVID-19病人診治過程中所產生的醫療廢物集中存放在醫院專門暫存點,由專人負責移交至有資質的合作單位進行專業處置,確保醫療廢物處置安全。
另外,全面取消各食堂、餐廳的堂食;推廣一站式后勤APP線上訂餐,送餐車以科室為單位集體配送;配送至指定科室后,實施“無接觸配送”,即餐食放置于取餐點,設置醒目的標簽,訂餐人憑取餐標簽取餐。
目前,人類對COVID-19的流行特征認知仍不充分,其全球大流行持續時間尚難以預計。既往的流感大流行一般持續1~2年,并會出現多波疫情。在抓好疫情防控和積極推進復工復產的形勢下,在常態化防控期間的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實現2個轉變:一是要不斷對國內外疫情新變化進行評估和研判,不斷調整防控策略,分類分期分區,逐步將疫情處置狀態從全面應急處置轉變為應急處置和常態化防控相結合的狀態;二是要逐步有序地將疫情防控模式從群專結合、群防群控為主轉變為群專結合、以專為主的常態管理模式。
目前本土傳播已基本阻斷,絕大部分省份已連續數月呈現新增病例零報告。但是對COVID-19疫情未來的結局仍然無法確定,其未來發展趨勢可能轉變為發病率較低的常見病。在本土疫情處于零星散發和少量輸入的狀態下,應以常態化的防控方式防控疫情,重點抓好專業技術機構的疾病監測和國境檢疫工作,保持高度敏感的常年運轉。
3.1 環境衛生管理 新冠病毒已被證明可以在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很長時間,因此環境衛生消毒是疫情和院感防控的首要任務。應在醫院內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按照院感的標準嚴格、及時處理醫院的各種污水、污物,生活垃圾,避免各種廢棄物堆積,加強對蚊蟲、蟑螂、老鼠等害蟲的撲殺工作。使用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的病房和辦公室應及時檢查管道情況,做好清潔工作。不使用新風系統的場所應做好規律的室內通風,每日開窗通風次數不低于3次,每次30 min左右。對于老年人的病房,應注意給老年人保暖后再開窗通風。建立病房和辦公場所、衛生間、洗衣房、食堂等區域的環境消毒制度,以及各類常用物品的消毒制度。
3.2 生活垃圾和流浪動物管理 醫院每天除了醫療廢物外,還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而許多生活垃圾成為流浪動物的食物來源,導致醫院內出現規律活動的流浪動物。盡管目前尚未發現貓狗和鳥類等常見的流浪動物參與傳播新冠病毒,但鑒于既往的冠狀病毒研究中,曾報道某些冠狀病毒可以感染貓狗、鳥類,甚至成為傳染源[5],加上我們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真正起源和中間宿主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并且病毒存在進一步變異的可能性,因此應設法禁止流浪動物進入醫療機構。
3.3 醫療廢物處理 醫療機構必須高度重視新冠疫情流行期間和常態化期間的各類醫療廢物的管理,明確機構的負責人是醫療廢物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產生醫療廢物的具體科室和相關操作人員是醫療廢物安全的直接責任人[6]。后勤部門是直接負責醫療廢物的后處理的部門,應持續強化相關后勤人員的培訓,反復進行相關操作過程的培訓,明確醫療廢物的分類和收集范圍、規范包裝容器、設置安全收集區域和分區域、分類處理;對于含病原標本的廢物處理,尤其需要加強流程監控和人群培訓,對于醫療廢物的運輸和儲存環節也需要制定專人負責制度并加強監管。
3.4 食堂與廚房管理 食堂食物的加工、廚房用具的清洗、工作臺面等必須嚴格按食物安全法進行管理。應禁止購買機構內食堂、或在機構內屠宰任何活的家禽和魚類;避免購買來自疫情國家的進口冷凍制品和來源不明的海鮮、禽類;嚴格進行食材供應商的資格和產品溯源;接觸禽畜和海鮮后勤洗手;肉、蛋、魚、蝦類動物制品需徹底煮熟。
3.5 流動人群的管理 除了護工、家屬這些直接接觸病人的人員外,其他經常活動在醫院內的社會工作人員包括快遞員、施工單位人員等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傳染源。因此,后勤部門對這些人群的監控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內容之一。
3.6 疫情再發的應急預案 疫情再發時應急動員的本質為迅速啟動應急反應系統,后勤部門要積極配合院感和相關職能部門執行好緊急預案所規定的方案內容。后勤部門應迅速落實強化預檢分診和流行病學調查的物資和場地改造,協助設立人員一米線距離線,防止人員聚集,迅速提供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物資,完成門診和病房的隔離房間設置,派遣人員參與嚴格執行病房不陪住、不探視等基本制度。所有的部署均在1~2 d內完成,體現應急動員中“應急”的內涵。
實踐證明,疫情各階段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能有效地提升醫院后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期間的應急管理能力。隨著疫情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疫情態勢認識的深入,醫院后勤部門還應對應急管理體系持續進行優化調整,從而為醫院整體防控工作的落實和推進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