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玉
(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通 226300)
教學相長是理想的課堂師生最好的狀態,什么樣的教育是最適合他們的(我們的)是師生需要共同深思的問題。宋代教育家朱熹有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段話所蘊含的哲理就是唯有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引是必要的。
學習成效的優劣不僅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習慣,更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要讓學習這個過程變得鮮活與靈動,變傳統的“教師演講型”課堂為“問題引領式”課堂是不錯的策略。
中職生車工技能實訓過程中的項目比較多,比如在“外圓錐加工及測量”這個項目中,以往的教學流程是教師先工藝分析,然后進行示范操作,教師提供加工步驟,學生分組練習。而按“問題引領課堂”的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學是這樣進行的:任務描述、問題分解(零件的加工工藝難點在何處、錐度的圓錐半角如何計算、錐度的檢測方法、圓錐加工方法的選擇及理由、圓錐的加工步驟)、學生探究、師生共研。
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下,讓問題引領課堂教學,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悟。問題帶來的頭腦風暴,讓師生在共同參與的教學過程中建立了情誼,一起為問題的解決而努力,攜手為任務的最終解決而奮斗。思維閃耀的課堂必然是屬于學生的課堂,唯有學生為主體,學習才是可持續發展并且有趣的事。學生也在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找回學習的自信。
高效的課堂必然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教學設計除了考慮教學內容,更應考慮學生的學情。基于中職生人才培養機制及他們的認識水平,在教學活動設計時,我們一要研究知識的結構邏輯,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邏輯。
比如在車工技能訓練中,從現實應用角度出發,結合歷年車工技能考核的考點,對于軸類零件的車削,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應加大技能訓練的比重;而對于盤套類零件的車削,教師則側重于理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角度計算的此類問題,可以通過查表所得弱化公式推導等過程,盡可能避開中職生學習過程中較難征服的障礙。
對于中職生而言,通過學習提高技能水平是近期目標;但對于教師,則需要心中裝著學生的未來。在教學設計時,優選教學內容、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晦澀的理論知識、單調的技能訓練與生活相聯系,培養他們在勞力上勞心的習慣,將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方法遷移應用。
《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教學標準(試行)》中對中職生的培養目標要求為:“本專業堅持立德樹人,面向各類機械制造企業,培養在機械加工生產,服務一線工作及從事機械加工設備操作與營銷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的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技能訓練,還需塑造學生職業品質。塑造職業品質不是簡單的說教,是日積月累的滲透。
比如在《安全文明生產》項目教學中,可以根據“啟動前、安裝工件、安裝刀具、啟動后、加班時、若發生事故”六種安全操作規程,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由不同的學生展示各事件正確的應對方法。學生們在情境中將安全記心中,讓操作更規范。比如在《軸類加工》項目教學中,在“游標卡尺和千分尺的正確使用”教學過程中,加入工匠精神分組討論環節。
文化是什么?著名文學家梁曉聲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中職校園的一“墻”之隔就是社會,成為有“文化”的中職生,他們才能在社會上走得更穩、更遠!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與教學內容關聯的策略滲透文化精神,亦可以在教學的細節中關注課堂生成的教育契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不忘立德樹人,助力學生成長為有“文化”的人。
先進的理念配以科學的方法,會創造怎樣的驚喜呢?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也就是說世間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教學方法,但在特定的情境,針對特定的對象,只要采取恰當的方法必然能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在車工技能教學中貫徹執行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師生互動交流講授與學習的環境,通過學生認知與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應用,實現行知合一的目標。“行動導向”教學法基于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是兩種教學方法的綜合。突出特點是有詳盡的工作任務,依托確定的教學項目,學生在行動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行動導向教學法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實施過程中,以企業對人才的技能需求為教學內容,切實落實人才培養計劃。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實施路徑是:準備課前計劃書——教學演示——模仿操作——分組討論——總結分析——互相評議。學期初,將車工實訓教學內容劃分若干個項目,各個項目之間相互聯系、層層遞進。學生每次實訓完成一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相應的“項目計劃”和“工作頁”。學生根據“項目計劃”提前做好工作準備,借助“工作頁”掌握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等。運用行動導向法的課堂,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有強有力的學習支撐,有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有與他人思想碰撞的愉悅感。這樣的課堂模式更利于他們知識的建構、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提升。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完成教學“項目”,是方法也是策略。
在車工實訓教學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學生雖然也能完成項目計劃中的各個任務,但是所耗費的時間相對多。而“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應用,則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車工技能教學中是如此開展合作學習的:
(1)科學合理分組。分組是為了更好的合作,通過組內合作與組際競爭以達到促進個人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小組團隊意識的建立。所以,教師在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時,首先要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其次要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分成最優化的小組;分組完畢后教師要督促各小組制訂好合理而有效的小組學習契約,教授合作學習的技能。
在車工技能實訓教學過程中,因為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前,每個教學項目都有明確的計劃書,分組時可推選一名小組長作為項目總管理,小組成員的任務分工可根據各自的知識技能水平自主選擇或是組長總體協調。每個組員齊心協力按照共同簽訂的契約為高效完成項目任務而努力。
(2)適時精準評價。有效的合作學習離不開適時且精準的評價。首先,合作學習的評價標準要清晰。清晰的評價標準可以讓學生明白老師將如何評估他們的學習成績,從而明確小組和個體的努力方向。其次,評價方法要因學習任務而異,因學習者而異。此外,要注意評價的時效性。大多中職生既自尊又自卑,老師或是同伴適時真城地評價是對他學習態度或是學習能力的肯定,會深刻地影響他下一階段的學習。
合作學習一般以團體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但這種評價標準在教學實踐中易產生“搭便車”的現象。因此就需要輔以組內互評與自我評價的方法來判別個體之間的差異。技能實訓過程中,可由組長建立組內評價檔案,將自評、互評、師評按一定權重對組員個體分別進行評價,必可將個人積分獎懲制度更新至小組契約中。
“合作學習”教學法除了堅持,還需要對合作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改進。比如,在車工實訓合作學習過程中,發現某小組成員在完成“螺紋階梯軸”加工這個項目時,發生了爭議。小組組長在分析問題過程中,負責實際操作的同學說是加工工序卡出了問題,負責加工工序卡匯總的同學說是工藝計算出了問題,負責各部分工藝分析計算的同學說是操作環節出的問題……小組爭議較大,組長的安撫無法平息,請來了指導教師。經過師生共同細致分析,發現是在工件分析環節沒有注意累積誤差的形成,檢測評價環節也未能注意到這個問題,精度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最終導致工件與標準件對比偏差較大。
這個事例帶來的啟示就是合作學習中所有組員為了共同的目標,有明確的分工,也還需要深度的合作,而不是孤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即可,也需要關注同伴們的任務目標完成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在發生爭議時,小組成員之間又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解決問題,而不是撇清責任,置身事外。在技能實訓過程中采用“合作學習”,教師不僅要備教學的項目,還需備好“合作學習”的流程,做好各班、各小組、各學生的“合作學習”檔案,及時優化合作學習的策略,由團隊的進步帶動個人的進步,由個人能力的提升促進團隊實力的提升。
在中職技能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教學理論、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應該扎扎實實地推行,并“且行且思”,在實踐的浪潮中,大幅提升中職生的理論與實踐操作水平,培養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喚醒他們的“自我成長”意識,爭做一個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中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