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
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024000)
現階段,智慧城市建筑的核心在于賦予生活數字化特性,從而提升建筑人性化水平。 在既有建筑中新增一套智能系統,使其依據外部因素而做出具體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智慧城市建筑依托信息技術工具,為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為此,智慧城市設計主要是圍繞高效、安全等目標開展,為創造優良的生活環境提供多元化的內容。智慧城市理念的靈活性指的是智能系統可以及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并及時采取科學的調整策略。
現行《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我國智慧城市建筑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主要內容以城市建設發展為基礎,為城市各類智能設備協調發展提供統籌功能。在實行智慧理念并搭建智慧建筑過程中,要以數據、應用、標準、安全、設施等為核心,充分發揮智慧城市的作用,同時也會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
在進行智慧城市建筑設計時,需要將當前有關政策融入到信息化技術中,制訂詳實的計劃。 在此過程中,要創建出適合國民生活的環境,展開精細化管理服務, 并為公眾提供更為方便的公共服務。同時,在規劃智慧城市時,還要從智慧城市角度出發,保證具體規劃運行方式良好。 此外,依據用戶的不同需求,在建設智慧城市時,要以問題為導向,走需求與目標融合發展的道路。
在發展城市建筑的過程中, 要遵循以下原則。①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 設計人員的設計方案要符合民意,并且便于人們使用。 ②要凸顯歷史文化內容。 在此過程中,要科學配置資源,為人們帶來更多有益的思考。 ③需要協同好資源數據。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數據服務,發揮其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另外,還需要以低碳環保為原則,充分結合當前的技術,提供全新的創新管理模式。
當前,城市建筑得到更廣泛的發展契機,但同時在智慧城市設計過程中還存在安全隱患。 以建筑材料選擇為例,目前很多建筑在裝修時會選擇含有致癌物質的材料,導致人們身體遭受巨大的損害。在智慧城市設計中,應重視信息安全及建筑安全運行的穩定性,從而為人們提供更為安全的環境。 現階段,我國智慧城市設計主要分為兩部分,即內部和外部結構。 其中,外部結構主要體現在美觀度、造型方面,這也是很多設計師所關注的重點。 所以,在進行外部設計時,要選用性能較好的材料,而且要盡量采用無污染的材質。 設計之前,還需要考察樓間距,確保智慧城市建筑有更好的采光空間。
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建設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使建筑設計不再單調,充滿樂趣。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理念主要基于信息技術,設計人員需要依據當地實際情況設計建筑方案和應用智能設備。 要想實現建筑設計功能的多元化、智能化,就需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智能設備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聲控照明、電子控溫等智能化系統已經在人們生活中得到了應用,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了人們更多的需求。 因此,建筑設計功能的多元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
雖然智慧城市理念下建筑設計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千城一面的現象依然嚴重。 其主要原因是,現有環境下設計師無法對建筑造型加以優化和創新,致使建筑物造型單一,很難讓消費者在精神上得到滿足。 設計師在進行智慧城市設計時,要加入自身情感,并通過與城市文化融合來體現造型的美感,從而實現文化建筑的底蘊。 建筑設計師要了解建筑文化及民眾的精神需求,在建筑設計中融入人文因素可以給人們帶來更美好的視覺享受。
雖然智慧城市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其安全隱患也給人們造成了很多的困擾。 因此,智慧城市建筑設計需要充分地從多個層面來加以改善。 首先是材料質量要符合標準,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 在引入智慧設備時,要充分了解現有的設備設施是否具備安全性,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其次,及時改進設計思路和方法,為人們提供具備更多功能的智慧系統。
重視環境保護發展理念,并將其引入智慧城市建筑設計過程中,在設計方案中融入生態思維,確保城市發展與環保相結合,增強智慧城市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性。 要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以此達成節能減排的目標。 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城市建筑設計時,要將智慧服務與環保相結合,采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 如在建筑中,將家電管理系統與技術要求融合,提供智能化設計,在滿足人們日常需求時,還能很好地解決資源浪費的問題。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內容, 要利用現有技術推動智慧城市建筑設計,使設計呈現多元化,打造全新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理念要與建筑設計的實際需要相結合,確保建筑信息智能化。 因此,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確保智慧技術應用在建筑工程中。 優化城市建筑整體方案,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從而為生活、生產提供一定的便利。
智慧城市理念主要是確保設計人員能夠投入自身情感,并且與當地歷史文化結合,增強自身文化底蘊。 一方面,設計人員要不斷積累生活素材,了解人們的現實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設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同時,要感受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等,將這些內容融入設計,使人文情感得以體現。 另一方面,要用積極的表現形式引起人們的共鳴,促進建筑行業的不斷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