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英,倪 勇,江琤琤,倪鈺飛
(南通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江蘇 南通 226018)
整合醫學和兒童早期發展理論提出及時關注兒童營養與社會情緒發育同等重要[1],建議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注意兒童營養素的補充與情緒情感能力的培養。25-羥維生素D[25(OH)D]是一種神經活性甾體類激素,缺乏或代謝異常均可影響兒童腦部正常發育和功能[2]。隨著廣大養育者對兒童因營養素缺乏性疾病導致情緒智能發育問題意識的增強,如何合理科學喂養嬰幼兒,避免維生素D缺乏而引發兒童一系列行為問題的發生成為每個家庭不容忽視的關注點。本文主要研究兒童社會情緒發育與維生素D不足之間的相關性,指導養育者如何在家庭中合理撫育兒童,以促進兒童體格智能的全面發育,對兒童保健門診的健康教育工作將有重要意義。
隨機選擇2019年1月至12月在南通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就診的1~3歲兒童為研究對象。入組兒童均事先通過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編制的“0~6歲兒童智能發育篩查測驗(DST)”篩查并且評估結果為發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85分的正常兒童,對其情緒社會化發育進行評估,選取40例(男童21例、女童19例)情緒社會化發育異常的兒童為研究組,38例(男童20例、女童18例)情緒社會化發育正常的兒童為對照組,兩組兒童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82,P>0.05)。所有研究對象的父母均知情同意。
1.2.1幼兒社會情緒評價量表
中國幼兒情緒性及社會性發展量表(CITSEA)是兒童情緒發展、生存并適應社會的重要心理工具,主要用于篩查1~3歲兒童在情緒社會化發展的快速時期是否存在偏離,并給予針對性的措施,以促進其情緒及社會性的健康發展。此量表直接由撫養人填寫,共146個條目,含4個域19個維度,包括外顯行為域(活動性/沖動性、攻擊性/反抗性和同伴攻擊)、內隱行為域(憂郁/退縮、焦慮、恐懼、強迫、分離焦慮和對新事物退縮)、失調域(睡眠、負性情緒、飲食和感官敏感性)和能力域(依從性、注意、模仿/游戲、掌握動機、移情和親社會同伴關系),用0、1、2三級評分法進行評分,首先計算出每個維度的原始分,再轉化為T分,問題域(外顯行為域、內隱行為域及失調域)>63分、能力域<37分為情緒社會化發育異常。
1.2.2血清25(OH)D測定
對78例兒童進行血清25(OH)D濃度的測定,采集兒童末梢抗凝全血,離心取血漿,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廣州菲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25(OH)D濃度,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參照2018年美國兒科協會標準中維生素D營養評定標準:當血清25(OH)D水平<30ng/mL認為維生素D不足。

研究組兒童維生素D不足13例,維生素D不足發生率為32.50%,對照組維生素D不足3例,維生素D不足發生率為7.89%,兩組維生素D不足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36,P<0.05)。
將16例維生素D不足的兒童與62例維生素D正常兒童的情緒社會化發育指標進行比較,發現維生素D不足的兒童在情緒社會化發育外顯行為域中的活動度/沖動度(t=2.245)、能力域的親社會同伴關系(t=2.395)評分均高于維生素D正常的兒童,失調域的負性情緒(t=2.517)評分低于維生素D正常兒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血清維生素D不足與正常的兒童情緒社會化發育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motional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children with insufficient serum vitamin D value and
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在兒童的生命早期,合理的營養和心理刺激能更好地促進兒童身體各個系統的功能形成和發育,家長在平時的養育中必須注重和加強兒童的營養和心理發展[3-5]。本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社會化發育異常兒童維生素D不足發生率高于情緒社會化發育正常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維生素D不足兒童的情緒社會化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維生素D不足兒童在情緒社會化發育外顯行為域活動度/沖動度指數偏高、在能力域的親社會同伴關系指數偏高、失調域的負性情緒指數偏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因此,在兒童保健健康宣教工作中應建議家長加強兒童維生素D的補充,不僅能避免兒童佝僂病的發生,對其社會情緒發育也是至關重要的。
維生素D對人體腦部記憶、認知等多個功能的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具有促進腦內神經元的分化和軸突的生長,有序地調控腦內Ca2+水平,抗氧化,調節腦內神經營養因子等功能。維生素D缺乏將影響人的思維及情緒情感反應,尤其對新陳代謝旺盛、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兒童而言更為重要[6]。維生素D對兒童情緒發育的研究其實早已成為醫療界積極關注的話題,國外學者研究發現維生素D影響海馬神經細胞增殖的調控和分化,而海馬與學習、記憶、情緒等認知功能相關,當體內25(OH)D濃度影響了海馬區細胞增殖分化時,情緒功能會隨之發生變化[7],尤其對多動癥[8]、孤獨癥[9]、抽動癥[10]的兒童。國內專家發現25(OH)D水平還會影響嬰幼兒智能發育[6]。尤其兒童的早期社交情緒發育還受家庭養育方式等很多因素的影響[11-12]。正向積極的養育環境利于兒童積極品質的培養[13]。兒童保健工作者指導幼兒家長在養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兒童的心理養護,還要給予充足的營養,飲食均衡,避免由于飲食導致的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D不足,進而影響兒童情緒情感能力的培養。
兒童的身心合理養護是每個家庭的基本職能,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維生素D與兒童體格和心理健康關系密切,維生素D受體(VDR)在全身許多組織細胞都有表達,可以促進兒童與青少年肌肉骨骼的修復和生長[14-17],對于醫療衛生工作者,應在臨床工作中利用多渠道宣傳維生素D對兒童體格發育和情緒發育的重要性,關注嬰幼兒生命早期1 000天的營養健康。但是有的醫生對維生素D缺乏的知信行(知識、態度、行為方式)知識了解的不夠,導致其宣教工作不科學和規范[18]。目前我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發病率雖然較20年前下降了50%,但是不同地區差異仍然較大。通過此次研究,提示我們醫務工作者應該提高對維生素D的認識,規范合理應用,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但是由于此次研究樣本數量有限,本研究僅在初步探索階段,關于維生素D不足對兒童情緒發育的影響有待在日后的兒童保健工作中進一步搜集數據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