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梅,夏 彬,樊 玨,王 潔
(上海市長寧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部,上海 20005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及二胎政策的普遍施行,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從出生至12月齡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1],也是大腦可朔性最強的時期,在此階段給予嬰兒適當的啟智訓練,可激活嬰兒的大腦潛能,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臨床上應根據嬰兒及其父母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訓練方案,從多方面適度、適量地訓練嬰兒[2],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本研究通過縱向追蹤設計早期潛能訓練對促進嬰兒身心發展的影響,旨在探索0~12月齡嬰兒早期潛能訓練,綜合評估“專業保健-家庭-社會”育兒模式對嬰兒體格發育和智能發育的影響,促進嬰兒早期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對提高人群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于2018年10至12月從上海市長寧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部早教班中隨機選取60例嬰兒,從2月齡開始每月接受我院早期保健啟智訓練直至完成12月齡全部課程,作為研究組;另從我院兒童保健部門診隨機選取常規來體檢直至12月齡但是不參加早期保健啟智訓練的嬰兒60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不超過2月齡且在長寧區定居嬰兒。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發育遲滯、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嚴重軀體疾病或軀體殘疾;家長不愿意參與該研究。研究組入組60例嬰兒,失訪2例,最終58例完成早期潛能訓練和相關評估;其中男童28例,女童30例;孕周為(38.72±1.42)周;出生體重為(3 308.29±639.38)g;出生后7d的嬰兒行為神經評分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平均分為(35.62±1.21)分。對照組入組60例嬰兒,失訪3例,共57例完成研究;男童26例,女童31例,孕周為(38.58±1.39)周,出生體重(3 276.53±616.49)g,出生后7d的NBNA平均分為(35.29±0.96)分。兩組嬰兒性別、年齡、神經心理發育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嬰兒的家長均已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按兒童保健的要求僅需完成保健體檢,并且排除本院以外的任何社會、醫療、保健機構開設的早期教育課程。研究組按照要求開展早期保健啟智訓練,按照“專業保健-家庭-社區”聯合的模式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兒童保健醫生進行專項訓練、指導,每月組織一次,每次授課時間約1h,授課分為3部分:①理論講堂,主要為家長講授科學的體格及智力訓練相關知識、早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及早期營養知識等。②實際操作訓練,這一部分手把手指導家長給寶寶進行早期潛能訓練。0~3月齡時家長帶寶寶在早教老師指導下完成被動操、指壓操、按摩撫觸、追視、追聲、抓握搖鈴等訓練,并且每日在家完成一遍;4~6月齡時家長帶寶寶在早教老師指導下及原有訓練項目上逐步增加語言互動對話、連滾翻、裹春卷游戲、拉大鋸游戲、主動操、輔食營養的指導等內容;7~9月齡時家長帶寶寶在早教老師指導下增加思維游戲,包括丟手絹、找找找、追球球、逗逗飛、開小車、匍匐前進、手膝支撐爬行項目;10~12月齡時家長帶寶寶在早教老師指導下增加球類互動訓練,包括爬行追球、抱球爬行、過肩丟球、踢球、行為習慣培養、餐桌習慣、整理習慣、模仿訓練等項目。③嬰兒常見問題的指導與咨詢(包括喂養、營養、多發病、常見病等)。
研究組與對照組分別在嬰兒6月齡、12月齡時采用《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簡稱兒心量表)評估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情況及大運動、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適應能力五大功能區發育情況[3]。12月齡前的嬰兒,每月進行一次體格檢查,分別于6月齡、12月齡時評估嬰兒發育商,發育商分級標準:依據首都兒科研究所標準,≥130為優秀,115~129為中上,85~114為中等,70~84為中下,≤69為智能低下。研究期間研究人員每月電話或短信通知家長進行隨訪。

研究組嬰兒6月齡時的大運動、精細動作、社會行為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而在適應能力和語言方面得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組嬰兒12月齡時的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嬰兒五大能區得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infants in five dimensions of two groups
研究組嬰兒6月齡和12月齡的發育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嬰兒的發育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al quotient of
近年來,兒童早期教育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視0~3歲早期嬰幼兒教育”[3]。嬰幼兒時期是體格、智能發育最迅速的時期,特別是0~1歲的嬰兒[4],在這個時期對嬰兒的培養可能直接影響其日后生長發育情況。以科學合理的營養為前提,早期給予良好的環境刺激和科學的養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發嬰兒潛能的早期教育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等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5]。保健服務與早期綜合教育對嬰兒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可以指導家長增強育兒意識,更好地促進嬰兒全面健康地發展。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教育對兒童綜合能力發展起到了積極影響[6-7]。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經濟因素、交通因素、工作因素等)使以往的早期教育的形式陷入受眾面窄、依從性及持續性差的瓶頸,遠遠無法滿足年輕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需求。本研究中的早期保健啟智訓練不同于以往單純關注嬰兒的體格發育、營養問題的早期教育,而是著眼于促進嬰兒身心全方位發展的生物-社會-心理模式,從受試者篩選到早期保健啟智訓練的制定都兼顧人性化關懷及個性化定制。家長在醫院早教課堂參與小兒啟智訓練實際操作后,可在保健門診隨診時與醫生交流心得,醫生根據小兒具體訓練情況再制定個體化訓練方案,從而產生良性循環,可明顯提高早教依從性。通過科學合理的營養指導方案[8],可顯著改善嬰兒的營養狀況,對于嬰兒的生長發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營養知識的普及在兒童保健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家長的相關知識水平,顯著改善嬰兒的營養問題,促進嬰兒健康成長[9]。
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是由首都兒科研究所研制的[10],是一款符合我國國情的系統性、有代表性的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常模,用于評價0~6歲兒童的智能發育速率和水平,可為兒童神經心理發育超常或遲緩提供早期診斷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完成早期保健啟智訓練的嬰兒6月齡時的大運動、精細動作、社會行為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月齡時兩組嬰兒的適應能力和語言方面的差異不顯著。在12月齡時完成早期保健啟智訓練的嬰兒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嬰兒的適應能力比較仍無顯著性差異。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嬰兒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需要的訓練時間較長,因而在12月齡時并未顯示出差異。完成早期保健啟智訓練的嬰兒6月齡和12月齡的發育商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見有計劃、系統性的早期教育有助于激發大腦潛能,促進嬰兒神經心理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