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敏杰,高 莉,王 軻,周昇昇,馮石獻,康 鍇
(1.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6;2.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6)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孕婦貧血是整個妊娠過程中最常見的營養問題。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2億孕婦被診斷為貧血[1]。2012年我國孕婦貧血的患病率為17.2%,發達國家孕婦貧血患病率高達23%[2]。包紅霞等于2013年的研究認為妊娠期貧血會增加孕產婦死亡、胎兒宮內生長受限、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的風險,對母嬰健康狀況有著嚴重的影響。為了解孕婦發生貧血的原因,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本研究旨在調查河南省孕婦貧血狀況,探討與貧血相關的危險因素,對預防孕婦貧血發生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2015年1月至11月期間隨機抽取河南省14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在每所婦幼保健機構隨機抽取不少于30人的孕婦進行調查,孕早、中、晚期各10人。共納入450名孕婦,排除血液系統疾病、家族遺傳內分泌免疫性疾病及傳染病患者。納入的調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使用統一的電子調查問卷,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調查員面對面詢問填寫,問卷內容包括孕婦基本信息、懷孕分娩狀況、身體測量記錄等;身體測量包括身高、體重和血壓。采集孕婦空腹靜脈血8mL,分別采用氰化高鐵法測定血紅蛋白(Hb),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膽固醇氧化酶氨基安替吡啉酚法測定膽固醇,磷酸甘油氧化酶4-氯酸法測定甘油三酯,直接法測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抽取部分血樣檢測維生素C、維生素D、血尿酸等。
參照WHO孕婦貧血診斷標準(2011)[3]:孕婦外周血Hb<110g/L為妊娠期貧血,100g/L≤Hb<110g/L為輕度貧血,70g/L≤Hb<100g/L為中度貧血,40g/L≤Hb<70g/L為重度貧血,Hb<40g/L為極重度貧血,Hb≥110g/L為正常。

本次共調查450名孕婦,收集有效問卷及血樣429例,有效率為95.33%。調查對象平均年齡為(27.97±4.44)歲,平均孕周為(20.73±10.37)周。其中,城市孕婦平均年齡為(29.03±4.58)歲,農村孕婦平均年齡為(27.18±4.17)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60,P<0.05)。貧血孕婦106例,患病率為24.71%(106/429),其中輕度貧血患病率為10.02%(43/429);中度貧血患病率為14.22%(61/429);重度貧血患病率為0.47%(2/429)。孕早、中、晚期貧血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091,P<0.05)。各孕期以中度貧血為主,見表1。

表1 各孕期孕婦貧血率和貧血程度[n(%)]Table 1 The rate of anemia and anemia degree of pregnant women in different trimesters[n(%)]
2.2.1身體測量指標及血生化指標
貧血孕婦與正常孕婦孕前體重、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血糖、維生素C和維生素D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調查孕婦身體測量指標及血生化指標結果Table 2 Anthropometric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pregnant women
2.2.2孕婦基本信息及懷孕分娩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地區、民族間孕婦的貧血患病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及懷孕分娩情況[n(%)]Table 3 Basic characteristics,pregnancy and delivery situation of pregnant women[n(%)]
2.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以孕婦是否貧血為因變量,年齡、地區、民族及孕前BMI、維生素C水平、維生素D水平、血糖水平為自變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各變量賦值見表4。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在30歲以上(OR=1.938,95%CI:1.136~3.309)、城市地區(OR=2.275,95%CI:1.326~3.905)是影響孕婦貧血的危險因素;漢族(OR=0.105,95%CI:0.017~0.654)、孕前BMI高(OR=0.897,95%CI:0.822~0.979)、維生素C水平高(OR=0.925,95%CI:0.871~0.982)和血糖水平高(OR=0.529,95%CI:0.349~0.802)均是孕婦貧血的保護因素(均P<0.05),見表5。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變量賦值表Table 4 Assignment table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variables

表5 影響孕婦貧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Table 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nemia in pregnant women
妊娠期間,由于胎兒的生長發育及孕期血容量的增加,導致孕婦對鐵需要量增加。同時妊娠期婦女本身對鐵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容易引起貧血。大量研究表明,貧血危害母親和胎兒的健康,會導致孕婦的抵抗力降低,使貧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妊娠性高血壓、流產等妊娠期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同時也會增加產后出血、產褥感染、敗血癥等的發病風險[3-5]。另外,孕婦貧血容易導致胎兒宮內窘迫,而妊娠期和產后早期被認為是胎兒大腦發育的敏感時期,在此期間出現缺氧及營養缺乏等情況可能會導致胎兒的大腦功能損害,后果嚴重。本研究通過全面調查了解河南省孕婦的貧血現狀,探索孕婦貧血的危險因素,為孕婦貧血的預防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
2012年我國孕婦的貧血患病率為17.20%,本次調查依據2015年中國成人慢性病與營養監測,結果顯示河南省孕婦的貧血患病率為24.71%,低于孟玉翠等[6]7年前調查的河南省孕婦貧血患病率,可能與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種宣教工作的普及、人們優生優育意識增強及孕產期系統保健水平不斷提高等關系密切,孕婦能夠更好地對自己進行孕期保健[7]。本研究發現孕婦貧血患病率隨著孕周的增加逐漸升高,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8-9]相似,隨著胎兒生長發育的加快,增加了對鐵的需要量,另外從孕早期開始,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漿增加速率高于血紅蛋白增加速率,出現血液稀釋的現象,若鐵不能滿足需求,則容易耗盡體內儲存鐵進而引起貧血。
多數研究表明農村地區受生活條件、接受教育程度、衛生保健水平等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其貧血患病率高于城市,本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孕婦貧血患病率高,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城市孕婦的平均年齡明顯高于農村,宋健等[10]關于近20年中國婦女的生育模式研究發現城鎮婦女晚育趨勢較明顯,農村早育婦女的生育貢獻率遠高于城鎮同齡人,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城市高齡孕產婦較農村多,而大量研究證實高齡是孕婦貧血的主要危險因素[11],高齡孕婦的綜合身體素質沒有年輕孕婦的好,30歲以上孕婦體內儲存鐵量則顯著減少[12]。
陳敖崢等[13]關于孕前BMI對產科并發癥及妊娠結局影響的研究指出,妊娠期貧血發生率會隨著孕前BMI的降低而升高,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貧血孕婦的孕前BMI低于正常孕婦,說明孕前BMI低是孕婦貧血的一個危險因素。所以,應該加強對女性科學營養的健康宣教,使女性在孕前調整好自己的飲食習慣及健康狀態,并通過家庭醫生、社區等途徑進行科學的營養干預,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使孕前BMI得到合理的控制,以期減少妊娠期貧血的發生,保障母嬰健康。
本研究顯示貧血孕婦維生素C水平低于正常孕婦,維生素C可以提高鐵的吸收率,日常膳食中對維生素C類食物攝入嚴重缺乏會影響鐵的吸收,進而引起貧血。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可以提高鐵的吸收率,但是維生素C容易被氧化破壞,因此需要注意食物的保鮮并減少在烹調過程中的流失。有研究表明,進食富含維生素C食物的孕婦貧血患病率較低,說明膳食干預能降低貧血的患病率[14]。因此,應在孕婦飲食上加強指導,提高母嬰健康的水平。
血糖水平低也是引起孕婦貧血的一個危險因素,Lao等于2002年的一項關于孕期婦女的調查發現她們的血紅蛋白水平升高可能與其良好的營養狀況引起鐵貯存增多有關,對數轉換后的血清鐵蛋白值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h血糖水平相關,也提示鐵貯存的增加與糖耐量減低相關。因此我們需要著手于低血糖的預防,防止血糖水平過低引起體內貯存鐵不足,進而導致孕婦貧血。
本研究選取的調查對象來自于河南省多數縣區監測點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孕婦,監測點的選取已經考慮了粗出生率、粗死亡率、非農業人口比例、總人口數和城鎮化率等因素,認為具有省級代表性,可以代表河南省孕婦整體情況。本研究是現況研究,在探討孕婦貧血變化規律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考慮建立隊列研究,對調查對象的產后情況進行隨訪,及時跟蹤調查對象的孕產情況,深入探索孕婦貧血的變化情況及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河南省孕婦貧血患病率較高,影響孕婦貧血的因素十分復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齡、孕前體重增加過多、維生素C攝入過低及血糖水平過低成為孕婦貧血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要做到積極預防和糾正貧血,對高危人群如高齡、孕期高BMI等孕婦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治指導宣教,建議提高孕期飲食質量,做好孕期營養與衛生保健工作,孕中晚期要定期檢查血常規,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減少不良結局的發生,促進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