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程
(江蘇省建筑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19)
對于道路景觀的提升,整體效果的呈現往往取決于植物的運用和營造,目前人們對于道路“一路一特色”給予更多的關注,在道路景觀設計中運用和營造主題植物的理念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
行道樹是城市綠化系統的骨架,是城市一道風景線。行道樹不僅能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還能招商引資發展相關綠色產業,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福音,具有重要的意義。古往今來南京作為全國重要的省會城市,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有著綜合交通樞紐和園林城市的美譽。古往今來,陵園路的懸鈴木了是進入中山陵的第一道風景,遒勁修長的枝條直指天空,如一幅幅素描畫,見證了百年的歷史滄桑,成為南京的城市名片。“有著懸鈴木一樣的冠幅,櫻花一樣的炫麗”的‘四季春1號’紫荊樹,2018年春季南京市浦口區浦口大道選用了此樹種,胸徑在12cm以上的紫荊樹,總計500余株,列植道路側分帶,樹干高達4m,高度10m左右,春季炫麗奪目。浦口大道上的‘四季春1號’紫荊樹被譽為代表浦口新城的新名片。
隨著南京地區經濟綜合水平顯著增強,城市的功能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才都將目光投向于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集聚于此,這樣隨之會帶來更多的人口,這就會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于是城市綠化建設急需更好更高的完善及改進。但同時存在問題會更加凸顯,比如行道樹品種的匱乏,形式單一,缺乏特色,四季表達不明顯等。如何根據植物文化營造“一路一特色”的道路景觀是我們園林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次案例分析為紫荊花路景觀提升整治工程,道路為雨花臺區東西向城市干道,鄰近雨花區政府、途經軟件谷、緊鄰卡子門地鐵站,在區位上是城市重要的景觀道路,也是雨花臺區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紫荊花路設計理念意在突出紫荊花主題,提煉人文創意精神,融入休閑生活氣息,在形式上力求簡潔、大氣、明朗,以環境提升為重點,合理利用原有資源,滿足周邊居民游賞、休憩等需求。
紫荊花路為東西向城市干道,項目西起花神大道,東至卡子門大街,全長約2km,景觀綠化面積約8540m2。紫荊花路整體根據道路交叉口可分為三段,其中區段一道路形式為:1m寬側分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路側綠化;區段二和三是3n寬側分帶+人行道。紫荊花路現狀有高桿女貞、欒樹、石楠等本地鄉土樹種。在此次紫荊花路景觀植物的配置方式主要利用紫荊這一主題植物,打造具有特色的苗木名片,同時運用梳理補植的方式,同時增加新優苗木,運用到此次改造中去達到經濟性、生態性、景觀性相結合。
3.1.1 現狀鄉土樹種的保留
鄉土樹種是指本地區天然分布樹種或者已引種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如本地紫荊、女貞、欒樹等。與外來植物相比,鄉土植物的適應性較強,對當地常見病蟲害有較強的防護能力;能很好地保護當地的生態安全,保障生態系統長期穩定發展;鄉土植物易成活、成本低、便于養護管理,且具有鄉土文化特色。在此次改造中保留現狀生長較好的紫荊。
3.1.2 新優苗木的融入
現階段對綠化樹種的多樣化和樹種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順應當下時代的發展要求,苗木品種也急待進步。新優苗木這種概念現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園林人甚至老百姓所提及。南京地區的主要本地樹種有40余種,大批量作為行道樹的樹種的,例如:懸鈴木、櫸樹、槐樹、樸樹、女貞、銀杏、雪松、欒樹、落羽杉等數十個鄉土樹種[1]。新優苗木作為行道樹的品種引入較少,在此次提升設計中我們通過苗木市場的調研對比了四種紫荊樹:
(1)‘四季春1號’紫荊樹,花期3—4月,滿樹繁花,花色玫紅,鮮艷靚麗,難得的開花高大喬木,20~30m高,分支點高,適應范圍極廣,耐鹽堿貧瘠。姿態優美,適合做行道樹,特色觀花,適應性從北京到云南,范圍非常廣。
(2)紫葉加拿大紫荊,又名紅葉加拿大紫荊,為新品高檔彩葉苗木,成植株高6~14m。春季先葉開花,花冠平直,圓狀,花色玫紅色,多數叢生,表現總狀花序,花團錦簇甚為奪目。紫葉加拿大紫荊還是觀葉的優良品種,一年三季表現為紫紅色的心狀葉[2]。
(3)黃山紫荊,紫荊屬喬木,高可達15m。葉闊卵圓形,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短柔毛,網脈兩面明顯花瓣玫瑰紅色,旗瓣具深紅色斑點;花絲基部被毛。莢果長圓形,果梗細,種子扁平,2—3月開花;9—10月結果。
(4)樹狀湖北紫荊,高可達16m,葉片較大,花淡紫紅色或粉紅色,3—4月開花,9—11月結果。春季花色艷麗,秋季紅綠交相呼應,湖北紫荊春觀花、夏觀葉、秋觀果,冬觀干,四季兼賞。
(5)北美海棠,花色、葉色、果色和枝條的顏色都非常豐富。并且不同季節時花、葉、果、枝和果實觀賞期可達半年至十個月,季節所帶來的形態變化使得景觀的觀賞期可以持續一整年。
通過調研和反復對比四種紫荊樹,我們選擇了紫葉加拿大紫荊、樹狀湖北紫荊以及北美海棠作為此次設計的新優苗木。1m寬側分帶考慮樹球宜控制在80cm以下,因此選擇花葉兼具且價格適中的樹狀湖北紫荊。規格為地徑8cm,間距2.5m,東西兩側列植,形成具有儀式感的序列,春季觀花秋季觀果,如圖1所示。

圖1 紫荊樹
紫荊花半數以上的花朵簇生在老枝及樹干上,酷似紫色的蝴蝶,先花后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曾記載:“紫荊春開紫花,極細碎,出無常處,或生于本體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紫荊花一般開放于短枝,固有“老莖生花”的說法。這不禁使人因此聯想到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縱使已經老去也要為子女的光輝默默地無私奉獻著。紫荊的老枝猶如一位長者,用自己的養分供給造就滿枝的燦爛。人們常用紫荊花用來比擬親情,象征著家庭的和睦、家業的興旺[3]。運用紫荊花打造一條具有這樣寓意的紫荊特色路,顯得更加有意義。
3.3.1 設計理念
以紫荊花路中紫荊這一植物作為一個重要的景觀素材來看待,通過它的意境、文化內涵、季相色彩來創造園林主題景觀,通過他的體量、高低、疏密來組織空間,同時考慮季節的特點,增加其他新優苗木,達到觀賞的延續性。
3.3.2 保留及下層植被梳理
由于場地原有植物條件良好,需要對原有植物進行梳理后,有效的利用場地現狀叢生紫荊資源,將原有厚重密實的綠化空間變為疏林草地等手法,其中在花神大道至雨花大道之間采用‘四季春1號’紫荊樹作為行道樹,凸顯道路主題,利用其高分枝點的特色打造更加開敞通透的視線空間和人行舒適的活動空間,營造更加符合現代居民的植物綠化空間體驗。雨花大道至玉蘭路,通過對現狀欒樹、女貞、球灌的梳理,增加獨桿金桂、北美海棠結合現狀叢生紫荊,形成高低錯落的節點組團。玉蘭路至卡子門大街段,此段兩側皆為居民區,因此考慮慢行道的人視感官的體驗,移除了現狀生長不佳的杜英、馬褂木,栽植低矮的紫葉加拿大紫荊、金桂、倭海棠球等,打造宜人的中低層植被空間。
3.3.3 四季開花和色葉植物選擇與銜接
(1)行道樹——姹紫嫣紅(凸顯春景),選擇湖北紫荊樹。
(2)側分帶——綠樹濃蔭(凸顯夏景),選擇叢生紫荊、豐花月季、鳶尾等。
(3)路側綠地——秋楓紅葉(凸顯秋景),選擇紫葉加拿大紫荊、馬褂木、雞爪槭、桂花等。
(4)路口節點冬——冬果寒梅(凸顯冬景),選擇北美海棠、臘梅等。
運用的品種紫荊樹考慮與群落的關系,配置品種的豐富和季節的銜接,行道樹上運用早花品種黃山紫荊作為對湖北紫荊樹的補充;紫葉加拿大紫荊是對紫荊樹在花期后對于色葉顏色的補充,而引用的北美海棠延長了冬季果期的觀賞時間,增添蕭瑟冬季的觀賞點。
(5)地被草花考慮低維護性,采用多年生草花為主,整條道路的色彩以“紫”為主色調,以水果藍、藍雪花、鼠尾草“藍霸”、紫花三色堇、香彩雀等藍紫調植物品種混植,延長觀賞季節。
“一路一特色”不僅是植物上的特色,更是通過植物的搭配、色彩的組合、空間的營造等綜合因素的考慮才能打造出層次鮮明、色彩艷麗的道路景觀,形成賞心怡人的多彩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