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戎西村村民按上紅手印,挽留韓慶玲

韓慶玲(右)通過電商平臺直播為南北四村72 歲的許成友(左)銷售土雞
“城里的姑娘”“機關的干部”,在農村一干就是9 年,她到底圖啥?
圖當官嗎?3000 多個日夜里,她不停奔走,把田間地頭當戰場,情有獨鐘愛上了這個村“官”。
圖掙錢嗎?駐村扶貧期間,她自掏腰包為留守兒童買衣服,為五保老人割豬肉,送輪椅給殘疾人,甚至把1.8 萬元生活補貼一股腦捐給新冠肺炎貧困戶患者。
她說:“我就圖貧困戶能過上好日子,因為這比我吃了蜜還甜。”
2012 年,得知組織要選派干部到農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韓慶玲第一時間請纓,被派駐到霍邱縣城關鎮南戎西村任第一書記。
剛到村里,一些村民對她充滿了質疑,不太相信她放下城里的“金飯碗”,一心為他們找“鐵飯碗”。他們半開玩笑地說:“城里的干部,是來鍍金的吧?”“俺們村窮得叮當響,就憑你能扶得起來嗎?”
軍人出身、敢想敢干的韓慶玲沒有氣餒,反而激起了斗志。她馬不停蹄地走村串戶,半個月就踏遍了村里的家家戶戶。
經過走訪、調研和摸排,韓慶玲逐步找到癥結: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戰斗力不強,群眾遇到困難得不到及時和妥善解決,一些貧困戶也就不大愿意配合村里工作,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怎么辦?韓慶玲認準一個理:扶貧工作關鍵在黨、核心在人、成敗在干!通過夯實基層黨建根基,建強支部引領、干部駐村聯戶等多項措施,南戎西村黨組織和黨員真正成了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原本“軟弱渙散”的村班子變成了“強硬嚴實”的戰斗集體。
在韓慶玲的努力下,南戎西村變了樣,村里的泥巴路變成了平整水泥路,深挖了當家塘,修建了提水站,引進了私立學校,徹底解決了鄉親們的三個“老大難”——出行難、用水難、上學難。
“韓書記,我們老兩口吵架,你給我們評評理。”
自然景觀較好:田園景觀資源豐富,每到夏季郁郁蔥蔥,秋季則遍地金黃,自然環境十分宜人,本底資源良好。地域文化濃厚:民俗文化與地域特色濃厚,村民學習積極性較高,整體推廣力度較大。
“韓書記,兒媳婦給我買了件碎花褂子,我想穿給你看看。”
“韓書記,家里菜園子又出了一茬新韭菜,割一點送給你。”
……
南戎西村的鄉親們越來越離不開韓慶玲。
2014 年7 月,聽到韓慶玲選派到期要走的消息,鄉親們都舍不得。78 名村民聯名“上書”,懇請組織把韓書記留下來!
“他們舍不得我,其實我心里也舍不得他們。”韓慶玲說。她和鄉親們朝夕相處兩年多,建立了深厚感情,雖然很想回到城里,但這一個個紅手印,代表著鄉親們的一顆顆心。于是,她毅然向組織申請留任。
2016 年,因精準脫貧需要,韓慶玲又被選派到重點貧困村宋店鄉南北四村擔任第一書記。
清晨,淮河岸邊紅日躍出地平線,金輝灑在南北四村一塊塊小龍蝦養殖水面上,村民們走出家門,開始了一天的捕撈。鮮活的小龍蝦一出水,早已等候多時的商販便一擁而上,分揀、稱重、裝筐,小龍蝦隨即被運往六安、合肥。
每當此時,韓慶玲都備感自豪與欣慰,小龍蝦產業如今已成為南北四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支柱產業。
然而,韓慶玲剛提出要發展“稻蝦共養”的時候,貧困戶們卻顧慮重重。“一沒技術二沒本錢,養虧了可咋辦?”“土地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可別蝦沒賺到錢,把稻給貼進去了。”
貧困戶沒有經驗,更害怕擔風險,工作局面一時難以打開。怎么辦?韓慶玲一邊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貧困戶代表外出參觀學習,一邊請來專家手把手指導,還擔下責任狀——蝦苗和蝦子統購統銷,這才慢慢打消他們的疑慮。
貧困戶張振付養殖小龍蝦年收入1.2 萬元,嘗到甜頭的他流轉了鄰居的水田進行“稻蝦共養”,干勁十足。他還作了一首打油詩,逢人就說:“扶貧不能扶懶漢,不靠扶貧吃和穿。擼起袖子加油干,自力更生美名傳!”
干部干在前,鄉親日子甜。如今,南北四村3000 畝稻田全部發展了稻田龍蝦養殖,平均每畝收益近3000 元,真正實現了處處無閑田、家家無閑人。
韓慶玲深知,要想真脫貧,必須念好產業扶貧“致富經”。早在2012 年,她就為南戎西村引進禽業公司,發展蛋雞、水產、蓮藕一體化,年產值達1700 多萬元,帶動72 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在南北四村,韓慶玲四處跑項目、找路子,爭取到各項資金近3000 萬元,發展了大棚西瓜、電商、光伏發電等31個項目,一個個特色產業成了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金娃娃”。
南北四村曾經是宋店鄉4 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282 戶5060 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154 戶344 人。在韓慶玲和同事的努力下,該村于2018 年整村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 年的6.8%下降到0.12%;2019 年實現全村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9660元,被評為安徽省美麗鄉村示范點。
邁進貧困戶的門檻容易,走進貧困戶的心坎不易。
70 多歲的貧困戶張志友罹患重癥,妻子和兒子都患有智障。韓慶玲第一次上門走訪時,老張顯得很冷漠。原來是村里工作疏忽,把他家的養殖補貼報漏了。韓慶玲及時幫老張補報了養殖補貼,經常上門看望。
在韓慶玲的重點救助下,老張家的日子漸漸好轉,老張也從冷漠變得親熱起來。老張臨終前,握著韓慶玲的手,含著淚說:“俺沒有親人,您心腸好,俺家的兩個傻子就交給您了!”“老張,你放心!”韓慶玲的一句承諾,讓老張安心地走了。
為了兌現這句承諾,韓慶玲找遍了張家的親友,但無人伸出援手,她又鍥而不舍地跑民政部門。終于,在韓慶玲的努力下,這對母子得到了妥善安置。
哪家最窮,哪家最苦,韓慶玲就最愛往哪家跑。她第一次去貧困戶黃金付家走訪,低矮陰暗的房間里臭氣熏人,屋里一片狼藉。她一邊拿起抹布做起了家務,一邊想盡辦法幫助他申報小額貸款。
一年后,黃金付家人均增收5000 元。2017 年,韓慶玲幫黃金付聯系到板材廠上班,2018 年又幫他家危房進行改造,老黃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黃金付感慨地說:“韓書記總能變著法子幫助我們,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救了俺家三口人。”
2020 年春節前,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南北四村共有337名返鄉人員,其中9 人是武漢返鄉人員,防疫任務十分艱巨。正月初三,韓慶玲就回到村里,和全村的黨員干部進行挨戶摸排,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設立疫情防控值班點,對過往車輛和行人進行登記和體溫測量。
“我不能上前線,但也想出一份力。”韓慶玲說。她悄悄拿出自己一年的選派干部生活補貼1.8 萬元,捐給了新冠肺炎貧困戶患者,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和恢復春耕生產。她還主動幫助34 名外出務工的貧困戶聯系就業,為他們申報就業交通補貼1.7 萬元。
駐村9 年,韓慶玲騎壞了兩輛摩托車,穿爛了20 多雙運動鞋,沒有過過一個完整的節假日。她說:“只要是群眾所需,就要義無反顧地奮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