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節試驗區脫貧攻堅戰場上,各級關工委五老發揮優勢、主動作為,開展科技培訓,為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以“培養帶頭致富的科技二傳手和培育帶動群眾致富的科技服務示范基地”為主要內容,實施“雙培雙帶”活動,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凝聚“五老力量”,貢獻“五老智慧”。
組建專家隊伍,充實師資力量。組建關工委農村科技培訓專家組,吸納有技術特長,熱愛關工委工作的退休老同志,充實到專家組中,為退休老專家發揮余熱搭建平臺。目前,全市共有173 個農村科技培訓專家組,聘請專家338 人,其中退休老專家109 人。市、縣區關工委積極與人才辦對接,掌握鄉土人才信息,把農民講師、科技二傳手充實到專家隊伍中,開展科技培訓時邀請他們現場授課或交流經驗。每年組織專家座談,請他們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青年農民的需求,提出開展科技培訓、提供科技服務的意見及建議,制定科技培訓計劃。
爭取各方支持,籌集培訓經費。積極向上級關工委和涉農部門爭取培訓經費。近三年,爭取到省關工委資金200 余萬元,舉辦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班16 期,建立省、市聯建關工委科技服務示范基地5 個。通過獨立辦、協作辦、集中辦、分散辦等方式,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21 班次,培訓青年農民10 萬余人次。培訓內容涉及畜牧養殖,中藥材、果蔬、農作物種植和特種養殖。青年農民不僅學到了實用技術、開闊了眼界、擴大了朋友圈,還找到了產業發展方向,堅定了創業的信心和決心,逐漸成長為致富能手、科技二傳手、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畢節市關工委副主任、農村科技培訓專家組專家陳烈耀為農戶現場講解桃樹修剪技術
圍繞產業調整,選準培訓內容。組織老專家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和青年農民需求,選擇培訓內容。近年來,主要圍繞果樹、蔬菜、中藥材種植技術和家禽、家畜養殖技術、疫病防治技術等內容開展培訓。縣區關工委結合各地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開展培訓。七星關區的蔬菜種植培訓,大方縣的辣椒種植培訓,黔西縣的果蔬技術培訓,金沙縣的葡萄、茶葉種植管護技術培訓,織金縣的竹蓀種植技術培訓,納雍縣的瑪瑙紅櫻桃種植技術培訓,威寧縣的馬鈴薯、蔬菜種植技術培訓,赫章縣的核桃種植技術培訓等,都是各地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關工委組織科技培訓專家組專家通過“田間課堂”給群眾送技術
豐富培訓方式,增強培訓效果。主要以“集中式”與“分散式”兩種方式開展科技培訓。“集中式”培訓即每年舉辦1 至2 期集中培訓班,用“集中課堂”的形式,請專家現場授課,組織學員參觀上規模、有成效的基地或到現代農業園區實地學習,請農民講師、科技二傳手傳授經驗,交流生產過程中碰見的疑難問題。“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現場”“專家講與群眾說”相結合的方式,使培訓接地氣、有實效,大家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分散式”培訓即根據青年農民的需求,組織科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舉辦“小而精”的“田間課堂”,現場培訓、釋疑解惑,讓青年農民在家門口、田間地頭學到技術、解決難題。此外,各地關工委根據實際開辦“云上課堂”,老專家通過微信聊天、網絡直播等方式,為青年農民解答技術難題。
加強調查研究,培育示范基地。積極為創業青年提供穿針引線服務,幫助協調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問題,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務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關工委科技服務示范基地41 個,每個基地都有老專家結對指導,定點聯系、定點幫扶,定期指導。基地周邊的群眾以地入股不失地、占股分紅不失利、就近務工不失業,帶動影響一批青年農民敢于創業,拉動整合一批青年農民合股創業,就地解決一批青年農民就近就業,為當地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搞好跟蹤服務,助推產業發展。深入縣區對科技培訓和科技服務工作開展專題調研,了解青年農民參加科技培訓后的生產發展情況,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生產過程中碰見的困難問題。在全市關工委科技服務工作座談會上,參加過關工委科技培訓的二傳手、致富帶頭人發言,除了談學習收獲以外,更多的是感謝關工委提供了學習平臺和機會。
全市各級關工委組建了一批業務精湛、敬業奉獻的關工委農村科技培訓專家隊伍,培訓了一批創業激情高漲、敢闖敢干的科技二傳手和致富帶頭人,帶動了一批產值高、效益好、有前景的地方特色產業,建立了一批科技服務示范基地,引導了一批農民群眾掌握技術、拓寬了眼界,增強了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