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省深圳市應急管理局
廣東省深圳市圍繞科技、管理、文化3個維度,多措并舉,以科技信息化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全過程安全管理,打造安全文化體系,促使城市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深圳市全景圖 《深圳晚報》記者寧杰文/攝
廣東省深圳市作為一個快速發展起來的國際化創新型超大城市,陸域面積不足2 000 平方千米,管理人口超過2 200 萬。車輛、建筑、商事主體高度聚集,各類風險隱患交織疊加,城市安全面臨極其復雜的形勢和嚴峻的挑戰。
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將城市安全管理與經濟發展、規劃建設等中心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以科技信息化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事前源頭治理、事中風險管控、事后應急救援的全過程管理,通過法治、宣傳等手段,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安全文化,有力促進了深圳市城市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深圳市培育扶持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和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同時充分發揮深圳高科技產業基礎好、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實力強、科技人才集聚優勢,整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平安國際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航天智慧城市系統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力量,支持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發展。組建由范維澄、郭仁忠等10 名院士領銜的應急管理專家庫,集聚高素質人才為城市安全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城市公共安全技術聯合創新中心”于2020 年7 月10 日揭牌,為重點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搭建創新研發實驗平臺,支撐形成業務應用、成果轉化、示范展示、人才培養聯合創新體系。
連續3 年,深圳市依托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舉辦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科技成果展,其中,2019 年由深圳市相關單位主導或參與的科技成果獲得27 項省部級科技創新成果獎勵。
組織超高層建筑滅火、“光纖”傳感防地鐵隧道入侵、市政管網水域救援等高科技應急裝備專題展演競技,為應急救援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搭建展示平臺,促進研發和推廣應用。
2019 年,結合發展實際,深圳市編制了《深圳市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規劃》,并啟動“一庫、三中心”信息化建設,即通過大數據庫整合和統籌全市應急和安全領域的各類數據資源;針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穩定狀態、環境的變化因素和應急救援處置的需求,設計城市安全監測預警中心、應急安全宣傳教育中心、城市應急指揮中心,確保在日常監管和突發事件處置時“看得見、聽得到、調得動”,為落實監管裝上“千里眼”“順風耳”。
深圳市科學編制《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年)》,提出優化城市安全布局、加強風險管控、提高基礎設施韌性、加強監測評估預警等規劃策略,為構建安全韌性城市提供宏觀規劃指導。
全面實施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各領域專項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推進落實一批安全防護和防災減災重點工程,以點帶面提升城市安全整體防控能力。
深圳市嚴格安全源頭準入,在規劃、設計及建設各環節,充分考慮城市安全因素,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通過制定并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導向目錄,統籌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嚴控高風險項目建設。建設項目均按規定嚴格執行安全預評價、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降低新增風險。實施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關閉、轉產和搬遷工程。加大力度引導“散、亂、污、危”企業主動退出,累計關停或淘汰低端企業5 309 家。通過政府專項資金引導,累計安排技改倍增專項資金15.48 億元,推廣實施技術改造倍增計劃,激勵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深圳市適應城市安全發展需要,制修訂渣土受納場、軌道交通運營、新能源充電設施、建筑幕墻、消火栓等城市各類設施安全管理辦法。2016 年以來,累計投入79 億元實施消防能力提升及地面坍塌防治工程。加大城市安全基礎設施投入保障,2017 年以來,深圳新增移動消防宣傳車20 輛,加裝公交車應急破窗設備1.5 萬余套,推廣安裝電氣安全動態監測設備8 萬套,“三小”場所簡易噴淋裝置10 萬個。
2012 年,深圳率先以城市整體為對象,開展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并發布城市公共安全白皮書。2016年以來,又組織開展了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并進行了分類分級,形成全市風險分布電子地圖。
同時,針對老舊建筑坍塌事故等9 類重大風險,“三小”場所火災事故等43 類較大風險,制定類別、點位、成因、措施、責任5 類清單,部署各區各相關部門實施管控,實現風險精準化動態管理,初步解決重大風險“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做法,制定出臺《深圳市安全風險管控暫行辦法》,建立健全常態化風險評估管控工作機制,并在2020 年啟動新一輪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應急安全科技展現場
將專項整治攻堅作為消除重特大事故隱患源頭的重要手段,固化形成分年度壓茬推進的長效機制,已先后組織開展余泥渣土受納場、地質災害隱患和危險邊坡、地面塌陷、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老舊房屋、電氣火災防范、重大危險分部分項工程、山邊附近違法建筑等53 項專項整治攻堅行動,徹底整治消除了東角頭油氣庫、玉律民爆倉庫、福田花卉世界等一批重大風險隱患點。
按照“一村一策、分期分類、以治為主”的原則,深圳市大力實施消防、用電、燃氣、管線、交通安全綜合治理,著力解決城中村安全隱患問題,提升城中村安全管理水平。
深圳市及時應對城市運行中出現的新風險新問題,組織開展城市生命線、小散工程、危大工程、燃氣安全、地下管線等10 項突出風險系統治理,細化推進落實52 項針對性防控措施,有效化解城市安全突出風險。
實施高層建筑消防安全專項治理,推行高層建筑訪客教育活動,督促高層建筑按規定設置消防經理人、樓長、消防安全警示標識牌。
建成全市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在全國率先出臺《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規范》,啟用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各災種預警預報信息發布能力大幅提升。
深圳市全面實施東部海堤重建、防洪排澇及老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210 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區海綿城市改造建設工程。每年制定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計劃,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成效顯著,連續11 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
深圳市設立市級地面坍塌防治專業協調機構,統籌加強城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依托雷達探測車等先進裝備實現精準預警、有效處置。完成地震與海嘯監測中心和震害預測二期、活斷層探測二期項目建設。
組織修訂應急預案管理辦法,規范各類各級預案的編制工作,不斷增強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協同性。
以深圳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為引領,推動建立了57 個市級專項應急預案、10 個區(含新區)總體應急預案、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以及重大活動應急預案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市的應急預案體系。
深圳市每年發布全市應急演練計劃,近年來各區各部門累計開展演練3 萬多場,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斷得到檢驗和提升。
目前,深圳市已經形成以綜合應急隊伍為骨干、專業應急隊伍為依托、專家隊伍為支撐、志愿者應急隊伍為補充的應急隊伍體系。強化應急資源信息系統平臺運用,逐步建立完善了實物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生產能力儲備與技術儲備相結合、政府采購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方式。
深圳市與珠三角地區8 個城市、周邊城市簽訂《珠江三角洲地區應急管理合作協議》《深莞惠應急管理合作協議》,并開展多次區域聯動演練;與香港建立氣象預警、直升機救援等合作機制。
在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深圳市設置36 個市級專項應急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各行業領域較大以上突發事件的防范和應對。
健全完善季度風險會商研判機制、三防聯合值守機制、現場指揮部設置與運行機制、軍地應急聯動機制、應急物資調撥機制、突發事件內部響應機制、新聞發布和輿情應對等一整套工作機制,確保應急處置統一有序、反應靈敏、運轉高效。
深圳市牢固樹立以法治手段加強城市安全管理的理念,先后出臺《深圳市安全管理條例》《深圳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等36 部地方性法規、規章。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規劃“1+4”應急管理法規體系,計劃在2022 年之前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城市安全發展條例》等5 部法規。
5 年來,深圳市出臺黨政部門安全管理工作職責、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職責“兩個職責規定”,《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導則》《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通則》《危險化學品儲存柜安全技術要求及管理規范》等20余件地方標準,“深圳標準”體系得到不斷健全完善。
深圳市大幅提高隱患舉報獎勵額度,鼓勵社會公眾主動發現、積極舉報身邊的安全隱患。2019 年,核查屬實舉報2 916 件,發放獎金81.9 萬元,其中對1 起無證車輛運輸危化學品舉報案件,經查證屬實后給予舉報人6.9 萬元的重獎。
在年度應急管理和消防考核中,深圳市創新設置述職評價環節,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聽取各區政府、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年度工作述職,現場評分,增進社會各界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關心、支持、監督。
此外,深圳市培育扶持“公共安全義工聯合會”“第一響應人”等志愿團體,探索“志愿者參與公共安全社會化治理”模式。在國內首創巨災保險制度,引導保險機構、公眾參與災害預防和緊急救助,促進形成多層次的風險分擔機制。
深圳市依托移動互聯網等渠道,構建融媒體平臺,打造“學習強安”“應急俠”等品牌,分眾化、精準化開展宣傳教育。其中,“學習強安”APP 平臺總注冊人數超過300萬、企業14 萬家,參與學習、培訓人次超過1 680 萬。
打通廣播、電視、手機及公共電子屏、樓宇電視、電子路牌等信息發布渠道,可在全市2.3 萬塊電子顯示屏實時發布安全宣傳和預警信息。大力推廣高層建筑訪客安全教育活動,提升訪客避險逃生及自救互救能力。
深化組織安全生產月、消防安全月、交通安全日、“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市民安全意識和避險自救互救能力不斷提高。
全面推行“安全及應急管理第一課”行動,八類重點群體“開工第一課”“開學第一課”宣傳引導覆蓋率超過千萬人次。聚焦市民關注的安全問題,推出32 期“城市安全哨”專題節目,傳播安全知識,曝光隱患問題,觀看量累計超過1 500萬人次。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深圳市事故總量持續穩定下降,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從2015 年的447 人,下降至2019 年的295 人,累計降幅達51.5%。
同時,自然災害防治指標水平明顯提升。2015 年至2018 年連續4年保持氣象災害人員“零死亡”,成功應對35 年來影響深圳最強臺風“山竹”,實現“無重大災情、無人員死亡、無負面輿情”。森林火災受害率由2014 年的0.08‰降至2019年的0.02‰,未發生較大以上森林火災。
今年6 月,深圳遭遇10 年來最強“龍舟水”,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牽頭,會同氣象、海洋、水務、城管、交警等部門,第一時間預警預報、排查隱患、排除險情,成功應對此輪強降雨,全市未出現1 起重大災情和因災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