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楠楠

山東省煙臺市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加快構建先進的城市安全網絡體系,創新建設城市公共安全“煙臺模式”,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和安全突發事件處置能力。那么,煙臺市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思路是什么?“煙臺模式”包括什么?分別有何作用呢?
2019 年,山東省煙臺市國民生產總值為7 653.45 億元,居山東省第三位。煙臺市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支點城市。其經濟門類齊全,涉及礦山、危化品、交通、核電等幾乎所有高危行業領域。
近幾年,山東省煙臺市向著高質量發展階段進發。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的提升,而且是城市安全和民生環境的高質量發展。為此,煙臺市將經濟和安全“兩手抓”,成績斐然。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明顯加快,煙臺市人口、功能和規模在不斷擴大,安全問題逐漸突顯。目前,全市人口突破700 萬,城市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運行系統日益復雜;煙臺市是實體經濟大市,經濟門類齊全,城市產業結構偏重,事故風險等級較高;煙臺地處丘陵地帶,地理環境復雜,地上地下管網密布、縱橫交錯,近萬千米的各類市政管網存在陳舊老化、年久失修等安全風險,一旦發生事故極易造成次生、衍生災害,嚴重影響城市安全運行。這些都對城市安全發展及公共安全提出了新挑戰。
近年來,煙臺市大力實施科技強安戰略,圍繞維護城市安全進行了有益探索,為編織智慧化公共安全網積累了寶貴經驗。煙臺市組織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辨識評估風險源5 618 個,繪制四色等級安全風險分布圖,并建設了城市風險管理系統,實現風險源手機APP 上報、線上辨識評估、自動匯總分析、部門聯防聯控;充分利用5G 技術,大力實施智慧礦山、智慧交通、智慧工地等信息化建設,建立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漁船漁港信息動態監控,對所有危化品企業進行生產裝置自動化控制改造;所有“兩客一危”車輛全部安裝了衛星定位系統和安全運行預警與緊急避險系統;自主研發了社會消防安全管理系統,先后在1.6 萬家社會單位中應用,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風險。
新形勢下,城市安全發展需要新的助力,新挑戰也迎來新的解決方案。煙臺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發展的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應急管理部的部署要求,以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為目標,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努力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公共安全工作,從頂層設計入手,在組織架構、工作機制、制度保障方面提出創新思路,推動由單一抓安全生產向統籌抓城市公共安全轉變,努力構建城市安全發展新格局。
首先,在組織架構上,從過去各部門的“條塊分割”管理轉向“全攻全守”,成立了由市長任主任、各副市長任副主任的城市公共安全委員會,定期研究解決城市公共安全領域重要問題,全市“一盤棋”統籌謀安全、抓安全。
其次,在工作機制上,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系統化構建保障機制、高端智囊、管理平臺、綜合應急救援、警示教育的“五個一”工作體系,以高水平團隊助力煙臺高標準安全管理。
第三,在制度保障上,制定了城市安全發展實施意見、城市安全發展建設規劃,啟動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立法工作,提升安全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2018 年1 月7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城市安全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20 年,城市安全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建成一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在深入推進示范創建的基礎上,到2035 年,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更加完善,安全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安全發展城市。
2019 年,煙臺市被山東省確定為安全發展示范試點城市。2020 年7 月15 日通過復查驗收。
在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中,煙臺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市城市安全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10 個方面、41項重點任務,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深入推進落實。在全國率先出臺《煙臺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條例》《煙臺市森林防火條例》《煙臺市煙花爆竹燃放條例》等地方安全法規。在今年年底,預計發布實施全國首部地方城市安全發展綜合法規《煙臺市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辦法》。目前,煙臺市依托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技術支撐,正在編制《煙臺市城市安全發展建設規劃》,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
在2019 年5 月,煙臺市政府就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發揮其科技、人才優勢,為煙臺城市公共安全開展全面的體檢、評估,查找城市安全隱患和漏洞,編制城市安全規劃和預案,幫助培養公共安全人才隊伍,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煙臺市充分借助“智慧大腦”,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加快構建先進的城市安全網絡體系,打造以“兩云兩中心一基地”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公共安全“煙臺模式”,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和安全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兩云兩中心一基地”即消防安全云、工業安全云、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由煙臺市城市公共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相關工作的開展。
針對消防設施完好率低、維保不到位的問題,煙臺市引進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消防安全云”社會化托管模式,建設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線上監測和線下服務于一體的“消防安全云服務平臺”。消防安全云是為企業提高消防安全監測服務的新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運營公司已經成立,正在建設“消防安全云運營中心”。
工業安全云主要為應急管理部門相關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服務。其充分利用云科技,建立工業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將危化品、礦山、港口等高危企業逐步接入,統一監測預警。目前,工業安全云已初步建成危化品重大危險源監測系統,覆蓋所有一、二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建成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已將全市45 個四等及以上尾礦庫納入在線監測。
2020年,煙臺市投資7 800萬元,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進行深度合作,啟動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及配套場所建設,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智慧化手段,堅持關口前移,把城市安全運行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項目已于2020 年7 月進入試運行階段。
煙臺市政府投資建設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并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同成立合資企業——煙臺辰安科技有限公司,承擔中心運營服務,煙臺市政府以購買服務方式承擔運營費用。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實行“中心監測預警、企業及時處置、部門動態監管、城安委跟蹤督導”的工作機制,有效預防事故發生。
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整體上圍繞燃氣安全、電梯安全、供水安全、排水安全,開展城市安全運行監測及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已安裝物聯網硬件設備1 865 臺,通過覆蓋城市安全運行監測感知物聯網,對供水、燃氣管線、電梯等工程進行監測預警、風險分析,實現城市系統風險的及時感知、早期預測預警和高效處置應對,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主動式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開始運行至今,成功預警城市風險300 余起。比如,成功監測到可燃氣體一級超標報警19起,二級超標報警25 起,三級超標報警150 余起,其中一級和二級超標報警以專題報告的形式推送給燃氣公司和市排水服務中心進行現場核查和問題排查處置。

煙臺市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
綜合應急指揮中心依托清華大學先進的風險研判模型,整合分散在25 個市直部門的數據資源,接入動態監控視頻近5 萬路。面向城市各類風險及突發事件,整合包括突發事件基本信息、事發地周邊視頻監控圖像、移動指揮平臺現場圖像、周邊環境實時監測信息、專業部門分析研判信息、視頻會商、救援資源信息、處置任務進展情況等,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輔助決策能力,實現統一、高效指揮調度。
根據煙臺市災害特點,注重“防—抗—救”體系和機制的建設,構建防汛、森林防火、地震、危化品事故等專題應急指揮系統。將“人、地、物、事、組織、知識”有效關聯,層次清晰,滿足應急值守、事件報送、指揮調度的要求。通過指揮大廳視頻會商系統保障多部門協同合作,輔助指揮長快速進行綜合決策。全鏈條服務于綜合應急處置,做到眼中有圖、心中有數、腦中有策。
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已配合煙臺市應急局、煙臺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順利開展了7—9 月的防汛防臺工作;建設背負式單兵1 套,布控箱2 套,具備無線便攜圖傳和公網多鏈路聚合終端功能;配備海事衛星電話5 部,天通一號5 部,可以在無公網通信情況下,實現衛星通信;配備高清布控球2 套,三防手持終端26 臺,可保證多起突發事故現場多角度音視頻回傳。目前,已實現以指揮中心為軸,無人機、單兵、指揮車、通汛設備的協同作戰。
2019 年,在煙臺市福山區新建3 500 多平方米的現代化綜合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設置了44 個展示體驗項目,涵蓋消防、居家、交通、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多領域。以人機交互、虛擬現實等最新技術手段,打造高科技、沉浸式專業安全教育場館,提高市民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目前已向市民免費開放體驗。
每個人都是公共安全的受益者、參與者,煙臺市政府積極發動群眾、企業、單位全員行動,大力弘揚安全文化,營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安全文化的濃厚氛圍。
煙臺市注重從每一個市民做起,從體驗中培養安全意識。每年有近290 萬人次在現代化綜合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和46 個專業安全教育場館中,開展體驗活動。
注重從每一個企業單位做起,開展企業安全文化長廊建設,實施“百萬職工安全生產培訓工程”,推動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
注重從全社會安全宣傳做起,每年組織集中宣教活動,打造“安全宣傳一條街”150 多處,安全宣傳欄1.3 萬多個,在煙臺電視臺每月播出《聚焦安全》特別電視節目,編發市民安全常識讀本和公益短信,廣泛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知識。
綜上,煙臺市結合城市安全現狀和發展需求,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煙臺模式”,也為其他城市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提供了可參考的“煙臺方案”和治理經驗。煙臺市依托先進科技力量,為城市安全發展裝上“智慧大腦”,也為城市安全附上一層“防護網”,將安全滲透到城市的每一角落,守護人民的生命健康,維護城市的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