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 長沙,410000)
在臨床手術中,常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經大量的臨床實踐顯示,患者在全身麻醉蘇醒后會出現大幅度的心率、血壓波動以及蘇醒期躁動,對患者的健康以及手術的效果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1]。基于這種情況,臨床開始針對全身麻醉并發癥的預防采取有效的麻醉護理措施。本研究通過對我院骨科行全身麻醉手術患者給予麻醉護理干預,評價麻醉護理對骨科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蘇醒期并發癥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住院行全身麻醉骨科手術的患者120 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 例。觀察男40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38.4±2.6)歲。對照組男30 例,女30 例,平均年齡(40.7 土1.6)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術前評估可行全身麻醉手術;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術中發生嚴重并發癥,進行搶救、大輸血等搶救措施的患者;術后轉入重癥監護室(ICU)的患者;合并腫瘤、先天或后天性免疫缺陷者;近1 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1)護理人員需要保證手術室內的濕度和溫度達到適宜度數,患者所在的病房采光度好并且通風良好,衛生達到標準要求;(2)加強對手術需要使用到的醫療器械的管理力度,不是一次性的醫療器械均需要進行反復檢查,對其做好評估工作,確保手術能夠順利進行;(3)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緩解患者產生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治療的信心和配合度[2]。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麻醉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心理護理。手術前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流程,大概的手術時間,告知采取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以及麻醉蘇醒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使患者在做好心理準備的狀態下以積極、樂觀的情緒接受手術,減輕緊張感。(2)體位護理。手術結束后的麻醉蘇醒期,護理人員為患者調整體位至平臥位,適當約束四肢并在床邊加護欄,密切監視,預防在躁動期墜床。(3)呼吸道護理。在患者進入蘇醒期后,及時清除其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給予吸氧,維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4)疼痛護理。患者蘇醒后,麻醉藥效消失,會產生巨大疼痛感,酌量為患者使用鎮痛藥物[3]。
1.4 觀察指標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為麻醉蘇醒期的一種不恰當行為,表現為興奮,躁動和定 向障礙并出現不適當行為,如肢體的無意識動作、語無倫次、無理性言語、哭喊或呻吟、妄想等。若蘇醒過程中出現以上情況,則記為術后躁動發生[4]。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躁動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躁動發生情況對比
在全身麻醉手術后,患者從麻醉狀態逐漸蘇醒的過程被稱為麻醉恢復期,在這一階段,患者多會出現躁動、惡心、嘔吐等反應,血壓和心率也會上升,這被稱為麻醉蘇醒期躁動。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將會降低手術治療效果,甚至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在手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尚不穩定,再加上麻醉藥物殘留的藥效,手術創面疼痛以及導尿管刺激的共同作用,往往會令患者情緒暴躁,難以忍受,不利于術后恢復。
由于骨科手術的創面較大,并且手術位置多處于神經分布密集的區域,因此手術后的疼痛感更加強烈,而疼痛是引起麻醉蘇醒期躁動的主要原因。可見,術后及時利用鎮痛藥物緩解疼痛感是十分必要的,但需要控制好藥量,盡量將患者的身體固定,避免牽拉加重疼痛,同時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等方式減輕疼痛感,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而術前的心理護理由于令患者提前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也能夠增強術后對疼痛的耐受度,不會因為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而過度恐慌。
因此,術前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狀態,再結合合理的鎮靜、陣痛藥物使用,能夠進一步減少術后蘇醒期躁動的發生機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通過采用麻醉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減少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減少蘇醒期躁動,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