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董朝菊,李治飛,張 放,吳 濤
【導讀】在政府的引導下,晚熟柑桔生產零起步的武勝縣,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一躍成為晚熟雜柑“大雅”種植面積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縣,離不開帶著熱情、激情和資金,積極參與的眾多跨界人士,包括退役軍人、外鄉人、大學生……從他們身上,我們既看到了滿懷理念與信念的新農人身上的那股拼勁和韌勁,又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可期的武勝大雅柑產業的美好明天。
地處嘉陵江中游,四川、重慶兩省市結合部的四川省武勝縣,冬無嚴寒,是柑桔發展適宜區,柑桔種植歷史悠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武勝縣柑桔產業蓬勃發展,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品種不斷更新,種植技術不斷提高,果實品質不斷改善,柑桔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武勝縣農業支柱產業。武勝縣先后被列為“長江流域柑桔優勢區域規劃縣”“四川省優勢柑桔產業甜橙生產核心區”“四川省優勢柑桔生產示范縣”。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市場,2016年武勝縣開始全面開展深化柑桔產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通過多方論證及實地考察,將以“大雅”為主的晚熟柑桔作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來抓,聚集各項支農助農資金,出臺系列扶持優惠措施,全力助推“武勝大雅柑”產業發展,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柑桔產業發展熱潮。截至2019年底,武勝全縣柑桔種植面積已攀升到1.67萬hm2,其中,“大雅”雜柑種植面積超過1.18萬hm2,占該縣柑桔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一躍成為全國“大雅”雜柑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產業特色十分明顯。同時,以業主經營連片規模化種植為主,依托行業協會進行統一管理的現代化農業特色也十分明顯。
武勝大雅柑產業的快速崛起,離不開武勝縣委政府的運籌帷幄和科學規劃,更離不開武勝縣晚熟柑桔產業協會從土地調規調形、苗木種植、果園管護、果品銷售到資金籌集等對業主的全方位幫扶。正是有了政府及行業協會作為堅強后盾,提前搭建好了平臺,筑巢引鳳,才會有眾多縣內外工商資本和各界人士毫不猶豫地在武勝縣流轉土地,大面積種植晚熟柑桔。而這些規模化種植“大雅柑”的業主,絕大部分以前從未接觸過農業生產,更別提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果樹種植,柑桔對他們而言完全是一個陌生的行業,技術水平幾乎為零。在只有資本和熱情的情況下,經過近4年的努力和探索,他們的晚熟柑桔究竟種植得如何了呢?日前,本刊記者帶著好奇的心情深入武勝縣大雅柑各種植基地,對業主發展晚熟柑桔產業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與采訪。
今年42歲的楊波,出生于武勝縣一個普通家庭,1996年12月參軍入伍到西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邊防戰士。在部隊服役12年,期間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6次被評為“優秀士官”,兩次榮獲三等功,并在部隊期間考入大專院校學習了通訊專業。2008年12月,脫下綠軍裝,復員回到當地后,他不等不靠,更不抱怨,憑著在部隊培養出來的“老西藏精神”,積極投身創業大潮,于2009年9月在武勝縣金光鄉創建了“武勝縣民生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出欄優質肉牛100余頭。同時,采取“基地 +農戶”的模式,幫扶周邊農戶養殖肉牛,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短短幾年時間,楊波就實現了從部隊“優秀士兵”到 “現代農業兵”的轉型,書寫了青年退役軍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彩故事。
2017年受環保政策調控,楊波建在嘉陵江水系邊上的肉牛養殖基地被政府依法拆除,他又面臨著第二次創業的壓力。軍人骨子里那股拼勁沒能讓他停下來。2017年11月,楊波在考察肉牛養殖基地的時候,了解到武勝縣鳴鐘鄉正在大力提倡種植晚熟柑桔。經過進一步了解,楊波發現這是武勝縣委、政府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而大力扶持發展的一個新型農業產業,并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當地鄉鎮領導告訴他,可以先種晚熟柑桔,然后找個合適機會在當地再建一個養牛場,走種養結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想到既能繼續干自己原來的老本行 (養殖),又可以發展新產業,并且兩個產業可以結合起來搞,政府的支持力度還很大,楊波當即就決定干。
說干就干。在鄉、村領導的支持與協調下,2017年12月楊波開始在鳴鐘鄉響水灘村3組流轉土地200多畝,于2018年4月完成大雅苗木定植,并先后成立了武勝鼎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武勝縣長鑫家庭農場。
新的行業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從未接觸過柑桔種植的楊波,對果樹病蟲害的防治、果園日常的管護根本不知從何處下手,內心既擔憂又著急。怎么辦?學!他充分利用縣農業農村局及縣晚熟柑桔產業協會組織的各種培訓班學習柑桔栽培技術,積極向協會派出的包鄉技術員請教,并于2019年11月順利通過了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考核。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學習,目前他已基本掌握“大雅”的種植技術,果園管護水平名列全縣各業主果園前茅。在建好果園的同時,他還投入16萬元給果園安裝了多功能灌溉系統和監控系統。在實際生產中,他充分利用養殖肉牛產生的牛糞,將其腐熟發酵以后施入果園,極大地改善了果園土壤肥力和土壤結構。如今2年生的柑桔植株不僅樹勢健壯,長勢喜人,而且大都試花結果,預計2020產季產量可達1萬kg以上。
在問及種柑桔與養肉牛哪個更難的時候,楊波直言種柑桔相對較難,因為種柑桔有許多不可控因素,如病蟲害、氣候等,突發情況也比較多,管護內容多,如施肥、除草、打藥等。不過,這些困難都難不到這位信心滿滿的復員軍人,既然干了,就要把它干好。楊波深知幼樹管護的重要性,借助政府及協會的幫扶,他已漸漸克服了栽培技術上的困難,已能自如地處理柑桔栽培管理中出現的絕大部分問題了,并對種好晚熟柑桔有了一份小情懷,把目標從管護好果園轉向種出品質好的柑桔。
作為一名從干本縣鼓匠鄉來到鳴鐘鄉承包土地種植柑桔的外鄉業主,楊波特別注重與周邊老百姓搞好關系,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道理,他從不與村民斤斤計較。除了平時請附近的村民給自己做工,增加他們的收入以外,還為他們鋪筑道路,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深受當地百姓歡迎。
雖然創業之路并不平坦,但在家鄉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楊波退役不褪色,將自己的創業夢想植根于鄉土之間,不忘初心,勇于堅持,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退役軍人的不屈和堅毅。
張應作,湖南懷化人,卓燕家庭農場負責人。在種植晚熟柑桔之前,他和他的妻子長期在外做路基工程和建筑工程。2018年回娘家武勝探親的一次偶然機會,得知當地政府正在大力扶持發展晚熟柑桔產業,在妻子的堅持下,張應作放棄了一個努力了一年多才談好的工程,隨同妻子來到武勝種起了晚熟柑桔。2018年11月流轉土地440畝左右,在經過調形整地后,挖溝施肥,并于2019年4月起陸續定植。建園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到目前為止,不計政府的補助金,張應作種植晚熟柑桔投入的資金已接近200萬元,而這些主要來自于此前做工程積攢下來的錢。
問及這兩年轉行做農業的感受,滿臉笑容的張應作臉上露出了一絲絲迷茫和疲憊,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從事農業的確很辛苦,尤其是剛開始這段時間投入大,見效慢,而未來的一切還是未知數。此前他也從未接觸過農業,根本沒有柑桔種植經驗,果園管理一塌糊涂,心里曾打過退堂鼓。特別是2019年由于一次施藥搭配不當,導致柑桔樹葉子黃了,掉葉嚴重,而病蟲害卻沒有被殺死,他十分恢心,都快要放棄了。后來在縣鄉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下,他的這些果樹才逐步挽救過來。后來張應作也想通了,既然選擇了干這一行,就一定要把它干好,不然就不干。如今,他的那片樹齡不到2年的大雅柑果園,有的甚至定植時間還不足一年半,最小的植株只有1年零4個月,無不長得郁郁蔥蔥,樹形保持得也很好,絕大部分植株今年都抽梢4次以上,這在立地條件尤其是光照條件并不很好的川渝兩地實屬少見。指著園子里覆蓋樹盤的防草布,他向記者詳細地羅列著個中的作用和好處,咋聽就像個種植柑桔多年的農民向別人講解他的成功經驗那般。
如今的張應作對種植晚熟柑桔可謂是信心滿滿。記者在果園實地采訪過程中,他對田間操作技術幾乎是信手拈來,理論知識講得也是頭頭是道,完全看不出來是一個剛接觸農業1年左右的人。而他的技術、信心和動力都來自當地政府及協會的幫扶。張應作抓住每一次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的機會,認真向當地的種植戶及技術人員請教,及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張應作的身上,記者看到了新時代農業人對待技術知識的一絲不茍。看著他熟練地掐掉沒有用的晚秋梢以及樹干下部的萌蘗,翻看葉片上的紅蜘蛛,講解晚秋梢的去留以及晚秋梢如何順利老熟,不得不讓人相信他對技術的掌握程度已經是爛熟于心了。采訪過程中,不斷有園子里的工人過來詢問他有關施藥的方法,他都一一做了詳細而認真的解答。如今張應作是整個農場熟練的技術總管,負責全園的種植技術,同時,雇有10個固定工人。在安排工人按照他的指令和要求做好日常管護工作的同時,他幾乎每天也都去園子里轉悠,遇到什么問題會立馬解決。對這個原本對農業一竅不通的農場主,我們在內心深處無不豎起了大拇指。
采訪期間,附近的一位業主正好來找張應作,請教紅蜘蛛的防治問題。他告訴記者,周邊的種植戶們平時都會串串門兒,交流一下技術經驗以及農資信息等,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在采訪這位80后總經理之前,我簡直有些不敢相信,80后會選擇農業,投資種植晚熟柑桔,并且面積還那么大。見面之后的一番交流之后,我終于明白了這位80后總經理會選擇投資晚熟柑桔產業的理由。
楊黎是武勝縣番蜜家庭農場的法人兼總經理,2008年畢業于江西科技學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后從事過電焊、真空電鍍等工作,2014年開始自主創業,2017年在重慶主城區創辦了一家汽車維修公司,并取得了不錯業績。2019年8月,作為地地道道武勝農民的兒子,響應當地政府號召,與幾個同樣具有農業情懷的朋友,在多地考察以后,在武勝縣萬隆鎮桐柏村和燈籠石村流轉土地1 000余畝,開發建設晚熟柑桔示范園。9月成立武勝縣番蜜家庭農場,12月底土地全部調型完畢,2020年5月底完成苗木栽植,同時將簡易灌溉管道鋪設完畢。
與絕大部分業主一樣,楊黎以前也從未從事過農業,但在流轉土地自己種植晚熟柑桔以前,在其他業主那里學習了一些柑桔種植技術,算是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不過,自己突然要對1 000多畝地的柑桔園進行管護,而且還要對臨聘的幾十個農民工進行管理,對于楊黎來講壓力還是蠻大的,剛開始時也是一頭霧水。建園之前,楊黎多次參加由政府及產業協會提前組織的技術培訓,學習建園、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術,還向懂技術的專家及其他業主請教,一切按照標準化果園規范建園,不吝嗇前期投入。如今,栽植剛剛幾個月的小苗大都抽出了新枝,長出了綠油油的新葉。對于人人關心的技術,已不是這個此前從未從事過農業生產的80后的主要障礙了,陪同記者在田間實地采訪時,只見他熟練地摘心掐葉,介紹所發現的病蟲害,講解具體的防治方法。
采訪中,記者還深切體會到了這位80后的大學生超強的學習能力,以及能吃苦、敢創新的拼勁。果園管理房里堆放著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除草機、拖拉機、旋耕機……由于是學機械的,楊黎還經常自己動手改良這些工具,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其果園的地勢和操作條件。在前期的建園工作中,很多事情他也是親歷親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與其他業主的園子不同的是,楊黎園子里的苗子今年才定植,樹小,加上大部分是水稻田,前期改土工作量大,雜草也較多,整體看上去不及此前去過的其他幾個業主的園子。楊黎告訴記者,他栽植的苗子來自幾個生產商,因此苗木表現為參差不齊,經過幾個月的管護,有些樹苗已抽了幾次梢,比剛栽植的時候好多了。說起這些樹苗的變化時,他內心的那份喜悅已完全溢于言表。在記者對他管理好這么一大片水稻田果園心里捏了一把汗的同時,也能明顯感知到這位80后的信心和毅力。
采訪中,楊黎提及了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管理難度偏大。因為此前一直沒有接觸過農業,也沒有搞過人事管理,現在突然面臨這么大面積的基地,管理上一時還不能適應。由于面積過大,目前果園人工明顯不足,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有些忙不過來。二是資金壓力大。由于面積大,前期積累的資金已經差不多用完,政府的相關補助在巨大的前期投入面前可謂是杯水車薪。好在政府與協會聯合各大銀行為業主們的貸款提供了便捷,這讓他稍稍舒了一口氣。
從事農業很辛苦,但這位80后的大學生卻向我們詮釋了他們不畏艱難、不怕苦、敢吃苦、敢于挑戰的新時代風貌。
采訪后記: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明顯感受到了業主們對武勝縣發展晚熟柑桔產業的認可及熱情,都卯足了勁兒想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管好,雖然前期都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辛。記者走訪的位于不同鄉鎮的十幾家業主果園,像楊波、張應作那樣的果園幾乎是隨處可見,管理水平普遍比想象中要好得多。作為一個新近發展晚熟柑桔的產區,在沒有成熟的配套技術與生產模式可借鑒的情況下,能夠在規模快速上去的同時,果園管理也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效,實屬不易,武勝大雅柑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景愈加光明,廣大業主和農戶種好武勝大雅柑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從與業主的交流中可知,以業主經營為主體的武勝大雅柑產業能夠快速健康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行業協會全方位的服務,使得原本對晚熟柑桔種植一竅不通的業主們都成為了熟練的技術總管,全面負責自家果園的技術,有的還成為周邊種植戶的技術指導。政府及協會舉辦的各類培訓,以及各項精準幫扶,成為了業主們發展晚熟柑桔的堅強后盾,增加了他們做好晚熟柑桔產業的信心。在引導農民和業主積極種下大雅柑,做大武勝晚熟柑桔產業的同時,未雨綢繆,整合各方力量,依托行業協會,指導和幫助農民和業主認真種好大雅柑,武勝縣在培植新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方面,可以說是抓到了點子上,抓出了實效,值得各方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