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
參加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優質課評比,規定課文是三年級畫圖模塊中的《復制與粘貼》。搜索網絡關于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遍地開花,很多教學設計做得很精彩,也很巧妙。
那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出彩呢?沉下心來,我發現多數的教學設計都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卡通情境進行串聯,課堂上大多是對電腦技術的單純講解,缺乏人文教育的有效引導和滲透,那么,把人文素養滲透到這節課來不就是我的亮點嗎?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用成語故事串聯整體的教學情境,但我還是無法將其與人文精神聯系在一起。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教研組一位教師的發言讓我豁然開朗。她說:“利用《亡羊補牢》不就說明了做錯事情可以及時補救,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嗎?”靈感砰一下來了。我找到了教學和人文教育之間的契合點,那就是讓學生在復制圖形的同時,感悟“做錯事不可怕,及時補救來得及”的情感。在傳授“復制與粘貼”相關知識和訓練技能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豐富他們的人文知識,增強他們的人文意識。我又開始重新審視教材,深入鉆研教材,修改教學方案,課程結構竟這樣不知不覺地形成了。
經過再三斟酌、反復修改后,滿懷信心的我進行了第一輪試教。按照設計,第一個環節,我出示一幅亡羊補牢的圖,本以為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肯定會很快回答出來,可課堂卻是沉默的。
為什么會造成冷場呢?課后評議時,教研組教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是在教師提供的人文環境中慢慢進入狀態的,而你的教學設計是憑空讓學生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發生的,學生很難進入成語的環境。”在教研組教師的指導下,我重新設計了導課環節。第二天,帶著修改后的設計,我再次走進教室。
師:我們來做個游戲吧!看圖猜成語。真厲害,再來一個。
師在畫圖里打開亡羊補牢的圖,問:羊圈上有1 個洞,狼就會乘虛而入,叼走小羊,怎么辦呢?
學生忙答:補羊圈唄。
師又問:這里只有1 根木棍,用這根木棍補羊圈,肯定是不夠的,那你有什么辦法嗎?(引導學生說出復制粘貼,導入新課教學。)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成語故事作為導入,根據三年級孩子的水平,選擇由易到難的成語,既抓住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讓全班學生在一起回答的時候,增強自我的集體榮譽感,保持課堂的一致性和新鮮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接下來設計的幾個任務中,學生也是圍繞著成語開展,在學習技術的基礎上,理解了成語的含義,按照意思完成本課的技能學習。
【設計意圖】學習完技能,讓學生分享成語故事的意義,說一說自己對成語故事的理解,將自己的生活和課堂學習緊密地結合,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修改后的教學設計,通過幾個成語故事串聯任務,自然流暢地完成了教學的過程,既是一節信息技術課,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人文內涵的熏陶,讓信息技術課堂有血有肉。
這次賽課后,我從聽課教師的眼神中找到了肯定,獲得了自信。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貫穿人文教育,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而其中較關鍵的是,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需要。
組內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也比較一致:教學設計頗有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教學導入輕松有效,關注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過程較好地處理了復制與粘貼相關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問題。這是一次讓我難忘的賽課經歷,在這個過程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難,也收獲了許多。在探究“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人文內涵”的道路上,在不斷否定自己但又逐步走近成功的過程中,它展示的是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目標。
信息技術教育要跳出知識教學和技術培訓的窠臼,教師就必須注重自身的人文修養。對知識的傳授,對學生智力、生存及生活能力的培養,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而非教育的全部意義。教育所擔負的更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是鑄造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豐富、完善自己的心靈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只有當教師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之后,才可能通過相對廣博的人文知識教育,幫助學生獲得對人、自然、社會及其關系的全面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觀、價值觀。
課堂是教師授課和學生自學的場所,是一個由教師和若干有著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社區生活文化背景和不同性格、不同氣質的學生結合而成的文化生態組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和諧的人文氛圍,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弘揚人文精神、優化人文環境。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心靈接觸最微妙的場所。在參賽課《復制與粘貼》中,生動直觀、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為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喚起了學生積極的情緒變化和學習興趣,使得學習氛圍寬松、活躍,成了啟迪學生人文精神的最具誘惑力的無聲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