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真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復地的變化,制造行業也是如此,在培養專業化智能制造人才方面,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地位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隨著對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現狀的深入探討,其發展前景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文章基于此提出合理化的策略和發展目標,希望給我國智能制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智能制造專業領域,認真分析未來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諸多專業的集合體就是智能制造專業群。隨著我國制造行業的迅速發展,智能化的優勢進一步顯現,這就對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現狀,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完善智能制造專業群的作用能力,為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提供基礎,為制造業更加快速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隨著我國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高性能的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制造行業的發展趨勢,推進智能制造專業的發展是我國制造產業轉型的必然之路[1]。
高性能化的智能制造是生產領域的又一次轉型,將原有的生態鏈徹底顛覆。高性能化的智能制造將會涉及到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流程,涉及到整個行業不同工種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諸多細節問題。因此,基礎研究工種至關重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側重點,可以積極地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交流溝通,根據實際情況建設智能制造的實驗室或實驗項目,以便于將高性能化的智能制造真正的融入實際生產過程中。如果能夠通過有關部門和相關專業院校合作,將更加有利于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我國智能制造專業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目前我國對智能制造的推進十分迅速,很多企業都投入了智能制造設備。各種智能設備的投入能夠大大提升生產能力,同時很多生產線有工人轉變為機器人。這種狀態下,智能制造專業人才被社會企業大量需求,因此各大院校要積極的培養智能制造專業人才以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根據不同的產業,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智能制造人才,不斷和企業合作,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成為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各院校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建設智能制造專業群,積極探索,逐步完善對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建設,以便更好地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專業人才。
在發展智能制造專業群的過程中,打造專業的平臺以便于學生和技術型人才的溝通交流。專業的技術平臺能夠吸收更多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可以和高校或企業進行聯合打造,讓處于一線的技術人員能夠和校內學生進行直接交流,便于學生實踐,以及對行業動態的掌握。
雖然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投入巨大,也確實得到了讓人驕傲的成績。但是,目前智能制造專業群還處于發展中,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阻礙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
智能制造專業的教學和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需要一個健全的課程體系作為基礎,這樣才能給其提供一個可行的發展方向。但目前的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設置不科學,極大地影響了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當然,課程教學體系的不完善不僅影響著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同時也無法讓學生系統的學習到智能制造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知識鏈的斷層,導致學生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完整的串聯起來,學習難度也隨之加大。
智能制造專業是一門非常強調實踐能力的專業,僅僅擁有理論知識遠遠不夠。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才能讓智能制造專業得到更好的發展。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實踐過輕,理論過重[2]。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僅僅浮于表面,沒有實踐過的知識無法讓學生有深入的理解,因此一旦進入實際工作,就會面臨無法學以致用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發展。
智能制造發展迅速,這就要求智能制造專業群要隨時跟上發展腳步。因此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不斷發展中尋求新思維,新方法,以社會需求為指導,積極的改革專業課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群,以滿足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針對不符合教學需求,對人才培養無意義的一些流于形式的教學可以適當停辦,將學生的學習精力和教師的教育精力放置在更有意義的教學上。優化師資力量,實現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著重培養。
智能制造專業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理論層面,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因此與校外企業的合作教學是未來智能制造專業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聯合教學,打造概念工廠,讓學生能夠對實踐能力進行培養訓練,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工作中,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同時在實踐中找到自身不足,及時查缺補漏,為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奠定基礎[3]。
綜上所述,制造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已經在我國穩步快速推進中,對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的需求也將大大提高,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因此基于智能制造行業發展的現狀,尋求可持續,有效的改革措施,促進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建立健全,為我國智能制造專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