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建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重慶 萬州 404155)
2019年6月25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文《關于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19〕24號提出,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經過5年的努力,培養100萬名接受學歷職業教育、具備市場開拓意識、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農民,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帶得動的“永久牌”鄉村振興帶頭人隊伍[1]。
由于農機相關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和工作條件的艱苦性,在畢業生雙向選擇的政策下,農機專業畢業生面對更多的選擇時,自然向福利待遇好,地理位置和工作環境優越的大城市發展。
(1)農機管理部門人才總量不足。農機管理部門是行政事業單位,受政府編制控制,什么時候進人、進什么人完全由政府決定而不是由農機部門自己決定。學農機的不一定能進農機部門,進農機部門的大多是其他專業的人員,所以盡管有些地區農機人員編制已滿,但專業化程度不夠,專業與行業脫節,從而導致農機系統人員數量足夠,專業人才總量不足[2]。
(2)一線農機操作、維修人才總量不足。其一,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大多農機機手都是兼職,農忙時經常出現種植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無法找到合適機手的情況。其二,農機維修技術含量較高,沒有經過專業學習或培訓的從業人員無法掌握維修技能。以重慶市渝東北片區為例,專門從事農機維修的農機技能人才不足10人,而需要為周邊8個區縣的農機具提供售后服務,一到農忙季節售后人員忙得焦頭爛額、難以分身,大多時候只能通過手機視頻為用戶提供售后服務,無法及時為用戶排憂解難,嚴重影響農機具推廣。
由于農機行業較其他行業更為辛苦,風吹日曬、早出晚歸、待遇平平,導致農機從業人員流失率高。以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畢業生為例,從2014年至2019年共有畢業生135人,仍在從事農機行業的僅有8人,即平均每年的畢業生中僅有1.33人從業農機行業,流失率遠遠高出其他行業。
根據對重慶市各區縣農機技能人才調研,從事農機操作、維修的技能人才學歷普遍較低,95%以上為初中、高中畢業,大專、本科畢業生不足5%。以上情況導致大多農機技能人才缺乏系統的知識,在維修時無法將故障現象與故障原因融會貫通,大多只能維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故障。尤其是由國二升至國三排放標準,發動機引入電控模塊,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農機維修人員,顯得力不從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環保標準日趨嚴格,電控設備、液壓裝置、智能控制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將應用至農業裝備,這就對農機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機技能人才是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如何有效破解農機技能人才隊伍現狀,提高農機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苦苦思索之際,教育部實施的現代學徒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徑。
(1)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與企業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學院承擔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企業通過師傅帶徒形式,依據培養方案進行崗位技能訓練,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
(2)彈性學制。學生培養不再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打破現有學期界限,實現“農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農閑季節以專業理論教學為主,農忙季節以生產實踐教學為主,按季節循環組織教學,使教學環節與農業生產環節緊密結合。
(3)招生招工一體化。學生入校即入企,具有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學生入校經過企業面試選拔,與企業、學校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的“雙重身份”,明確各方權益及學徒在崗培養的具體崗位、教學內容、權益保障等。
(4)崗位培養、在崗成才。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培養模式相比,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重點體現在崗位培養、在崗成才。學生(學徒)理論知識由學校教師講授、技能知識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在企業崗位培養,最終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掌握核心技能,培育成才。
(1)切實提高技能水平。通過現代學徒制雙主體育人機制,破解教學內容與生產過程脫節的問題,培養技能人才更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切實提高技能水平。第一學年9~12月,在校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1~7月到企業裝配與調試崗位在企業導師指導下進行單崗培養,掌握單項技能,熟悉企業產品、融入企業文化。第二學年9~12月,在校學習崗位核心理論課程,為輪崗培養提供理論支持;1~7月到企業設備管理崗位、品質檢測崗位、售后服務崗位在企業導師指導下進行輪崗培養,掌握綜合技能。第三學年9~12月在校學習職業拓展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1~7月企業根據學生特長分配崗位,在企業導師指導下進行定崗培養。
經過三輪工學交替,在學校老師、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切實掌握崗位技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通,提高技能水平。
(2)留得住、干得好。學生從入學經過企業選拔,與學校、企業簽訂三方協議,就具有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學生經過在企業的單崗培養、輪崗培養、定崗培養,學生有效地融入了企業文化、適應了企業環境、掌握了崗位核心技能。畢業時學生在現有崗位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很難再跳槽到一個陌生的行業從零開始,大大降低跳槽的概率。
(3)提高知識技能的系統性?,F代學徒制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為現有農機技能人才系統的學習提供了渠道。為了適應農機技能人才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的特殊性,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堅持送教上門,教學重心下移,采取集中教學與分散教學相結合,農忙季節與教學環節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分階段完成學業。
經過前期的廣泛宣傳,2019級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招生錄取44人,其中16人來自企業員工、14人來自各區縣合作社農機技能人才、14人來自高中、中職畢業生。這44名學生,經過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進行培育,必定能為重慶市農業機械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由于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還未在全部專業推開,在運行過程中必定會困難重重。但是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在試點過程中已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一定能夠為農機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有效途徑,解決農機技能人才培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