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樹春 (泉州市住宅建筑設計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通過對傳統建筑院落空間與鄰里多場景的研究,結合傳統建筑繼承和發展創新的課題,在當下建筑新舊建筑風格融合轉型中,分析了傳統建筑院落空間的精華,在材質、形制上提煉傳統建筑元素,并引入創新理念,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和創新,賦予院落空間地域文化內涵,打造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鄰里場景。
如何保護與傳承傳統建筑的精華,是地域文化的自信體現,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大使命[1]。只有尊重地域文化,認同地域建筑特色,才能較好地保護傳統建筑地域文化,從根本上實現保護和傳承同步,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接受更多外來的差異文化,做到多種文化兼收并蓄,并不失本地域文化傳統建筑特色,這對傳統建筑的長遠發展及其傳承都具有深遠的意義[2]。
傳統建筑善于借用合院體系中的街坊、里巷、院落的概念,創造了具有群體聚合又有歸屬感的院落空間。在滿足功能基礎上講究空間韻律,建筑群體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整體布局,中軸線左右兩側對稱或均衡布置,又以庭院為單元橫向拓展,建筑群體就是以重重院落一個個相套向縱深發展,而以橫軸線為主的橫向發展則配置以門道、走廊、圍墻等建筑,分隔成若干卻又互有聯系的庭院。在空間層次上層次漸進變化,以開放城市空間到庭院空間及私家空間三個層次組合關系為主線,創造出層次豐富的城市空間。城市空間通過主干道與步行林蔭道相銜接,并將人行流線與車行流線完全分開。入口設院門及通透的院墻作為院落的前奏空間,建筑群落圍合成合院形式,在入口和中庭部位留出較大公共活動空間,人們由城市外部開放空間進入組團公共庭院,再進入院落,然后進入私家空間,并通過院墻、院門及通透式小圍墻形成可供鄰里交流的庭院空間,經過不同層次的庭院相鄰空間,經過了一系列的室外鄰里空間,使鄰里交往成為一種必然,極大地加強了傳統密切的鄰里關系。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觀[3]。
傳統建筑特別重視建筑的群體組合美,建筑的群體組合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又靈活采用了自由式組合,不僅考慮了建筑內部各功能與外觀相互協調,也特別注意建筑與社區環境的相互融合,在建筑與景觀間塑造很多小品與植栽樹種,進入相對封閉的院落空間后,曲徑小道步移景異,建筑層次高低錯落有致,傳統建筑元素花飾的運用充滿靈性,因地制宜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協調,這樣富有特色的建筑與環境景觀生態有機融合,給人以古樸清新的感覺,體現了建筑藝術與自然相協調,創造出和諧共生的建筑與環境[4]。
對于傳統建筑而言,運用于建筑物的柱飾、欄桿、屋頂等細節部分的裝飾符號,就是汲取傳統建筑的幾何紋樣、圖案等特有元素,加以提煉并創新,結合新材料新工藝,汲取各方先進文化精華,保留下傳統文化的元素,并結合新時代要求創造運用新元素,既增加了地方文化特色又不失創新,形成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5]。
對傳統建筑有了認知,努力弘揚本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地域建筑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共識,還需提煉地域特色精華。演繹有地域風格的現代建筑文化,就要正確尊重傳統文化的延續。不是簡單地模仿抄襲傳統建筑元素,而是要深刻地研究其歷史文脈內涵與地域文化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取向都在發生變化,傳統文化也不斷進行融合并形成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通過分析傳統建筑的藝術形象造型元素,在繼承中努力創新,使傳統建筑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都達到了建筑功能與藝術的高度統一。
傳統建筑如何結合現代新功能元素開發成有價值又有文化底蘊的新建筑,成為可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在合理利用傳統建筑成片開發改造的基礎上,突出街區主題,引入時尚元素,打造新商業概念街區,創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又新穎時尚的空間,使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建筑形態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密不可分,社會在發展、現代技術在進步,建筑新材料也不斷發展,一些傳統的工程做法逐漸被新技術、新工藝所取代,并且在節約土地資源和環保節能等方面要求更高。如傳統建筑的木門窗、木制品構件被鋁合金門窗、飾物構件取代,傳統建筑外墻黏土實心磚被空心磚取代,傳統油漆彩畫工藝運用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建筑智能化網絡系統等這些現代的技術工藝得到廣泛地應用,符合現代人的生活要求,并賦予傳統建筑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①應用CIM數字化建設平臺:建立統一的社區數字化信息平臺,實現社區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CIM平臺功能向城區拓展,運用到城區的聯片開發建設。②空間集約開發:TOD導向開發強度梯級分布、“疏密有致”空間布局、功能復合、地上地下綜合利用、地下管廊集約規劃布局建設,基本實現資金平衡;公共服務設施與交通站點無縫銜接;充分開展地下空間開發建設。③建筑風貌與立體景觀層次:采用地面、平臺與屋頂、垂直綠化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立體多層次復合綠化系統;按均好性要求配置空中花園陽臺;基于地方風貌基底與城市肌理,建立完整風貌控制體系;打造社區文化標志建筑物(含構筑物)。④綠色節能應用模塊化:應用綠色建材、建筑裝修一體化;提供模塊化戶型組合和菜單式個性裝修等定制服務。對標綠色建筑全覆蓋要求,綠色建材應用比例爭取不低于新標準。⑤綜合配置共享空間:建設綜合型社區鄰里中心,分散配置街坊共享空間,通過建筑底層架空開放等形式,創造開放共享空間。
營造社區文化氛圍,促進社區的人文價值體系形成。圍繞相關的鄰里文化元素,通過以下表現形式,加強塑造未來社區鄰里文化,在整體視覺形象上強調色彩、形態方面的藝術化打造,創意化融入文化元素,增強社區文化形象的可識別度與社區居民的歸屬感。
首先滿足居民各類功能需求,不同年齡段群體之間既有各自獨立的專屬活動空間,又必須有相互交叉活動場所;其次因地制宜的空間組織形態,多樣化的活動空間,鼓勵短距離出行,各種活動相互毗鄰,所需時間和能源較少。特色文化公園、廣場開放式交流、放松休息功能;利用有蓋連廊打造公共空間,社區封閉式管理空間,半封閉式交互需求功能,進行文化展示、交流學習。
社區內部封閉式管理空間實現人車分流。提高社區慢行交通網絡密度,配置社區風雨連廊等。
建立智能停車系統,提供車位管理、停車引導等功能;通過共享停車提高車位利用率,實現5分鐘取停車。應用自動導引設備(AGV)智能停車技術等。完善社區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布局,預留車路協同建設條件,如無人駕駛、智能交通運行等。
通過鄰里公約、規章等形式建立起軟性、硬性的制度,實施社區服務換積分、積分換服務制度。構建一個互助共享交流線上社區平臺,含非貨幣介質服務應用功能,可以完成統一的時間支付、自愿支付。依托“社情通”,將居民可共享的資源、所需的服務(居住房源共享、閑置物品發布、共享技能發布、社區活動發布等)在線發布。搭建居民一站式綜合辦事平臺,提供社會保障、車主服務、生活繳費、醫療詢問、文化娛樂等功能,通過該平臺實現消費與需求信息匹配。
泉州城南片區整治項目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不斷追求院落空間形態的創新,并著力挖掘外觀和造型的地域風格,無論在組團布局、院落空間、商業業態還是選材用料、工藝技術等方面都匠心獨具。項目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并在2003年度優秀住宅小區設計中的評選中獲得福建省優秀城鎮住宅小區設計省優一等獎和建設部城鄉建設優秀設計部優三等獎。這得益于項目整個實施團隊多年來對傳統建筑地域文化的深耕解讀與銳意創新,通過尋求傳統地域文化和現代時尚生活的契合點,將傳統建筑院落空間格局蘊含的地域文化表達得淋漓盡致,并創造性地融入現代生活和未來社區理念,這也為今后城市舊城改造傳統傳承與現代發展的探索提供了成功典范。我們相信創作更多這種傳統地域文化與時代新風尚相融合的優秀建筑作品,必將取得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