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華 張方晴
(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210014)
城市快速路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城市快速路項目多為改造項目,受周邊環境影響較大,傳統的設計手段已很難滿足復雜的設計需求。2017年,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公路水運工程BIM技術應用的指導意見》(交辦公路[2017]205號),提出了公路水運工程BIM技術應用的發展目標,促使BIM技術在交通行業的應用深度、廣度快速提升。本文即以徐韓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項目為例,對BIM技術在城市快速路改造項目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徐韓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位于徐州市東北部鼓樓區、銅山區及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道路分為徐韓公路和金港路兩段,其中徐韓公路段起點位于秦洪立交(三環北路與三環東路交叉),沿現狀G310向北至京臺高速,全長約3.556 km,金港路段西起秦洪立交,東至錦繡路,全長約2.46 km。設計中主線采用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車速100 km/h,輔路采用城市主干路兼一級公路標準,設計車速60 km/h,設計內容主要包括秦洪互通立交橋(見圖1)、徐韓公路高架橋、徐州北互通立交橋、金港路高架橋。

圖1 秦洪互通立交橋
徐韓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為改造項目,沿線條件十分復雜,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 沿線經過住宅區、工廠區、鐵路區等,其中,徐韓公路沿線主要以農業用地、居住用地及工業用地為主,金港路沿線主要以工業用地為主。
2) 沿線相交道路多。徐韓公路共有相交道路14條,另外徐韓公路與京杭大運河相交,現狀下穿鄭徐客專,北側緊鄰京滬鐵路(見圖2);金港路共有相交道路3條。

圖2 徐韓公路沿線情況
3) 現狀管線條件復雜。徐韓公路現狀設有埋地國防光纜、架空桿線、路燈管線等;金港路現狀設有雨污水管線、路燈管線、給水管線、埋地弱電、電力管線、國防光纜、架空220 kV、10 kV電力鐵塔及弱電信號塔。
4) 地質條件復雜。根據沿線地質調查,徐韓高架及徐州北互通存在巖溶發育區,巖溶發育程度為強發育,巖溶多以溶(隙)洞為主,見圖3。

圖3 沿線地質情況
基于以上項目特點,徐韓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在設計中存在諸多難點,傳統的設計方法面對復雜城市快速路改造項目時,已難以滿足設計需求,主要體現在驗證設計成果的合理性、復雜節點設計等方面,具體情況[1]如下。
由于項目沿線條件復雜,設計中需考慮各種因素,導致路線設計線型復雜。在復雜項目傳統路線設計過程中,平縱曲線往往分開設計,因此經常會出現平面線形設計很好,縱曲線也符合規范要求,但平縱曲線結合后出現不利點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借助BIM技術,以三維的形式設計或者進行路線驗證,以達到設計最優的目標,同時通過模擬駕駛,體驗真實的駕駛感受。
傳統設計在進行紅線核查時,對橋梁上部構件、人行道外邊線與紅線之間的距離,通常是以關鍵點核查的方式,對可能超出紅線的位置進行測定,通常一個項目需要核查幾百個關鍵點,不僅工作繁瑣,還容易出現錯漏。為提高核查的效率和準確性,需要借助新手段來進行核查工作。
項目沿線與既有路、橋交接較多,且現狀存在多種管線,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經常會存在新舊交接的設計,如與既有路、橋的交接設計,與現狀管線的交接設計等,但是由于測量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通常采用設計預留、施工現場調節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新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精細化設計。
該項目存在串珠型溶洞,對設計施工產生不利的影響。傳統的設計多以剖面形式反映地質情況,較難立體直觀地反映溶洞的真實樣貌,影響設計與施工的效率。因此在復雜地質路段,需采用三維的設計方法進行快速設計,同時為施工提供技術支持。
根據項目的特點和傳統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借助BIM、GIS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同時通過工程實踐,對城市快速路改造項目BIM技術應用方法進行總結。
通過建立傾斜攝影模型,在三維空間環境下測定橋梁上部結構、人行道外邊線與周邊環境、現有建筑、用地紅線之間的位置關系(見圖4),對超出紅線的位置進行方案優化[2]。同時通過將BIM設計模型與現狀模型融合,對新舊交接處道路、橋梁進行設計驗證,并模擬真實的駕駛感受[3],確保設計方案的精確性,見圖5。

圖4 基于BIM+GIS的項目控制線核查

圖5 基于BIM+GIS的新舊工程銜接設計
基于以上設計方法,通過BIM+GIS的融合應用,為城市快速路改造項目的方案比選、方案優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由于項目沿線地質包含溶洞,對設計施工極為不利,而采用BIM技術建立三維地質模型可實現地層三維可視化,并且可以查詢地層信息。項目通過建立高架橋梁段三維地質模型(見圖6),實現溶洞可視化,直觀了解到該段溶洞多為串珠型溶洞。利用BIM模型采用平面與剖面結合的設計方法[4](見圖7),可以提升效率。

圖7 三維地質剖切面

圖6 三維地質模型拆分地層
同時借助BIM模型對施工進行交底,建議施工時對溶洞進行處理,找到穩定的中風化灰巖持力層,后期勘察結合地質雷達、高密度電法等手段,進一步探查施工區的溶洞分布范圍。
改造項目管線設計需重點考慮已有管線的分布情況,因此在設計中應做好管線的避讓和高程交接,同時還應注意與路橋等主體結構的關系,避免發生碰撞。本項目在設計中通過建立現狀與設計管線的BIM模型,在設計的過程中進行管線之間、管線與主體之間的各項核查工作,對管線高出路面的部分進行改遷(見圖8),管線與主體碰撞的部分進行調整(見圖9),為后期節省了大量變更工作量。

圖8 管線突出路面的部分

圖9 管線與主體碰撞的部分
本文結合徐韓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項目,通過對城市快速路改造的特點進行總結,探索了一套BIM技術在城市快速路改造設計中的應用方法。①通過BIM+GIS技術的應用,在三維環境下對紅線進行核查、新舊交接處進行設計等,從而優化設計方案;②建立地質模型,對復雜地質情況進行分析并設計,從而實現精細化設計;③對管線與主體結構進行核查,發現設計中的錯誤并及時解決,提升設計的質量。
BIM技術作為設計的新工具,只有與設計深度融合,充分發掘傳統設計中不易解決的問題,才能真正發揮BIM技術應用的價值,更好地為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