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英
(南平市房屋征收中心 福建 南平 354200)
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心系群眾、圓夢安居的有效舉措。近幾年,閩北致力于棚戶區改造建設,改善了群眾的居住環境,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形象,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但是在房屋征收、創新融資、建設進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嚴重制約了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實施。如何高效推動閩北棚戶區改造是當地政府必須面臨的問題。
2018年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有20個,開工任務共有2471套(戶),已基本建成1114套(戶),總投資13.56億元,比2017年增加1.05億元,8.39%;2019年有19個,開工任務共有2802套(戶),已基本建成649套(戶),總投資金額為15.2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68億元,12.39%;2020年有18個,開工任務共有2541套(戶),已基本建成1156套(戶),總投資金額為15.44億元,比上年增加0.2億元,1.31%。
(1)征收補償費用高。由于房價上漲,部分被征遷群眾的期望值超出了政策規定的補償范圍,部分群眾不配合甚至阻礙房屋征收。
(2)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法律有待完善。目前,相關部門按照房屋重置價對集體土地上的房屋進行征收,而國有土地上的征收是按照評估價進行,兩者征收補償差異明顯。
(3)違法建筑難以認定。個別市、縣因歷年房地產政策比較模糊等,老舊片區無證照房屋較多,框架和混合結構的多層建筑較多,如何認定違法建筑成為和諧拆遷的關鍵。
為了解群眾對棚戶區改造的滿意度,采用隨機方式,在南平市延平區向群眾發放200份調查問卷,收回165份有效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2.5%。電話調查100個,有效回復72個,有效回復率為72%,調查結果見表1。
支持棚戶區改造的群眾占多數,比例為63.29%;不太支持的群眾占32.91%。群眾對棚戶區改造實施效果滿意的達94.51%,不太滿意僅有3.8%。在支持棚戶區改造方面,不太支持棚戶區改造的群眾,主要是因為未明白棚戶區改造的意義、舍不得老房子、對政策法規不了解等。在棚戶區改造效果滿意度方面,不太滿意的原因是群眾認為自己利益受損、補償安置未達到預期、回遷時間長、棚戶區改造戶型結構不滿意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表明,大部分群眾對棚戶區改造的實施效果比較滿意,群眾對棚戶區改造的認同度較高,但因為政策法規宣傳不及時和棚戶區改造居民對老房子的情感等因素,影響了群眾對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支持。
棚戶區改造工作所涉及的群眾大多經濟收入偏低,處于中低下水平。隨著城區商品房價格上漲,被征收人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房安置,直接導致房屋征收補償數額偏高。部分人遲遲沒有簽訂補償協議,希望多得補償款,導致征遷難度加大、協調時間延長。此外,籌備辦理項目立項、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證件耗時長、難度大。

表1 群眾對棚改的態度和效果滿意度
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是政府當前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盡管國家加大了對閩北棚戶區改造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下撥的補助金額不低于上一年度,省級也大力支持增加投入,對財政困難地區的棚戶區改造項目予以資金傾斜[1],但下撥的補助資金有限,主要依靠地方配套資金,棚戶區改造項目大多經濟利益不高,很難吸引社會資本。閩北地處山區,政府財力不足,各項產業在福建省排名較后,資金缺乏。
雖然政府對棚戶區改造項目提供了一定補償,但現有的補償標準與房屋自身價值相比差距太大[2],且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基本是毛坯房,需要居民裝修后才能入住,這給收入較低的棚戶區改造居民增加了經濟壓力。應進一步完善征收安置補償政策,綜合考慮當地房地產市場價格、人均收入等情況,適當提高安置補償標準,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可行[3]。同時,要嚴格遵守房地產評估制度,依法依規控制棚戶區改造成本。
盡快出臺集體土地居民征收補償辦法,為妥善解決集體土地房屋征收問題提供充分的政策依據。應對有房屋但戶籍不在冊的人員給予相應補償,不考慮安置,例如返鄉離退休人員、在校學生、華僑等。
成立由自然資源、住建、公安等部門組成的違法建筑處理工作小組,探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方案,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推動房屋征收順利進行,進而推進整個棚戶區改造項目。
(1)加強政策法規的正面宣傳,在政府網站上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政策,口頭宣傳時要使用群眾能聽懂的語言。
(2)引導群眾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征收安置中發生的矛盾糾紛,及時協商溝通消除誤解。對于認為越拖越有錢的“釘子戶”,要積極糾正他們的錯誤想法,不能過度退讓妥協。如果高價補償,則對先簽訂協議并搬遷的被征收人不公平,可以尋求法院訴訟方式解決。
(3)做好棚戶區改造項目信息公開工作,加大透明度,通過政府網站、電視、報紙等平臺及時發布房屋征收安置補償信息、棚戶區改造項目建設進度等,讓社會監督棚戶區改造各個環節。
(4)采取適當方式,最大程度避免網絡信息對棚戶區改造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一是發改、自然資源、住建、環保、消防、電力等部門適當減少項目立項、審批、建設、配套、驗收備案等環節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督促項目進度,對于前一年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在第二年仍未開工、停滯建設時間長或爛尾樓工程,住建部門應盡快制定項目退出轉讓機制,切實保護棚戶區改造居民的利益。三是注重征收房屋造成的間接損失。有關部門對因征遷造成就業、上學等困難的居民給予適當幫助。
2020年之前,閩北部分棚戶區改造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模式,這種融資方式雖然在短期內成效顯著,既能提前完成棚戶區改造計劃,安置棚戶區改造居民,又有利于房地產企業去庫存,拉動消費,但增加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由當地政府為棚戶區改造項目融資兜底,取消政府購買棚戶區改造服務融資方式,可有效控制新增的政府隱性債務。
應多方籌集資金,繼續爭取政府政策支持。財政部門對符合條件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給予一定比例和期限的貼息,積極爭取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能延長債務期限,最長可達15年,而且利率較低,是國家嘗試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的有效措施[4]。據此,閩北新開工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在滿足收支平衡的條件下,可發行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融資。與此同時,政府應建立健全問責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吸引民間資本,對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和資金使用管理有問題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追責,確保專項債券和資金使用合理。重視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各地申報棚戶區改造項目計劃時,應根據當地政府實際財政情況出具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報告,只有本地財政具備相應支出能力才能申報棚戶區改造項目。
棚戶區改造一手牽著困難群眾,一手牽著黨和政府,是不可缺少的民生橋梁。雖然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稅收優惠政策、土地供應政策和拆遷安置補償政策等,但是仍需多方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合力推進。通過優化政策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加快實施進度,創新融資方式,化解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保障棚戶區改造順利進行,改善棚戶區群眾住房條件,推動閩北住房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效帶動棚戶區周邊和片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