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飛

無錫市南長區有兩座水仙廟:南水仙廟和西水仙廟。南水仙廟祀無錫縣令王其勤,西水仙廟祀無錫縣令劉五緯。兩位縣令在無錫地區政績卓著,受到百姓的愛戴和崇敬,遂建廟祭祀。
無錫南水仙廟
南水仙廟,原名雙忠祠,又稱松滋王侯廟,俗稱南水仙廟,位于南上塘塘涇橋堍南長街598號,祭祀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筑城御寇的無錫知縣王其勤。雙忠祠最初是為祭祀南宋文天祥部將麻士龍、尹玉兩位將軍而修建。麻、尹二將于宋德元年(1275年)在常、錫交界處抵抗元兵,戰死于五牧南彭郎村,當地民眾為他們立廟奉祀。民國年間,無錫人黃元杰在其所撰《尹麻二將軍忠跡碑記》中記載:“南塘為運糧要道,相傳元明之間,漕艘多阻,因建水仙廟而其患始息,其神即麻、尹二將軍。當時占地四分,迨清康熙年間,高菖生、周詢捐地五畝一分二厘五毫,建造松滋王侯廟,而水仙廟額未改。是則雙忠祠在前,而松滋王侯廟在后,均足以享祀千秋,永垂不朽矣。”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記載,麻、尹二將軍廟“在五牧南彭郎村,祀宋文天祥部將麻士龍、尹玉。麻、尹與元兵戰死于此,土人立廟祀之,俗稱雙廟。又有廟在南門外,國朝康熙間,割其地別建南水仙廟,僅存三楹,兩處并列祀舊志?!庇梢陨嫌涊d可以看出,無錫境內的麻、尹二將軍廟共有兩處:一處是在二人戰死的五牧南彭郎村;另一處在南門外,即南水仙廟所在地。因廟址在運河旁的驛道上,航行于運河之上的漕軍、運丁和漁民船民經過這里,大多會在此??啃ⅲM廟祈禱,遂奉為“水仙”。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當地民眾為紀念明嘉靖年間的無錫知縣王其勤,在雙忠祠南側另建一廟,因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故取名“松滋王侯廟”。王其勤,字明敏,號少月,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湖廣松滋(今湖北松滋)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進士,授無錫縣知縣。當時,倭寇從我國東南沿海大舉入侵內地,無錫告警。就在他到任后的第三天,他召集地方耆老士紳,商議抗倭與修筑城墻。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二月初九至四月二十,用了70天時間,將原來無錫土城垣修建成一座周長18里、高2丈1尺的磚石城墻。接著又向民間募兵,將招募來的兵卒編成窯兵、腳兵、弩兵、僧兵、柴兵、子弟兵、義勇兵、園兵進行訓練。倭寇入侵時,他親自督戰,歷時18天,擊潰倭寇,保護了全城百姓。王其勤不僅抗倭取得特別功績,在任期間還進行糧畝清理,改進田賦,興利剔弊,功績卓著。離任時,“士民攀送載道,詞詠成帙”。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記載王其勤:“嘉靖三十二年任。倭躪江南,無錫城久廢,民情洶洶將潰。其勤至,官之三日,即召父老謀筑城,令仕宦之家與百姓分任版鍤,而身自率之。三月城成,倭突至,登陴固守,邑竟以全。當是時,邑中田賦積為叢奸之藪,至有田者不盡出賦,而出賦者不必有田,其勤乃履畝丈量,厘正其稅數千石,遺愛至今不衰?!睙o錫民眾為頌揚他的功績,特建祠廟。祠在惠山,名松滋王公祠,廟即在南水仙廟,名松滋王侯以示紀念,并定于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傳說王其勤生日)舉行廟會紀念他。
對于無錫南門外松滋王侯廟創建的經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九月,無錫知縣徐永言在其所撰《南水仙廟免糧碑記》中做了詳細記載:“南塘運道所經……漕艘多阻,因建水仙廟,而其患始息。其神為宋季麻、尹二將軍,而王公像實鼎足焉。廟極湫隘,歲久,益頹壞不治,行道傷嗟,蓋有年矣。今上御極以來海宇蕩平,洽其畢舉,大化翔洽,時和年豐,邑之士民益念公德謂有大略如公,為全城保障如公,而僅以一龕樹古廟,甚非所以慰神靈,永思慕也。乃于舊址之南數武,募辟基五畝零,謀構堂以奉公像。既得所請,贏者輸財,貧者輸力,歡欣奔赴,不數月而廟成。倡斯舉者,邑諸生李龔森等;舍基者,學憲高公從孫諱菖生等;捐資者,封翰林院編修周諱公謨等也。至于里耆倡義,殫心力以董其成者,丁朝憲、馬劍、丁際昌等十余輩尤汲汲焉,不益見公之遺澤長,而錫民之感恩切也耶!”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經廟前,停舟片刻,命太監代為祭祀,并制作“翠輦停驂”匾額懸掛二門。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廟宇重修時建了兩邊的耳樓及遺愛堂,并在廟的左邊建了三間廟堂,移進麻、尹二將軍靈位。嘉慶十四年(1809年),拓地擴建,增加五間后廳,在廟的后面辟了一片園林,名為“憩園”。咸豐年間被毀,同治年間又重建。重建后的廟宇有山門、二門、戲臺、大殿、酒廳、茶廳、蠶食殿及右邊的雙忠祠正殿、書廳等建筑。在酒廳、茶廳之間的墻上有王其勤所書“湖山勝概”刻石,一石一字,筆畫渾厚遒勁。這是他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患平息時期,感慨于美好湖光山色,為梁溪河畔西定橋上建亭書寫的匾額。道光十八年(1838年),亭子倒塌,鄉人楊庭芝將王公手跡四字刻石移到廟內,并請邵涵初篆書跋文一塊,流傳至今達四百余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其勤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逐漸被神化,最終成為老百姓心中的“神仙”。每年農歷三月初七,人們在南水仙廟前臨古運河舉行廟會,互易商貨,交通南北,從家用器具到民間小吃,花樣繁多。更有藝曲、雜耍藝人的表演,如蕩湖船、走高蹺、打連廂、唱道情、唱灘簧、說因果、小熱昏、小電影、賣拳頭、變戲法、提線木偶戲、猢猻出把戲等。
1928年,南水仙廟內創辦了培南小學;1930年,擴充為培南(初級)中學;1933年,因經費困難中學停辦,單辦小學。之后,學校曾停辦。1941年,該校教師邱寶瑞由中共地下黨委派,由滬回錫開展地下斗爭,他利用父親原為培南中學校董的關系,重組校董會,各方籌集資金,恢復學校,并作為共產黨南京情報站的聯絡點。邱自任校長,周旋于日偽軍政警商各界,收集情報。在1942年至1944年,先后介紹愛國志士到茅山參加抗日,為根據地采購藥品和通信器材,對被捕入獄的地下交通站同志給予接濟、傳遞信息。到無錫解放前夕,培南小學掩護了許多同志。中共無錫工委常駐在這里,前后四任書記,有周克、諸敏、高山三位同志先后在學校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1950年,柳亞子先生到南水仙廟參觀中共地下活動的密室等工作場所,欣然賦詩:“力抗倭留史跡,滅親大義見謀猷。培南領導金閨彥,遺事休息五路頭?!?989年,南水仙廟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成為無錫市道教協會所在地。2007年,無錫市南長區委、區政府投資500多萬元進行擴建。2008年,啟動建設道教音樂館和道教博物館,并增設了宗教體驗、民間作坊展示、作坊產品銷售等場所。修復后的南水仙廟改名為“水仙道院”,并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成為古運河畔弘揚道教文化、展示道教藝術的重要場所。
無錫西水仙廟
無錫西門太保墩上的西水仙廟,所祭祀的是明代天啟年間的無錫縣令劉五緯。西水墩,舊稱窯墩,原系明太保秦金的別墅,故又名太保墩。后邑人在別墅廢址上建關帝、水仙二祠,祀明嘉靖年間抗倭殉難的何五路等36位義士。清初,改祀明天啟年間無錫知縣劉五緯,故西水仙廟又稱劉侯廟。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記載:太保墩“舊名窯墩,運河北來至是分流入梁溪,而墩實當其沖。西南為西定橋,后倚城堞,進西水關百余武,即太保秦端敏居第,是墩蓋嘗屬之故名。今有西水仙廟,俗又名水仙墩”。康熙《常州府志》記載太保墩:“前名窯墩,建關帝、水仙二祠,水仙或以為倭變時死事何五路諸人,已屬無據。至國初,其居人有為神言者謂水仙為舊令劉五緯,巫祝群趨之?!钡拦狻跺a金志外》記載:劉公廟“在城西太保墩,祀明知縣(劉)五緯,順治初建。先是湖溪漁人祀水神于此,謂之水仙,明季嘗祀御倭諸義士于水仙廟。萬歷間,移諸義士于惠山王公祠,而太保墩義士之祀遂廢,見高忠憲公記。以此三十六人為仙,誤矣?!杜f志》南水仙廟祀明知縣其勤,其始亦漁人祀水仙之所,故沿舊稱?!?/p>
劉五緯,字夢鳳,四川萬縣人,進士出身,天啟元年(1621年)到任。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記載:劉五緯“天啟元年任,精敏廉介,具文武才,案無留牘,摘發若神。邑天授青城萬安三鄉圩田千頃,遇澇皆成巨浸,五緯躬率圩民并工挑筑,工成,仍為沃壤。圖設木柜以收門稅,令編戶自投,晚則寄之質庫,有夫役公費則發之。增樓櫓,嚴保甲,官塘五十里,民立碑其上曰劉公塘”。劉五緯能文善武,精明干練,辦公無積牘。到任第四年,縣西北的天授、青城、萬安鄉遇水災,芙蓉湖畔的千頃圩田受淹,他立即帶領圩民筑堤搶險,保住了圩田。當時,全國設有“門稅”,他在各圖立一只木框,由納稅人自動投銀,遇到公家出役,便開柜開銷。這位清正廉明的官員,為百姓辦了大量好事,但也觸犯了地方惡紳的利益,以致最后被誣告而解職,不久便病故。但是,百姓忘不了他的功績,將芙蓉湖畔的官塘改名“劉公塘”,并在塘上立了一塊巨碑,以示紀念。事隔三十多年后的清順治初年,百姓又在太保墩上建劉侯廟。劉侯廟建成后,因被漁民當作水仙祭拜,俗稱“西水仙廟”。
清咸豐十年(1860年),西水仙廟毀于戰火。同治年間,漁民們集資修建,規模較小。光緒十五年(1889年),西區米商又建大殿以及天后宮、娘娘殿、前后偏殿、內外戲臺、東西轅門等建筑。正殿呈“工”字形,前后兩座三間建筑,中間一條穿堂,故稱“工字殿”。殿為硬山頂。進殿,一塊偌大的匾額,高懸上方,上書“顯應真君正堂”。左、右月門鑲嵌磚刻,左書“德配憩棠”,右書“功同教穡”。廟有里、外兩個戲臺,成“丁”字形毗鄰相接。里戲臺面對廟內,現僅存臺基,高3.3米,寬5.2米。因年久失修,有傾圮之虞,故于1980年將臺搬遷至蠡園。外戲臺較大,臺基高3米,寬6.25米,深4.65米。正對廟外河邊,有廣場,可容納六七百名觀眾。兩座戲臺各具后臺,有門相通,戲班可串演“背臺戲”。開演之際,兩臺鑼鼓之聲相聞,看客可流動,擇優而觀。每逢農歷六月十一劉五緯誕辰舉行廟會,由廟董出資邀請戲班演戲。民國3年(1914年)《新無錫》報載:“近來西門外西水仙廟……連日演劇,一般游客紛紛前往觀劇,場中極擁擠,沿河停泊之船亦首尾相接。”另外戲臺旁后偏殿屋檐下枋上尚存有十一幅《三國演義》雕刻,雕飾精美,形象生動。
民國初,大興學校,當時掌管廟產的無錫米行業決定將西水仙廟的一半用來辦學校。學校在墩的北半邊,南半邊還是廟堂。大門前的空場,學校當操場用。后有花園,園中心有一個由太湖石砌成的荷花池,小巧玲瓏。里面的石亭、梧桐等均為園中舊物。這就是“培西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西水墩小學”。1925年4月,中共早期黨員周啟邦(又名周愚人)由上級組織從上海派來在西水墩上開辦無錫第一所工人夜校。后任無錫總工會委員長的秦起和秦邦憲的妻子劉群先等一批工人運動積極分子都從這里走上革命道路。1986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江蘇省歷史文化保護區,西水墩上的西水仙廟名列其中。1998年,整修大殿、二殿、戲臺,擴建900平方米房舍,設無錫市群藝館,建成西水墩公園。2000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撥款1300余萬元,遷出民居,整修戲樓、工字殿等古建筑,并冠名文化公園。今西水仙廟建筑大部分已毀損,留存前殿、大殿及關帝殿。大殿中改供三清塑像,劉五緯的塑像移列殿右。廟門懸有無錫市道教協會籌備會木牌,成為無錫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
(題圖:無錫古運河)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