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娜

元代湯《畫鑒》說:“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圣。”宋代蘇軾《書吳道子畫后》:“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品,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對吳道子的地位和成就做出高度評價。
吳道子故里在洛州陽翟(今禹州鴻暢),長期浪跡東都洛陽。全國不少地方都有他的遺跡留存,而中原地區的遺跡和記載傳說最多。
唐人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載:“吳道玄,陽翟人……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唐人朱景玄著《唐朝名畫錄》載:“吳道玄,字道子,東京陽翟人也。”禹州,是大禹初封之地,謂“大禹之州”。夏王朝曾定都于此。《竹書紀年》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于鈞臺,諸侯從之。”商滅夏后,仍封夏禹的后裔于此,稱為夏亭。戰國時期,北方翟人入居,因處嵩山之陽,改稱陽翟。
王伯敏在《中國畫家叢書——吳道子》的年表中說:“公元729年(即開元十七年)禹州法融寺建成,寺僧明覺請其歸里畫兩壁。”法融寺建在吳道子故里,《河南通志》卷五十《寺觀》載:“(禹州)法融寺,在州城西南,唐開元十七年創建,明洪武七年重修。”現鴻暢鎮山底吳村的畫圣吳道子紀念館中有重修法融寺碑,碑文曰:“重修法融寺,金妝正殿、西殿、天王殿神像記:禹西南四十里九山之右,有寺曰法融,于唐,至今已幾為更新矣!碑碣可考,無容贅也。”據《法融寺碑記》載,這里“山環水抱,擅四方之靈氣”,“群山層巒,宛若星拱;崗阜蜿蜒,起伏猶龍;河流交逝,旋繞如帶;云煙嵐光,氣象萬千,誠為一方巨觀也!”吳道子故里的確切所在地就是山底吳村,又名吳家村、畫匠吳,位于禹州西南二十公里處。今村北的三峰山上有20世紀末建造的吳道子墓園。這里南有九龍山,北有三峰山,旁有藍河,山環水抱,環境優美。不過法融寺與吳圣祠今皆不存,寺中吳道子所畫兩壁也無從得見。
山底吳村曾有吳圣祠,祠堂坐東朝西,門樓鑲嵌一匾額,上書“一峰圣堂”,匾額現存于吳道子紀念館。吳圣祠有三間正殿,主樓曾供奉吳道子塑像。門前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牌。吳圣祠主體拆毀于1974年,材料用作建學校,按郭水林先生《吳道子故里辨》(郭水林編:《畫圣吳道子軼事匯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0頁),吳圣祠原址圍墻和殿堂基石至1989年仍存,曾經用于上香的香爐和銅制供盤,當時也存于紀念館,據載,供盤橢圓形,長軸32厘米,短軸24厘米,中有《喜鵲登梅圖》,落款“仿吳道子寫法,東湖居士臨”,可惜今皆不存。另有重修圣祠金妝神像碑一塊,碑文曰:“且夫峰山之陽,藍水之左,有九山焉。吳圣祠其始不知創自何時,延于今。”另有一碑字跡殘缺,僅可辨認部分碑文:“大明天啟二年,歲次壬申,朔月初十日……南禹州鴻暢……前吳家村……修蓋(吳)圣祠……每月望日祀道子。”
山底吳村東北有一石拱橋,橋上曾建有“祖師廟”,廟里供有吳道子塑像。之所以稱“祖師廟”,是因為吳道子被民間畫師和油漆彩繪與塑作行業奉為祖師,《萬金玉匣記》載:“一百二十行手藝祖師開載于后……吳道真人,油漆撥塑祖師。”王鈞初《中國美術的演變》中也說:“通考工匠之工作,其淵源則一本于古代的舊法,而其‘行會所崇奉之神圣……如畫家及雕塑家(油漆彩畫也在內)所‘敬奉者為吳道子,且其所秘傳之口訣及規矩,都各有所本。”全國曾有很多供奉吳道子的祖師廟,此為其一。這個祖師廟與吳圣祠相同,也是坐東朝西。據說廟旁還曾有一株古槐,槐樹根包裹著一塊巨石,就是遠近聞名的“橋上廟,槐抱石”。祖師廟在“文革”時被毀,橋基仍存,在遺址挖出一塊殘碣,文字殘缺,僅能辨識“道子忠厚長者……道子寵異褒”等字樣。
山底吳村流傳有不少吳道子的傳說故事。吳道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從小便在山上放牛。據說村北的三峰山之陽,桑谷洼的東坡便是吳道子放牛之處,叫“放牧坡”。那里樹木蔥蘢,綠草如茵。坡上還有個石椅子,據說是吳道子放牛休息常坐的地方。牛喝水之處,叫飲牛坑。山頂有個山洞,相傳有次吳道子放牛遇雨躲避的地方,故曰“祖師洞”。
九龍山山勢起伏,有九座山峰,像一條龍盤踞于此欲飲藍河之水。山底吳村處于九龍山的龍頭位置。山上有十八個彩石洞,內部相通,曲折幽險,長數里,有些較寬闊如庭院大小,有些狹長如回廊,中有泉水,甘洌可口。彩石洞盛產一種天然顏料,當地稱之蛤蟆墨,有紅、藍、黃、紫、赭、黑、白等顏色。相傳吳道子年幼時經常到彩石洞取石磨墨作畫。吳道子磨墨用的硯叫蛤蟆硯,在吳村南的黃龍潭內,硯臺中間凹陷,據說便是當年的磨痕。也有人說這個蛤蟆硯是吳道子跟空峒道人學畫時,刻苦作畫所用的硯臺。
此外,還有一些吳道子繪畫逼真傳神的傳說,如寶碾盤、金蚰子碑、九龍脫壁等。傳言吳道子曾在家鄉的一個紅石碾盤上畫一穗顆粒飽滿的谷子,此碾盤碾米會越碾越多;在三峰山西的湯王廟碑上畫了一個金蚰子,竟然活蹦亂跳;在禹州龍福寺畫九龍壁保佑風調雨順,明朝時佛寺被毀,九龍脫壁而出,禹州大雨三日,洪水如潮般翻涌,百姓在城頭豎“吳道真君之神位”才退去洪水。
唐景云二年(711年)吳道子從山東瑕丘縣尉一職官滿罷秩,暫居許州西北(今許昌市魏都區),吳道子在這里鑿洞而居,洞上村也因此得名。相傳吳道子在此苦練畫技,所畫皆變幻成真,畫的食物可以充饑,畫的動物能跑能跳能飛,知善惡通人性。洞中光線幽暗,吳道子畫一根蠟燭就可照亮。洞上村通往縣城,有一座小橋,相傳吳道子一日路過此地,累了坐下小憩,順手拿柴火棒在地上畫了一只老虎。幾天后,橋頭出現一只猛虎攔路傷人之事,吳道子將畫涂去,便再也沒有老虎出沒的事發生,原來是吳道子畫的虎變幻成真。人們將此橋稱為臥虎橋。
許昌灞陵橋頭還立有關公挑袍碑兩塊,其一書“漢關帝挑袍處”,為明末大將左良玉所立;另一碑有兩米左右,上面是《關王辭曹操書》,下面為《關王辭曹操之圖》,畫上關公騎著赤兔馬,手持青龍偃月刀,立于灞陵橋頭,以刀挑起曹操所賜錦袍,與曹辭別。畫面用線條勾勒人物形態,生動傳神,相傳為吳道子所作,明代李宗周所刻。
吳道子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是《先師孔子行教像》,原作早已遺失,山東曲阜孔廟圣跡殿中藏有該畫的石刻本,是國寶級文物,堪稱孔廟的鎮廟之寶。該畫線條流暢飄動,有粗有細,有疏有密,變化婉轉自然,筆法簡淡有力,深得“吳帶當風”精髓,是吳道子成熟畫技的表現。畫中的孔子謙和有禮,氣度雍容,雙手作揖,身體微微前傾。頭戴儒巾,雙目平靜,須發飄逸,盡顯先圣先師風度。畫面上方有“先師孔子行教像”七字,右上方題: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左下方落款:唐吳道子筆。落款旁邊有一方“吳道子印”的印章痕跡。該圖的拓本遍布全國,很多地方的孔子塑像,如孔子博物館和尼山圣境的孔子塑像,都是根據該圖制作而成。
另外一個流傳廣泛的吳道子遺跡是他所畫觀音像,全國多處寺院可見,以明清復刻居多。如山東平陰縣東阿鎮少岱山碧霞元君殿西、白衣閣的北壁,浙江杭州超山風景區報慈寺,河南省衛輝的香泉寺,西安臥龍寺,廣西賀州慈云寺,四川閬中錦屏山碑林,四川南部縣文館所,山西晉城普照寺,都留存有吳道子畫的復刻的觀音像。此外,觀音像的刻石拓片更為常見,雖為后人復刻,也能看出寶相莊嚴,線條流暢飄逸。
吳道子晚年行跡撲朔迷離,王伯敏的《吳道子》一書稱其“晚境是寂然無聲的”。唐人文獻沒有記載吳道子的晚年行跡,元明以降,四川資陽盛傳吳道子晚年逐鹿成仙的故事。咸豐十年(1860年)的《資陽縣志·古跡考》根據舊志載:“吳道子墓在縣北十五里李家溝。道子善畫,唐時里中縉紳王播求道子畫鹿,既成,方顧玩間,其鹿逸去。播愕然。道子逐之,鹿入穴,道子亦入穴,不返。播乃用石砌其外,俗呼‘真人墓。鄉人禱祝多著靈應,至今人不敢犯。”記載了吳道子晚年行跡和最終歸宿。安史之亂后,吳道子入蜀,曾居于四川資陽,俗傳資山崖谷多神仙,吳道子向往不已,便隱居于此修道。當地縉紳王播聽聞道子畫名,求其畫鹿。畫成后,其鹿幻化成真逃逸,道子逐鹿隨之入一洞穴不返,這個洞便稱神仙洞。因吳道子仙逝于此,也稱真人墓。王洪林《吳道子冥靈還鄉記》也載:“資陽縣北瓦磚溝,山林秀美,水草豐茂,鹿鳴燕舞,崖壑通幽。世傳吳公畫鹿逸去,追逐入穴,遂遺神仙洞。洪武年間,湖廣新化李副可卜居于此,更名李家溝。萬歷進士李廷甲趕‘風水,亦葬于此。其墓碑序曰:‘……右有和祖公之墓,百步許于焉;左有吳道子之墓,百步許于焉。”明朝萬歷進士李廷甲的墓碑也記載了吳道子墓所在,可見至少在明朝時人們已經盛傳吳道子的晚年行跡。如今四川資陽李家溝的神仙洞中,還有石棺材一口,形制古樸,今人考證為漢代石棺。但唐人以古人棺下葬之事常有,所以無法判斷吳道子是否借漢棺下葬。
畫圣吳道子出生于河南禹州,長期活動于許昌、洛陽,中原地區的相關遺跡傳說十分豐富。然而,當前對畫圣吳道子及其文化資源的重視不夠,我們應當考證畫圣事跡,挖掘畫圣價值,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吳道子畫圣文化。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