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
圖畫,也是邊款中的一道風景。
據中國印章邊款史載,邊款在文字之外又配以圖畫的首倡者是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號悲庵。祖籍今浙江嵊州,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清藝壇大師級人物,在篆刻藝術上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拓展了印章文字的領域,廣為吸取漢鏡、泉幣、權量、詔版、瓦當、石碣、漢傳封泥等,為己所用。他的邊款文字字體多樣,有陰有陽,更引入圖畫,使邊款的形式、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為邊款藝術創出一片新天地。
“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如印文所示,為魏錫曾的私印。魏錫曾,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稼孫,號印奴。好篆刻,嗜金石拓本。印的一側,“悲庵為稼孫制”的落款,趙之謙以《始平公碑》的筆意陽文刻出。另一側刻了嵩山少室石闕漢畫像石的馬戲圖像。馬戲,一種馬術表演。畫面中一馬奔馳,一女藝人在馬背上倒立,技藝嫻熟,健美輕盈。
“績胡澍父”“同孟子四月二日生”為雙面印。胡澍,字甫。安徽績溪人。醫學家,精篆書,善畫梅。趙之謙為他治的這方印,與“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相同,邊款也是有畫有文,分別是一條龍的圖案和“嵩山少室石闕漢畫像龍”的文字說明。頂款為“甫屬刻兩面印 謙”。邊款文字皆為陰刻,但字體有別。
趙之謙開創了以圖畫入款的新風,只是漢畫像石畫面與邊款乃至印面文字還缺少必要的聯系。白文印“滄經養年”,邊款文與畫的配合則趨于密切。印身四側刻款,一尊北魏風格的觀音造像占一側,其余三側刻界格魏碑陽文:“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區,愿苦厄悉除,往生凈土者。”造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為在世的、已故的人或者自己祈福而刊刻的雕像。造像多刻在寺廟和懸崖峭壁之間,并保留了題記碑文的傳統。這方印既表達了趙之謙對亡故的妻女的悼念與哀思,也顯示了對佛的敬重與虔誠。邊款圖與文的配合,人物的形象神態,濃化了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