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學習對中國孩子來說并非母語學習,因此初學階段,為使學習過程得以發生,教育者要提供一種支撐性框架輔助學習者,此過程簡稱支架式教學。本文基于語言輸入假設、任務型教學,以朗文教材1A第六單元Look at me!為例,淺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搭建并逐步撤出教學支架,以使學習者獲得相應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原則;語言輸入假設;任務型教學
【作者簡介】閆菲,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附屬外國語學校。
一、自然完整的語言情景是搭建 “學習支架”的重要前提
語言輸入一般指初學階段學習者看到、聽到、接觸到的語言或語言材料。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常聽教師們反映學生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語言輸出不完整等問題,同時又找不到有效的對策。
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指出,理想的語言輸入有4個特點:1.可理解性,即學習者聽到或讀到可以理解的、稍高于自己現有語言水平的語言材料;2.趣味性,即為減少學生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心理障礙,讓其自覺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因此輸入的材料需要有趣味;3.足夠的輸入量,語言輸入量是語言習得發生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在大量輸入的過程中,學習者會自然吸收許多有用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4.非語法程序安排,語言習得最好在自然的語言情景里通過大量輸入可理解的語言材料發生。以上4個原則,筆者認為非語法程序安排、情景的自然性、完整性尤為重要。初學階段學習者看到、聽到的自然完整的語言情景可以幫助其搭建之后語言輸出的“學習支架”,同時也保障了輸出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此也就能解決上述學習者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語言輸出不完整等問題了。
二、基于“任務型教學法”循序漸進撤出“學習支架”
“學習支架”搭建成功后如何科學地撤出呢?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提供了一種思路。任務型教學法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其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并讓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多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泰斗David Nunan在其經典著作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到,學習者在初學階段容易遇到超出他們現有語言處理能力的整體性語言“塊”,這時搭建支撐性框架輔助其開展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而任務型教學法的“藝術”就在于怎樣搭建并適時撤出這種“學習支架”:撤出過早,學習過程會“崩塌”;遲遲不撤,學習者就無法形成語言運用能力中所需的獨立自主性。
設計梯度練習是撤出“學習支架”的好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知識重難點,設計步步深入、拔高的練習,由淺入深,慢慢撤出初學階段起到輔助作用的“學習支架”,使學習者最終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相應知識技能。
三、“學習支架原則”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本章中,筆者以朗文教材1A第六單元“Look at me!”為例分析“學習支架原則”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如何描述自己長相及身體特征。
在自然完整的語言情景中搭建“學習支架”。
上述提到自然完整的語言情景可以保障輸出過程的準確性及完整性,本節課提供的語言情景便是如此。教材附圖是學生們在School Play上介紹自己的場景。如下圖:
為創設更符合一年級學生興趣的語言情景,筆者備課時對教材語言情景做了修改:以在森林大會上選出最佳動物為背景,設置Animal of the year比賽,參賽動物通過介紹自己參賽,學生通過聆聽動物們的介紹學習本節課的重點句型:I am…, I have…
該語言情景共設計3次輸入過程:(1)聽大意:結合圖片聽懂文本大意;(2)聽語調:聽的過程做好升降調標記;(3)邊聽邊小聲跟讀。如此3遍聽讀之后,學生對原始的語言情景就非常熟悉了。
熟悉了語言情景之后,要檢驗學生的聽讀成果。此過程筆者會利用小組練習、展示的方法。小組練習能保證全員參與,小組展示可以利用師生、生生評價、再重點聽讀等方式鞏固學生對重點知識及語音語調的印象。
利用梯度練習逐步撤出“學習支架”。
David Nunan提到任務型教學的“藝術”在于了解什么時候撤出這種“學習支架”,讓學生形成自主語言運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在擴展練習中設計梯度練習對撤出學習支架有很大幫助。同樣是語言練習,不同的練習形式難度不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基于本節課的重難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以下練習。
①梯度練習一:在教師的提示下完成句子。如圖5中,教師可以指著小兔子的耳朵詢問學生big ears or small ears作為提示。
難度分析:在對原始語言情景熟悉的基礎上,老師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就能分析出答案,由此可見此部分難度較低。
②梯度練習二:單詞排序。如圖6中,學生需要把亂序的單詞組合成準確的句子。
難度分析:在做此部分練習時,學生需要脫離教師的引導,獨自完成句子。相比梯度練習一,學生無形之中撤出了對原始句子結構的依賴,即撤出了一部分初學階段的句法結構“學習支架”。但此項練習也保留了句中的單詞,使得初學階段的學生有據可依,不會有畏難情緒。
③梯度練習三:根據圖片自主描述動物形象。
難度分析:在做此部分練習時,學生需要完全脫離教師的引導,獨自完成句子。相比梯度練習二,學生再次撤出了對詞匯的依賴,即撤出了詞匯的“學習支架”。
利用原始的語言情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以上3個梯度的題目,依次完成后,學生完全撤出了原始語言情景的支架,熟練掌握了教材的目標。但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相關語言知識呢?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現代外語教育主張學生在語言情景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相比原始語言情景的創設,學生對日常生活情景更加熟悉。因此把原始語言情景轉換為日常生活情境,可以幫助其消除緊張感,在自然輕松的環境中學習。為達到此目標,筆者又設計了如下情景。
與Animals of the year活動類似,班級將舉辦Students of the year活動,參賽要求便是自信大方介紹自己的長相及身體特征。筆者由此出發設計了梯度練習四。
④梯度練習四:語篇輸出。
難度分析:此練習為拔高練習,是在撤出學生對原始語言情景所有支架的依賴后創設得更加貼合日常生活的新語言情景,以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知識的效果。因有了前期知識的積累,學生在做此項練習時沒有畏難情緒,表現出了高漲的學習熱情。在完成梯度練習四后筆者導入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Everyone is special! 我們無法根據長相和身體特征選出最佳動物及學生,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由此可見,撤出“學習支架”的過程可以通過控制練習的類型和數量決定。撤出過早,學習過程會“崩塌”;遲遲不撤,學習者無法形成“自主語言運用能力”所需的獨立自主性。在科學撤出“學習支架”的過程中,學生也體會到了逐步習得語言知識的成就感。
四、結語
本節課共出現3種語言情景:教材語言情景、教師創設的2種語言情景。英語學習對中國孩子來說并非母語學習,因此初學階段的語言習得過程最好在自然的語言情景里通過大量輸入可理解的語言材料來實現。學生在對語言情景的理解中搭建并撤出了“學習支架”,這樣既能聚焦新的語言知識,又能讓學生在實際運用語言知識時不至于手足無措,收獲逐步習得新知并運用新知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許海銘.語言輸入理論與外語學習[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1).
[3]黃利華.設計“梯度練習”提高教學效率[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9).
[4]何家寧.外語教學中的輸入問題[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2(3).
[5]David Nuna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6]Stephen D.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Prentice Hall,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