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彩,其外宣翻譯可以有效地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地位,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生態翻譯學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筆者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出發,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譯介紹文本進行分析,探索譯文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以期實現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翻譯學;介紹文本;英譯研究
【作者簡介】莫連花,廣西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產外宣翻譯的現狀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20KY63016。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政府修建博物館、戲劇院等,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特色文化。隨著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不斷地深化,其中人文交流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倡議的構想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也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一、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文本的英譯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們世代相傳,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筆者通過搜索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發現截止到2020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5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和762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而網站上只列出了非遺項目的名稱及相關的簡介,沒有相應的英文翻譯。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非遺文化翻譯在文化的外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發現廣西壯族自治區只有“侗族大歌”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漢對照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博物館中有不少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但只有少數的非遺項目有對應的英譯,這非常不利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與交流。
二、生態翻譯學概述
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生態翻譯學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它是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同構隱喻,從生態學的視角對翻譯進行研究。生態翻譯學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側面進行研究。宏觀的研究包括了譯者中心、翻譯生態環境和生態范式等;而微觀的研究包括“三維”(語言、交際和文化)轉換、適應/選擇、關聯序鏈等。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三維”轉化理論強調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者之間的準確性和統一性,突出強調譯文與原文在文化、語言和交際三方面能夠達到和諧平衡的效果。
三、生態翻譯學視閾下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文本英譯研究
非遺的翻譯主要目的就是將中國的文化展示給外國朋友,提高中國的文化地位,促進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生態翻譯學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介紹文本的英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將從生態翻譯學的“多維整合”原則角度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級非遺介紹文本的翻譯進行探究。多維整合原則是指譯文不僅僅局限于忠實原文或者迎合目標語讀者的需求,譯者還要以保持文本生態平衡為基礎整合翻譯過程中的各種因素,讓譯文能夠在新的文化、語言、交際生態中“存活”。“多維整合”(何霜,2018)包括了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轉換。本研究中所列舉的非遺介紹文本的漢英分析案例都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博物館展品的宣傳介紹文本。
1.語言維。語言維的轉換(田亞亞,2015)指的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轉換。漢英兩種語言在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別,漢語句子注重的是隱形連貫,較少用連接詞,讀者需要根據潛在的邏輯關系來理解句子的意思,漢語往往注重的是“意合”;英語強調句子的結構與形式,借助連接手段表現句子的邏輯關系,英語往往注重的是“形合”。在非遺介紹文本的翻譯時,譯者應該盡量做到在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等不同層次的轉換,把握好不同語言在形式上的差異,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自然轉換。
例1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場又稱“文玩子”,是流行于桂林、柳州一帶的民間曲藝,以坐立清唱為主,揚琴伴奏為輔。
譯文:Again named "Wenwanzi", Guangxi Wenchang is a Chinese folk art form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in Guilin and Liuzhou. It is dominated by the form of singing in seat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accompaniment of dulcimer.
例2賓陽“炮龍節”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一晚上在縣城舉行。舞龍隊到各家各戶拜年,主人將串串鞭炮點燃丟到龍身上。民間認為,鞭炮聲可以消除過去一年的晦氣,保佑來年興旺發達、諸事順利。
譯文:The Firecrackers Dragon Festival in Binyang County is a unique form of the common lion dance which is held at seven o' clock in the evening of the 11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every year. Lion dancers will pay a new year call to every household. People can throw lighted firecrackers at the dancing dragon as they believe the firecrackers will get rid of misfortune and bring them good luck and it is also believed to make them prosperous and healthy in the coming year.
例3獨弦琴為京族常用弦鳴樂器,在京族民間又稱匏琴,演奏時全用自然泛音彈奏,切取弦音,音色豐厚圓潤,適宜彈奏低沉悠揚、節奏舒緩的曲目。
譯文:The single-chord instrument is a common musical instrument of Jing ethnic group. In the folklore, it is also called gourd instrument. In performance, the natural overtone is the main role. Together with the chord sound, the tune sounds thick and rich. It is sui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deep, melodious and soothing song.
例1是有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場”的介紹,例2是關于“賓陽炮龍節”的介紹,例3是關于“京族獨弦琴藝術”的介紹。上述三個例子都是一個漢語句子而已,句子內部之間幾乎沒有連接詞,但是句子的意思很清楚,邏輯性也很強。句子中的四字結構文筆優美。在例1中,譯者把一個漢語句子譯成了兩個英文句子,將原文中“又稱”譯為“again named”表示被動,原文的后半句“以……為主,以……為輔”的介詞表達翻譯成句子 “It is dominated by…and supplemented by…”,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例2中,譯者用了 “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和 “as” 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使得譯文銜接得很自然很流暢, “bring them good luck”是譯者增譯的內容,跟前面的“晦氣”形成對比,加強了表達效果,“興旺發達、諸事順利”則意譯為 “prosperous and healthy”,因為英文中沒有四字詞的表達,所以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處理,符合英語讀者崇尚簡潔的審美習慣。例3中原文的一個句子,被譯成了四個英文句子。漢語中,只要一個意思還沒有表達完,就可以一直用逗號來連接句子,而英語則強調“主+謂+賓”的結構,還習慣用介詞來連接, “in the folklore”“in performance”“together with”等三個介詞結構,把原文的意思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也非常明顯,使英語讀者一看就很明白京族獨弦琴的藝術了。
2.文化維。文化維的轉換是指在翻譯時,譯者要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活動,譯者應該努力克服文化差異所產生的障礙,實現兩種文化的生態平衡,保證有效的傳遞信息。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介紹文本中包含了大量人名、地名、節日名等民族特色的文化詞語,翻譯時,很難找到對等的相應表達,譯者既要考慮源語的文化特點,又要兼顧譯語的通順自然,靈活運用“歸化”與“異化”策略,恰當使用直譯、音譯、意譯等方法。
例4 “哈”或“唱哈”(京語),意為“唱歌”,“哈節”是京族一年一度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慶,各地分別在農歷六月、八月或正月等時間舉行,節期三天或七天,以集體祭祀、宴飲、歌舞等為主要內容,分為迎神、祭神、入席和唱哈、送神等四個程序。
譯文:“Ha”or "Changha" in the Jing language means singing, and the "Ha Festi- val" is a traditional celebration for the Jing people. The date of the festival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in the 6th, 8th or 1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lasting for three or seven days. Its contents cover group sacrifice, feast, singing and dancing etc. The whole festival can roughly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rocedures: greeting the god, holding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 god, taking the seat and singing, seeing the god off.
例5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銅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技藝,建筑以風雨橋和鼓樓最為著名。
譯文: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art of the Dong is their woodwork and wooden architecture.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are the wind and rain bridges and the drum towers.
例6瑤族盤王節,又稱“跳盤王”“慶盤王”“做盤王”“還盤王愿”,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王(盤瓠)的盛大節日,于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
譯文:As the grandest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Yao, it is also called “Dancing Pan King”“Celebrating Pan King”“Making Pan King”“Redeeming a Vow to Pan King” and so on. It is annually held in lunar October 16.
在例4中,“哈”“唱哈”“哈節”等都是京語,都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于是都采用了音譯的方法分別譯為 “Ha”“Changha”和 “Jing Festival”,譯文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民族語言特色,激發目標語讀者了解京族哈文化的好奇心。而“迎神”“祭神”“送神”中的“神”,譯者采用了歸化的策略譯為 “the god”。在漢文化中是不存在 “god”的,譯者進行這樣的處理,就是為了幫助譯入語讀者理解漢文化中的“神”跟西方文化中的 “god” 是具備類似含義的。例5是關于侗族木構建筑的介紹,“風雨橋”和“鼓樓”采用直譯的方法,翻譯為 “wind and rain bridges” 和 “drum towers” 。“風雨橋”因其能躲避風雨而得此名;鼓樓是侗鄉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筑物,看上去像一座塔,這樣的翻譯把侗族的特色建筑描繪得很形象,使讀者看到英譯就能想象出風雨橋和鼓樓的總體輪廓。例6是有關瑤族盤王節的介紹,在瑤族文化中“盤王”是他們的祖先,采用音譯+直譯的方法譯為 “Pan King”,保留了特有的瑤族文化。
3.交際維。交際維是指譯者翻譯時除了要實現語言與文化的轉換,還要注意譯文是否實現了原文的交際目的。非遺的翻譯屬于外宣翻譯,其主要目的就是用簡潔的語言向目標語讀者傳遞原文本的內容。非遺的介紹文本屬于信息型的文本,也屬于感染型的文本,其交際的目的就是在介紹非遺藝術價值和特色的同時,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喚起目的語讀者的保護意識。因此,譯者應該根據非遺文本的交際意圖,按照譯入語讀者的信息需求、認知習慣和接受心理,對原文進行調整、增補、刪減甚至是改寫,也就是說在語言層面上采用歸化策略,力爭清楚簡潔地向目標語讀者傳遞中國的非遺文化。
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保護網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博物館的介紹文本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介紹文本大多比較簡單,而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網上的項目介紹,即使是同一類別同一級別同一批次,介紹文本都有很大的區別,有的文本篇幅較長,內容很全面,條理很清晰,有的篇幅卻很短,條理很亂。例如,同為民間文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壯族嘹歌”介紹文本包含了“歷史淵源”和“傳承意義”兩個部分,缺乏藝術特色的介紹;“劉三姐歌謠”的介紹文本雖然包括了“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和“傳承意義”,但是傳承意義只是籠統地提到了包括民族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社會價值。現在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網上的“壯錦織錦技藝”的文本介紹為例,分析譯者應該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達到交際維的轉換。
例7壯族織錦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壯族民間的文化瑰寶。壯族織錦技藝主要包括壯錦、繡球等編織技藝,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壯錦的編織技藝一般需要借助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用麻線或棉線染色,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在織機上用通經斷緯的方法進行手工編織。壯錦技藝形成于唐宋時代,在明清時期獲得進一步發展,在明代被列為貢品。歷經千余年發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二十多個品種和五十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網站上對壯錦的介紹提到了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和制作工藝,原文中還出現了“壯錦”“繡球”“編織”等具有少數民族色彩的詞匯,即便是中國讀者也未必明白這些詞的含義,更別說外國讀者了。在進行該文段介紹時,如果譯者不考慮原文本的交際目的,逐字逐句地翻譯,那么譯文就會不符合語言規范,也會讓目標語讀者一頭霧水。“壯錦織錦技藝”的介紹應該包括它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藝術價值和傳承意義。采用“直譯+注釋”的方法進行翻譯,既可以保留原文化色彩,也可以讓外國讀者明白它的真正含義,實現交際的意圖。
總之,在對非遺文本進行介紹時,譯者應該關注譯文是否能夠把原文的交際功能傳達給目標語讀者,在保留原文文本特色文化的同時,可以根據譯入語國家的語言特點,準確把握目標語讀者的認知習慣和需求,實現“翻譯生態環境”中各個因素的相互平衡。
四、結語
生態翻譯學理論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的文本介紹英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譯者在翻譯時處于中心位置,在內容的理解和選取、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上發揮著主觀能動性,以“多維轉換”為原則進行翻譯。譯者不僅要真實地傳遞原語的文化特色和重要信息,滿足讀者的需求,而且要符合譯入語的規范,真正有效地促進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播,實現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芳蓉.文化多樣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3):64-69.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莫皓然.生態翻譯學視閾下衡州非遺的英譯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2):186-187.
[4]邱敏,金宇潔.浙江特色文化翻譯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4):85-87.
[5]田亞亞,孫雪娥.生態翻譯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的啟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0):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