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糖,最美的“甜味”
先秦時,人們已認識味道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周禮·天官》中“瘍醫”條記載:“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
甜味,古時稱甘。古人使用最早的甜味調料有飴、蜜、蔗漿等,認為“甜味”最美。飴,即麥芽糖,殷商時已出現,到西周時已是常見調味品和食品。《詩經·大雅·緜》篇中說:“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翻譯成白話文是,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
到春秋時,比飴更甜的蜂蜜使用增多。與此同時,甘蔗漿,帶有甜味的棗、栗等果實也用于烹飪。
秦漢時,人們已懂得將蔗汁加工成固體糖塊。到宋代時,已能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紅糖、白糖、冰糖。
烹飪魚、肉等菜肴時用甜味調料,能除臭解腥、解油膩,能緩和辛辣味所引起的刺激,增加咸味的鮮醇,行話稱之為“提鮮”。并有開胃爽口,增強食欲,幫助腸胃消化的功能。另外,烹制食品,如烤肉時涂上糖,可使外表變成誘人的焦黃色。飲酒時適量摻蜂蜜喝,可讓酒味更醇美。
白糖(甘蔗的莖汁提煉而成的為白砂糖,用甜菜根等提煉而成的為綿白糖),味甘性平,潤肺生津,補中益氣,清熱燥濕,化痰止咳,解毒醒酒,降濁怡神;可用于治療中虛脘痛、脾虛泄瀉、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以及腳氣、疥瘡、鹽鹵中毒、陰囊濕疹等病癥。此外,白糖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紅糖,是指帶蜜的甘蔗成品糖,營養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含有胡蘿卜素、核黃素、煙酸、氨基酸、葡萄糖、鈣以及鐵、鋅、錳、鉻等微量元素。紅糖味甘性溫,入脾經,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瘀。適用于貧血、女子痛經、產后惡露不盡、胃脘涼痛等癥。
冰糖味甘、性平,入肺、脾經;生津潤肺、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咽降濁,可用于治療食欲不振、肺燥咳嗽、哮喘、口干煩渴、咽喉腫痛等癥。
適量食用糖類甜食品,可給體內提供熱能,但多食會引起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若是經常愛吃甜食,不利于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肥胖癥、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晚上睡前不宜吃糖,特別是兒童,以免引起蛀牙。
辛香調料受古人寵愛
從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花椒、桂皮、姜、蔥、芥、薤、韭等天然辛香調味品已上了古人的餐桌。《禮記·內則》即稱:“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
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記述了當時飲食中常用的調味品:“葵韭蔥薤蓼蘇姜,蕪荑鹽豉醯酢醬。蕓蒜薺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在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辛香調味品中,古人很喜歡,用得也多的有椒、桂、姜、蔥、蓼、芥等,辛香味可直接刺激人的口、鼻,極大地誘發食欲。其中,花椒、生姜、食茱萸并列為“三香”。
花椒,是蕓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香氣濃郁,具有特殊麻味,作為調味品,可起到增香辛和除腥減膻的作用,位列調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調味之王”的美譽。
生姜,是先秦人離不了的辛辣調味品,孔夫子在《論語·鄉黨》中所謂“不撤姜食,不多食”。在烹制牛肉等菜肴時,也總少不了生姜,且常與椒、桂一起使用。東漢科學家張衡在《七辨》中記有漢代人制作肉類食物時“芳以姜椒,拂以桂蘭,會稽之菰,冀野之梁。珍饈雜沓,灼爍芳香。”。
食茱萸辛辣,古時,尤其是四川人,用整粒食茱萸果實作羹臛的調味料;或者將食茱萸果實煎熬成膏狀,作牛羊豬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蒜、芫荽(香菜)等,讓中國人最早品嘗到了外來的“胡味”。再后從中亞、南亞一帶進口產于印度的“胡椒”,成為唐宋人最為崇尚高檔調味品。
在“外來風味”中,自明末清初引進辣椒之后,成為辛香調料中的新寵,尤其是一向嗜好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對食茱萸的依賴,戀上了辣椒,川菜、湘菜中的食茱萸就讓位于辣椒了。近代以來,傳統的花椒、姜、茱萸三香,演變成了辣椒、姜、胡椒為主的格局。
辛香調料不僅使飯菜生香,而且是治療疾病的中藥。
花椒:《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藥性辛熱,歸脾、胃、腎經,具有健脾溫中、散寒除濕、止癢止痛、殺蟲解毒等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花椒堅齒,烏發,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花椒含揮發油、生物堿、香豆素和有機酸,具有局麻、鎮痛、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腫瘤、殺蟲等藥理活性。
芥末:芥末,辛熱無毒,具有溫中散寒,通利五臟、利膈開胃的作用,能利九竅、健胃消食等。芥末還具有解毒功能,能解魚蟹之毒,故生食三文魚等生鮮食品經常會配上芥末。
生姜:生姜芳香辛辣,有驅散風寒,發汗解表,溫暖脾胃,降逆止嘔,除濕消痞,止咳祛痰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生半夏、生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
八角:又叫八角茴香、大茴香,是制作冷菜及燉、燜菜肴中不可少的調味品,為其具強烈香味,有祛風除寒,溫中理氣,健胃止嘔,驅蟲等功效,用于中寒嘔逆、腹部冷痛、胃部脹悶等癥。
芫荽:又叫香菜:味辛性溫,入肺、脾經,有發汗透疹,消食下氣之功效,適用于感冒、小兒麻疹或風疹透發不暢、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癥。
桂皮:學名柴桂,又稱肉桂,味辛甘性溫,有益肝腎,通經脈,散風寒,除濕痹,暖腰膝,止嘔吐等作用,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亂嘔吐,噎膈胸滿,膀胱寒疝,腰膝現冷,風濕痹痛及跌損瘀滯等癥。
胡椒:白胡椒辛溫,歸入胃經、大腸經,溫中散寒,下氣,消痰,主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并解食物毒。
辣椒:味辛性溫,有溫中散寒,健胃消食,活血通經等作用,可治胃寒疼痛,胃腸脹氣,消化不良;外用治凍瘡,風濕痛,腰肌痛。研究表明,辣椒含的辣椒素是一種抗氧化物質,可終止細胞組織的癌變過程,降低癌癥的發生率。(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