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明
摘要:指出了安徽省秉承新時代治水新思路,以生態強省建設為落腳點,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這一生命共同體,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介紹了建立健全生態建設保障機制,協調推進“三河一湖一園一區”建設,積極創新涉水生態工程建設,持續鞏固河(湖)長制發展成果,超前創新融合產業發展,統籌推進林地濕地布局,以全力打造生態水利工程等涉水工程機制的創新成果,并提出了有關建議,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水利;安徽省;生態強省
中圖分類號:TV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4-0067-02
1?引言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是落實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考慮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尤為重要。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顧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1]。因此,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十分必要。安徽省統籌布局,以大江大河為主線,以自然保護區為抓手,以項目單元為落腳點,分類施策,實現系統治理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安徽省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千年大計,堅決把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出臺一系列生態建設機制措施,著力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大力推進“三河一湖一園一區”等專項保護利用發展規劃,以生態為導向,因地制宜,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創新涉水生態工程建設,鞏固河(湖)長制發展成果,創新融合產業發展,打造生態水利工程。穩步推進綠色發展行動,實施生態建設與修復項目,建立省級綠色發展重點項目庫,2018年入庫項目454個,包括生態建設、污染防治、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等類別,總投資近5000億元[2]。
2?涉水工程機制創新成果
2.1?協調推進綠色流域發展
安徽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三河一湖一園一區”樣板工程建設。立足1 km、5 km、15 km“三道防線”,全面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加強長江保護修復。深入開展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大行動",加快推進長江(安徽)經濟帶綠化美化生態化。
實施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加快構建美麗宜居、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綠色發展的淮河(安徽)生態經濟帶。加強新安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設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
皖浙兩省在新安江流域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新安江模式”。借鑒新安江流域試點經驗,安徽在全省推行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建立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讓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寫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還在全國很多地方推廣開來[3]。
2.2?創新發展生態水利工程
淮南市積極探索采煤沉陷區可持續發展道路,引進水面漂浮光伏電站項目,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建設光伏電站,充分利用現有土地和水資源,實現產業發展和生態發展有機融合,助力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六安市先后投入10億余元建成淠河上中下游連續性水生態保護帶,實施上下游流域養殖、采砂和工農業污染面源整治、林地和草地植被保護、城區環境治理等一體化工程,使淠河干渠常年保持二類以上水質。黃山市實施的新安江湖邊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了老街6 km水域的通航,在中心城區形成了500 hm2的景觀水面,大大提升了新安江的水質和自然生態環境[4]。
2.3?持續夯實河(湖)長制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省、市、縣、鄉四級工作方案已全部印發,河(湖)長制工作方案陸續通過評審并實施,全省設立各級各級河長5.3萬名,部分市縣專門設置工作機構并解決人員編制,并配套出臺相關考核驗收辦法[5]。河長巡河、河道治理等工作成效已成為政府考核常態化機制。上下游省市河流聯動機制,流域斷面生態補償機制的層層落實,使河長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積極探索“互聯網+湖長制”等平臺建設,利用網絡和大數據技術開拓21世紀治水興水新局面。
2.4?打造“生態良好、生產發展”小流域
安徽省統籌推進小流域工程建設,在安慶、宣城、馬鞍山等地大力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打破以往傳統工程治理觀念,按照整縣整鄉推進、集中投入、治理一片、見效一片,著力恢復河道功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改善農村水環境,推進民生水利新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根據小流域特點及水土流失情況,圍繞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基礎功能的維護和提高,以河道為主線,以保水凈水為核心,通過上、中游水源涵養林保護、生態產業示范、面源污染作物調控,下游溝道治理與生態護岸美化凈化等工程建設,構建由坡面水系、水塘、堰壩、小型濕地、生態河道等構成清水廊道和生態景觀為一體的小流域總體布局。
2.5?統籌謀劃一體化發展布局
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用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安徽省在全國率先探索“林長制”改革,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設立林長5.2萬名,形成了省級總林長負總責、市縣總林長抓指揮協調、區域性林長抓督促調度、功能區林長抓特色、鄉村林長抓落地的工作格局。《安慶市實施林長制條例》將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舉意味著全國首部林長制地方性法規出臺。該《條例》的頒布實施,將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林長制工作機制,將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有益經驗上升到法治的高度,實現從“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轉變[6]。
積極推進國家濕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名片建設,截至2019年,池州、合肥、安慶等11個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濕地保護方面的首部法規,《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于2016年1月正式頒布實施,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7]。目前全省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處,市級以上濕地公園百余處,建立了完善的濕地生態保護制度。
3?建議與對策
3.1?提高思想認識、樹立生態觀念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生態環境的衰退導致其社會文明的衰落,我國黃土高原、河西走廊過度人為開發致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無數教訓證明,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協調發展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勠力同心,建設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8]。這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從系統、可持續的角度,針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提出的重要論述。
3.2?落實規劃銜接、推進機制創新
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在省域內、流域內統籌編制水利、林業、農業以及各專項規劃,盡快將專項規劃落實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從根本上解決各類規劃不協調、不銜接的問題,有效避免部門規劃、新老規劃、上下規劃不能落地的問題。
堅決貫徹新時代治水方針,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謀劃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手段,持續鞏固流域發展規劃、生態補償機制、水污染治理聯防聯動機制、信息化監管、聯動執法機制成效。
3.3?保障資金投入、強化考核問責
建立生態治理項目庫,以治理單元為主體,優先保障資金和項目安排。積極爭取各級專項資金,創新資金籌措機制,探索產權交易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利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光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市場主體和社會各方的責任,需要社會各方平等協商、合作互動,建立“誰受益、誰承擔”的新型治水體系。
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保障,強化監督考核體系。各類規劃、制度、辦法一經批準,就必須嚴格執行,確保嚴肅性、權威性,維護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生態治理獎懲辦法,鞏固環保監測和督查成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3.4?融合產業發展、建立信用檔案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各地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產業,充分挖掘生態產品價值,創造綜合效益。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亟需優化傳統粗放型第一產業結構,以農村土地確權和林長制改革為契機,探索新型復合高產生態種(養)植模式,發揮科研院所創新優勢,建立地方生態發展項目庫,打造新型生態農林現代化產業樣板。
建立健全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全面實行網絡信用監管。對存在生態建設違法違規行為的,根據情形列入“重點關注名單”或者“失信黑名單”,并在信用信息平臺發布,對違法違規行為實行社會監督和聯合懲戒。充分發揮行業機構的自律和監管作用,對相關從業機構進行監督和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07.
[2]楊?楊.打造生態樣板 保衛碧水藍天[N].安徽日報,2018-09-01(1).
[3]朱思雄,韓俊杰. 安徽:融入長三角 注入新動能[N].人民日報,2019-05-22(11).
[4]戴雄偉. 湖邊水利樞紐等工程對黃山市城區水環境的作用[J].江淮水利科技,2012(5):34,46.
[5]魯先紅,常國水.安徽省市級河長湖長名單公告[N]. 安徽日報, 2018-10-24(2).
[6]常?河.全國首部林長制地方性法規出臺[N]. 光明日報, 2019-12-19(4).
[7]王?愷.安徽省多措并舉呵護濕地 [N]. 安徽日報, 2018-11-19(1).
[8]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