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津 彭紫新
摘要:在農村土地流轉的實踐日益豐富的背景下,政府審時度勢的提出了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土地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構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出臺,標志著“三權分置”政策正式落地。這將促進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因此,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適應規模化經營,扭轉傳統農業經營主體隨著經濟發展所展現出的劣勢,將具有重大的意義。文章以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情況為例,分析其類型、分布、規模等狀況,并提出建議,使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既保證家庭經營的基本地位,又更好的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
關鍵詞:三權分置;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河北省
一、引言
城市化的推進使城市邊界不斷擴展,侵占了大量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耕地,大量農業轉移人口也在城鎮實現就業。《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的公布,正式標志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成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政策。文件提出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對應,發展現代化農業,培育職業農民,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三權分置”是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使得土地產權界定更清晰,不僅有利于維護農戶的利益,還能讓實際的土地經營者吃下定心丸,更好促進農村土地的高效合理使用。到2016年,全國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承包地進行了流轉,流轉規模達4.6億畝。超過350 萬戶的各類土地經營者經營著超過50畝以上的土地。擁有土地經營權的,除了未流轉土地的農戶外,已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擁有,雖然客觀事實如此,但是他們的經營權并沒有明確的政策上的支持。而在“農地三權分置”的政策出來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顧慮將會逐漸消除,土地經營權也會繼續得到加快放活。形成承包土地者放心流轉,經營土地者放心投資之局。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將會迅速轉變為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給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實現方式開辟道路。
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問題,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樓棟、孔祥智認為應該著力發展家庭農場。袁明寶、朱啟臻認為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形式由自發分散型流轉形成的新型農民和自發規模型流轉形成的種植大戶組成。黃祖輝、俞寧認為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為中國農業的不斷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孫新華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在農業生產中外部資本的投入不會取得預期收益,小農經濟與規模經濟同時存在是適合當前的處置之道。陳曉華從不同農業行業的適應性出發,認為農業作物前端生產環節適合家庭形式的適度規模發展,比如種養專業戶、家庭農場。農產品的加工、運輸環節適合企業化的管理方式,比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農資的購買、銷售渠道拓展等適合采用集體經濟合作的方式,比如農民股份合作社和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機構。
我國現有農業經營主體雖有了較大發展,但總體狀況仍然難以適應規模發展的要求,機械化操作實施不順利,而且經營主體規模比較小,專業能力比較差,所以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文借助已有的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研究,結合當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政策實踐,以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具體數據分析河北省范圍內存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種類、分布及發展規模等,綜合分析各種主體的利弊,就此提出發展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實路徑及建議。
二、理論分析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一概念是相對于傳統的經營主體個體農戶而言的。其特點是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高的生產效率、較好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現代化的管理組織能力。通常是通過土地流轉流入大量的土地,以此從事第一產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業經濟組織。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
1. 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是指以自有家庭成員提供勞動力、以農業相關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農業經營單位。家庭農場是擴大規模的農戶家庭經營模式,它的經營以農耕土地資源較多的單個家庭為主,能夠獲得機械化生產應用等好處。既具備傳統農戶經營的優勢,同時由于經營規模的擴大,克服了傳統農戶家庭經營的弊端,使家庭成員的勞動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相匹配。
2. 專業大戶
專業大戶也源于傳統的家庭承包經營戶,一般是村莊的種田能手。專業大戶的經營模式是以一個家庭為中心帶動周圍多個農戶共同生產,規模比一般家庭農戶要大。專業大戶規模化生產單一品類的農產品,并運用較高的專業化技術水平,提高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從事的具體產業為標準,可將專業大戶分為種植大戶、加工大戶、養殖大戶、服務大戶、銷售大戶等。規模上看,專業大戶是家庭農場的雛形;特點上看,專業大戶經營一種或僅參與某一生產經營環節,注重突出產品。
3. 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民集體組織的實體經濟組織。它基于農村家庭承包經營,以互助經營為特征,社會化服務為內容,生產經營同類農產品,合作社成員堅持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原則。農業專業合作社從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自行組織和處理,有規模生產的優勢,由于資本較為豐富所以能夠抵抗較大風險,持續穩定經營。作為一個農業聯合組織,農業經營達到一定的規模,有利于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價格,帶來市場競爭優勢。合作社通過各種成套的農機設備降低社員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農作效率。
4.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企業通過訂單合同等方式實行產貿一體化的經營,有效的整合了農戶和市場資源。“龍頭”體現為其具有引領作用,它有比較完整組織架構和產業鏈條,比其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具生產銷售優勢。它既包括直接在土地上經營農、林、漁、牧、副業等對技術資金管理能力有較高要求的環節,也包括從事農業各環節加工、服務的環節。農業龍頭企業以股份制、合作制、合同制等多種方式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從而保持緊密聯系。農業龍頭企業的通過規模化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和營銷,運用成熟的管理方法和生產技術,提高收益,并且也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為地區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
三、各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河北省的發展情況
(一)已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種類及規模
1. 家庭農場初具規模
河北省第一家正式注冊登記的的家庭農場是在形臺沙河市開設的。截止到2013年底,河北省的家庭農場數量已經超過了四千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業主要經營種植業和畜牧業,種植業占一半以上。2014年注冊登記家庭農場7809家,并且相關數據表明家庭農場發展的能夠有效帶動普通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帶動數量達千萬戶。家庭農場快速發展推廣了農業新技術,生產水平集約節約化,有效促進了河北省現代農業的整體發展。
2. 專業大戶快速發展
專業大戶的規模比家庭農場要小,且只從事單一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大多由傳統農戶發展而來,所以它的發展比其他類型主體發展時間都長,也較為成熟。和家庭農場類似,河北省專業大戶主要分為種植大戶和畜禽大戶兩類。種植和養殖大戶在有較大比例,但問題是專業大戶這種形式還在市場管理部門得到注冊,所以無法有明確的財政金融補貼和以及別的形式補助,因此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且經營規模分散又零碎,管理效率低下,資金流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3.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態勢良好
全省注冊成立的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在2013年就已經超過了3.5萬家。2014年更是翻倍增長超過了八萬家,河北省半數以上的農戶已經部分或全部的加入了當地的專業合作社,行政村覆蓋率更是超過了90%。其中入選國家農民合作示范社的有169個。河北省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分布涉農林牧漁各個涉農行業,通過組建農戶間的利益共同體,帶動農戶發展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參與市場競爭。
4. 農業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
到2014年底龍頭企業集團個數為1703個,銷售額達到3158.4億元,同比都是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700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利潤近200億元,同比增長19%。農業龍頭企業的優勢在于農戶可以以在龍頭企業打工的形式獲得工作崗位,農戶掙的是工資收入,同時企業的資金流會顯著豐富于其他經營主體,能夠創造更大價值。其帶動作用也是很強的,2014年河北省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數1101.9萬戶,增長17.0%,主要對農產品二次加工,延長產業鏈,初步形成了農產品的加工產業集群。
(二)各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1. 土地流轉速度較緩慢
河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而農業生產收入又是農民賴以維生的最后保障,對純農戶、結束外出務工的群體來說至關重要。國家未明確“農地三權分置”政策前,由于農戶對國家政策缺乏了解,他們認為把土地流轉給外面的大戶和企業,獲得短暫收入后耕地可能再也要不回來了,所以他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差,有時還會存在抵觸情緒。綜合來看,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土地流轉規模較小,流轉土地細碎化,不利于機械作業。而且流轉限于農戶內部之間的口頭約定,沒有合同,期限也不固定,農地產權安全水平低,違約也就缺乏相應保障機制。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弱,缺乏資金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產還不能被評估作抵押,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即便是有相關扶持政策,通過農村信用社獲得金融貸款的額度也很低。有學者通過對邯鄲、石家莊、唐山、邢臺等地市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新型農業主體存在著獲取擔保困難,辦理手續復雜,還存在較高的隱性交易費用。
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傳統農戶的聯結度比較低
河北已經成立的包括生產、種植、養殖業生產基地輻射帶動農戶規模和數量下降趨勢明顯。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基地較少與普通小農戶發生經濟聯系,對當地農戶沒有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由于一些農民合作社是以小農戶的土地入股的,產生收益按股份分紅。但持股不均衡、假持股、象征性持股等現象讓社員和合作社管理者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后邊也會出現社員退社單干的情況。致使新型主體與傳統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不夠深厚,沒有真正聯合成為經濟利益一體化,共同發展。
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文化素質偏低且老齡化嚴重
當前,河北省農業從業人數雖然很多,但是勞動力綜合素質還比較低,擁有經營管理能力、生產技術的人員少,很難實現科學種養殖,農業生產效率還不高。此外,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遷移到城市從事非農工作。以工業建筑、服務業等為主要領域。農業生產的“兼業化”、“老齡化”愈發嚴重。有研究抽樣調查發現這些大戶農業經營者年齡平均超過50歲,也缺乏合伙人入伙擴大經營規模。人力資本的缺失會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經營、產業化經營產生不好的影響。
四、結論及相關建議
(一)結論
近年來,河北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打破了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局面,它們的發展與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關系密切。而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加快放活了土地經營權,這種政策上的明確支持,讓農民沒有了后顧之憂,一批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蓬勃發展。但總體來說,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和發達省份還有差距。所以,河北省應繼續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傳統農戶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使適合各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此外,河北省存在的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不割裂的分布于特定區域,在各地發展壯大。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不同,對于農業下的不同產業則各有側重。相信河北省的新型農業主體依托會繼續當地特色農業,通過土地流轉用好“三權分置”政策走出一條特色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
(二)政策建議
1. 完善土地流轉政策,使農民放心流轉土地
農地“三權分置”政策不僅對于農村相當一部分不再從事農業而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人來說是個好的解決方法,而且傳統農戶通過流轉土地建立合作社或將土地經營權交由農業龍頭企業,自身可以在合作社內或企業下繼續從事農業種植,這種規模化經營下的效率要比之前農戶單干高,收益也會增加。但同時要防止農地流轉非農化,嚴格落實耕地紅線不突破的底線,保障農民土地健康、有序流轉。
2. 積極發展規模化農業經營
土地流轉的加速推進,給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機會。在土地經營權進一步分離的條件下,要合理的選擇適度規模經營的形式,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立足于本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合理選擇:地區農戶仍愿意搞種植經營的,可引導他們加入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聯動合作的規模經營模式,此外,也可吸引農戶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服務型規模經營,做好相關保障,消除農戶后顧之憂。對于有農業企業的農村,要鼓勵引導企業發揮帶動作用,綜合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等產業各環節的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規模經營效益。
3. 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河北省應重點支持專業大戶、新生的家庭農場和發展實力較弱的農民合作社,并在政策和項目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其他經營主體,組建農業集團公司,為這些主體提供便捷高效的工商注冊登記服務。另外,采取項目優先補貼制度,對于那些整合農村土地、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等涉農項目,優先重點安排項目基金。對于政府提出的“三品一標”認證,要積極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并適當給予一些資金的支持。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同需要,制定廣覆蓋的支持政策,也要關注到個別主體的實際困難,精準施治,制定專門的培養方針。積極發揮優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作用,也要對投機取巧,套用政府扶持資金的假企業嚴厲懲罰,納入誠信黑名單。
4. 加強人才建設,完善農業人才培養體系
對于新興職業農民要花大力氣培養,覆蓋到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社員、職業經理人等各種新型經營主體。對于省內教育程度比較高的農業院校畢業生、有志于從事現代化農業的經營大戶可重點培養,讓他們進一步掌握更專業科學的種植技術,也要教給他們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能力。建立家庭農場經營者的職業教育制度,建立合作社帶頭人引領庫,加強龍頭企業企業家、主管培訓。在硬件基礎設施方面,建立各類經營主體人才培訓實訓基地和標準示范化教育基地。
5. 加強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
河北省各個地級市都有發展比較好的優勢規模農業產業。但區域之間的各自優勢種植品種以及先進經營模式的互動交流比較少。為了更好的推動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鞏固提升,豐富農產品類別,應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各產業間的優勢互補。不同區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自身的優勢農產品,通過各類主體及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銷售渠道等打開省內農產品市場,實現河北省農產品市場的供需穩定,進一步拓展環京津冀及更遠的省外市場。建立從專業大戶到農業龍頭企業的層層聯合機制,提高河北省農業生產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樓棟,孔祥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維發展形式和現實觀照[J].改革,2013(02):65-77.
[2]袁明寶,朱啟臻.農地流轉實踐表達與農業經營主體的生成邏輯分析[J].古今農業,2014(01):1-8.
[3]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4]孫新華.我國應選擇哪種農業經營主體?[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18-21.
[5]陳曉華.在全國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5(05):6-12.
[6]思雨.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J].中國食品,2016(23):159.
[7]孟麗,鐘永玲,李楠.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結構演變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01):41-45.
[8]陳永富,曾錚,王玲娜.家庭農場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13 個縣、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的調查[J].農業經濟,2014(01):3-6.
[9]馬改菊,溫科,梁洪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32(01):34-37.
(作者單位:戴津,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彭紫新,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